劉鵬 于濤 支俊立
摘要:中國經濟已步入增速階段性回落的“新常態”,即以要素、投資為主要驅動力的高速增長暫告段落,且導致這種經濟“新常態”的主因是結構性矛盾,因而,通過改革和調整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和結構轉型升級就成為主要的戰略選項。接下來通過分析發達經濟體的發展歷程以及現階段中國的自身優勢——豐富的知識和物質資本積累、國內市場優勢,進而得出創新帶動的技術進步將成為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主要驅動力。同時從資本逐利的角度得出,自主創新下的技術進步離不開金融支持,加快我國金融發展,提升金融服務現代化水平,以金融發展促進創新,同時以創新帶動金融發展,發揮兩者的協同效應,促進經濟的內生可持續增長將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進而推出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鏈條應為:金融引導——創新驅動——結構轉型升級。
關鍵詞:創新驅動;金融發展;經濟結構調整
一、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5月10日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及經濟“新常態”,并于當年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對中國經濟新常態問題進行了系統的闡述。總的來說,與過去30年相比,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將呈現以下三個特征: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同時,從長期視角來看,中國從過去兩位數的經濟增長下行至7%~8%的增長速度,更多的是一種結構性減速,即中國經濟的基本面發生了歷史性的實質變化,進入了經濟發展的新階段(金碚,2015)。不管是從工業革命以來經濟發展的長期歷史,還是從戰后近70年的世界經濟增長態勢來看,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經濟“新常態”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同時中國人均GDP水平在2014年達到7 485美元,這表明中國已經從低收入國家轉變為中等收人國家。接下來,經濟“新常態”下中國如何從中等收入國家邁進高收入國家,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是應關注的重要問題。綜上,厘清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脈絡、探索其內在邏輯將具有重要的學術和現實意義。
二、 “新常態”下經濟的結構性改革為必然的戰略性選擇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得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是一種結構性減速,進而推進經濟的結構性調整才能提升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必須統籌多個維度,既要通過改革重塑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更要從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及經濟的空間結構等多個維度入手,解決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
長久以來,由高儲蓄、高投資、高消耗推動的粗放式的經濟高速增長,在表現為低效率的同時也以沉重的環境代價為犧牲,城鄉之間以及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尤其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為刺激經濟增長出臺4萬億投資決策,這在維持經濟高速增長雖發揮了很大作用,但也留下了諸多“后遺癥”,如政府投資效率低下造成的低收益、盲目擴大產能導致的產能過剩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扭曲了中國經濟結構,并證明了凱恩斯主義的逆周期調控理論在現階段已不能成為中國宏觀調控的基礎理論,需求導向的強刺激政策不能成為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合理選項。與此相反,結構性改革政策就必然成為戰略性選項,一方面通過改革重塑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另一方面通過化解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創造新的經濟增長源泉,而其核心是以調結構打造經濟“升級版”,也就是通過改革和調整,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和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
同時,從國際視野來看,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在發生變化。自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2013年中國貨物進出口額達到4.1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中國所出口的產品幾乎涵蓋了整個國際貿易產品目錄,競爭對手不再僅僅是發展中國家,在高技術產品與先進服務領域也與發達經濟體展開了競爭。自此,中國在全球經濟體中不再是被動的參與者,逐漸成為了領導者。中國已無法通過單純的模仿以及由于國外直接投資等而來的技術擴散來深化本國的工業化進程,以及單單通過擴張外部市場來拉動出口需求。這就要求中國打造新的自身競爭優勢,長期以來,中國依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環境污染成本,在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與服務市場處于優勢地位。但隨著劉易斯拐點的到來,中國逐漸喪失在低端制造業和服務業領域的勞動力優勢。同時,包括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在吸引國外直接投資和承接產業轉移方面,逐漸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各發達經濟體紛紛提出經濟的再工業化,如德國的《高技術戰略2020》、美國《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等,以應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崛起導致的全球市場競爭新格局,這樣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就更加緊迫。
三、 創新帶動的技術進步將成為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主要驅動力
經濟學意義上的創新即是在即期生產中采用效率更高的技術(林毅夫,2005),在現代經濟中,以創新為目的的研發活動是技術的進步主要源泉(熊彼特,2000)。且已成為主流的內生技術進步模型更是突出了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把研發活動作為企業的內生決策行為,揭示了創新驅動下技術進步的微觀機制。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新常態下我們不僅要發掘和塑造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機制,創造新的經濟增長源泉,更要通過改革和調整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此處經濟增長應為整體技術水平提高所導致的區域經濟增長,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為不同產業部門比重調整以及在空間上的重新布局所導致的地區經濟結構的變遷。國內外相關研究都表明,技術進步、勞動力生產率提高等是促進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因素。如Rossi-Hansberg和Wrigh(2007)建立不同技術沖擊下的一般均衡增長模型,分析了地區經濟規模收益遞增和總量經濟規模收益不變共存的現象。該研究的重要啟示是,勞動生產率是影響地區經濟結構或全局經濟結構的至關重要的因素。黃茂興等(2009)提出了技術在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而技術選擇又直接影響產業升級。因此,由自主創新所帶來的技術進步將成為新常態下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以及促使經濟結構演進的主要驅動力。
在低收入階段,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靠要素驅動與投資驅動,相應的技術進步主要來自于學習與引進。現階段,環境和物質資源供給嚴重不足已無力支撐已經達到較大規模的經濟增長,且隨著我國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依靠模仿而獲得的邊際收益在逐漸降低;其次,經過三十余年的高速發展,我國已經儲備了豐富的知識與物質資本,這將成為我國進行自主創新的堅實基礎。且調查顯示,2014年在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貢獻同比下降的情況下,新興產業發展迅速,重大技術裝備、互聯網、機器人、電子商務和節能環保等行業高速增長。在現階段我國科技水平盡管在整體水平上依然落后于發達國家,但在很多領域中國已經涌現出一批能夠躋身世界領先行列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成為中國的新的競爭優勢。同時,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經歷了跨越式發展,并且培養了大量的高素質人才,為中國的技術創新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儲備。同時,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高技術人才的工資水平仍處于較低水平,這樣雖然中國逐漸喪失了在低端產業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但在高科技領域,相比于發達經濟體,中國依然具有勞動力成本優勢。這就為中國在革新技術和產品創新以及引領世界的產業結構調整方面,集聚了大量的優勢,也大大增強了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乃至趕超發達經濟體的能力。
同時,從發達國家的發展歷史進程來看,不管是歐美發達國家還是亞洲的日本以及以韓國為代表的亞洲四小龍,都是依靠創新的驅動,保證了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且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對于經濟體而言具有更大的穩定性,并能增強經濟體的韌性。如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相比于其他發達經濟體,美國和德國的恢復就更快。美國是得益于其無與倫比的知識儲備而產生的強大創新能力,德國良好的工業基礎保證了其產業的創新能力。包括伊朗在內的中東國家、委內瑞拉在內的拉美國家以及俄羅斯,這些資源型產業在經濟結構中占比過大的國家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進入了長期的衰退。這就是產業結構的單一無法支撐技術的革新,直接影響了國家的發展。如俄羅斯總統普京就如何解決經濟發展困境時,就特別強調了國家經濟要多元化。從古典經濟理論來看,由創新催生的產業模式的多樣性是經濟多元化的前提條件。
四、 “新常態”下金融發展是推動創新帶動技術進步的關鍵因素
從貨幣經濟的角度來看,經濟增長是由資本逐利推動的。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演變也是資本逐利的具體體現。資本的逐利性要求資本自然回流入到獲利最高的產業或行業,但在不同時代和經濟和經濟環境下,高利潤的行業和產業是在不斷變化的,而這些行業也是當時情境下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推力所在。新常態下,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利潤源泉在發生著變動——由模仿型模式向創新型模式變化(劉駿民,2014)。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中國成長為世界工廠的過程也是大量模仿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階段,當時,引進國外技術即可獲得較高利潤,這也間接阻礙了我國的自主創新過程。當前及未來一個時期,中國需要實現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依賴于傳統的引進型或模仿型技術進步的利潤已經十分微薄(次貸危機以來東部地區加工型中小企業的破產潮就是一個縮影),未來的經濟增長將更多的依賴于自主創新帶動的技術進步。需要注意的是,經過三十余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我國已經積累了龐大的貨幣資本,截止2014年底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13.9萬億元,外匯儲備為38 430億美元。即中國正在進入“廉價資本”的時代,充足的金融資本必然在高回報驅使下流向創新領域,進而推動創新和技術進步。
對于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系,熊彼特早在1911年就闡述了金融發展促進經濟發展的觀點,金融體系通過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等促進了實體經濟的增長。對于金融發展與創新的關系,國內外大量研究都顯示金融發展對企業創新存在正的促進作用,并從多個角度對此進行了相關的闡釋。如Aghion和Howitt(1998)認為作為一種知識資本,金融創新可以加快資本積累速度,使得非金融企業獲得更多研發資金,間接促進企業的技術進步,從而推動經濟增長。在國內,葉子榮和賈憲洲(2011)等研究發現金融發展與自主創新之間存在耦合協同關系,金融服務能夠為創新提供有力輔助。
需要強調的是,由于自身體制和政府管制的種種原因,中國的金融發展總體上還是比較落后的,在有效配置資本資源、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發揮的作用還比較欠缺。如宋錚(2011)從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及金融結構的特點指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癥結,而金融系統未能有效率的分配資源就是原因之一。從微觀層面來看,對于中小微型企業,這些企業的金融服務仍然是供不應求。現代經濟條件下,創新的活力往往來自這些中小企業或者是創業團隊,在互聯網領域表現的尤為明顯,但是在中國的金融體制和金融發展水平的約束下,這些企業或團體的創新項目往往面臨資金約束,從而阻礙了創新成果轉成產品。其次從區域層面來看,金融資源在區域間分布是不均衡的,表現出明顯的集聚現象,但是在中國金融中心的輻射能力很有限,像遠離北京、上海、深圳等金融中心的中西部地區就因為缺乏諸如資本市場的支撐而與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逐漸拉大。從消費金融來看,因消費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所以消費金融在我國未來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其次,參照發達經濟體經驗來看,服務業的發展更需要金融服務的支撐,在我國服務業已經在經濟總體中所占比重超過50%,在未來一段時間肯定會加快發展,相應的金融服務水平也應有所提升。
從國際視野來看,中國已經從改革開放時的資本匱乏步入了資本相對充裕時代,而且之前過度投資造成了大量的產能過剩。一方面,中國過剩的產能需要在國際上開拓更為廣闊的市場,令一方面,中國積累的大量資本需要實現較高邊際收益,探尋更高的增值空間。這必然離不開人民幣的國際化,以及相應的金融服務的國際化。總而言之,在“一帶一路”的戰略布局下,隨著中國經濟空間的拓展,資本和產能的轉移更需要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務水平為支撐。
總之,“新常態”之下,自主創新下的技術進步離不開金融支持,加快我國金融發展,提升金融服務現代化水平,以金融發展促進創新,同時以創新帶動金融發展,發揮兩者的協同效應,促進經濟的內生可持續增長將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五、 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鏈條應為:金融引導——創新驅動——結構轉型升級。其中,金融在現代經濟中處于核心地位,在資本配置、風險管理、信息提供等領域對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經濟的區域協調發展更離不開金融發展的支持。“新常態”下,金融發展一定要立足于服務實體經濟,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使得金融資本能夠流向具有創新活力的部門和行業,避免金融部門成為實體經濟的“剝削者”以及金融資本“空轉套利”的現象。創新將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能否成功完成結構轉型的關鍵,并是主要驅動力。在現階段,中國在很多領域(尤其是高科技領域)已經培育出一批能夠躋身世界領先行列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同時培養了大量的高素質人才,為中國的技術創新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儲備,并且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的創新型人才具有較高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這些將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優勢,同時中國龐大的產品消費市場,也會成為企業進行創新研發的重要誘導因素。
綜上,可以得出,盡管“新常態”下中國的發展會面臨一系列的問題,比如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大,區域間及城鄉收入差距不斷增大,環境污染問題突出等,但這些都可納入一個框架解決,即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依靠創新驅動的技術進步將會成為“新常態”下中國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這也是后發經濟體的優勢所在。最后,自主創新下的技術進步離不開金融支持,加快中國金融服務的現代化進程與國際化水平,使之與現階段中國經濟的發展訴求相耦合,同時以創新帶動金融發展,發揮兩者的協同效應,促進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將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參考文獻:
[1] 金碚.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5,(1):5-18.
[2] 林毅夫,張鵬飛.后發優勢、技術引進和落后國家的經濟增長[J].經濟學(季刊),2005,(1):53-74.
[3] 熊彼特·約瑟夫.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4] 黃茂興,李軍軍.技術選擇、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9,(7):143-151.
[5] 劉駿民.決定中美經濟未來差距的兩個基本因素——虛擬經濟視角下的大趨勢[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4,(1):52-71.
[6] 葉子榮,賈憲洲.金融支持促進了中國的自主創新嗎[J].財經科學,2011,(3):10-18.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經濟發展與產業空間調整”(項目號:71573142);南開大學2015年博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
作者簡介:劉鵬(1988-),男,漢族,山東省東明縣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區域金融與產業發展;于濤(1985-),男,漢族,山東省五蓮縣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與收入分配;支俊立(1983-),男,漢族,山西省新絳縣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貨幣金融與收入分配。
收稿日期:2016-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