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男 劉剛
摘 要:本文在提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公民政治參與問題的基礎上,分析了經濟、教育、宗教文化三個對于少數民族地區公民政治參與具有影響力的因素并提出通過地區經濟與政治參與同步協調發展、增強教育力量、適應宗教文化等舉措提升少數民族地區公民政治參與的程度和有序性。
關鍵詞: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政治參與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5-0050-03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力,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的重要目標。民主政治的發展,需要全體公民積極有序地參與。在參與主體上,它指向全體國民而不因民族信仰有所差別;在參與地域上,它指向全國各個地區,而不是厚此薄彼。但是,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公民政治參與仍然存在著許多障礙,不僅制約著民主政治的發展,而且也影響到地區經濟的進步和社會的穩定。
一、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公民政治參與問題
在我國,因政治經濟、地緣地貌可以大體上劃分為三個地區,即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其中西部地區主要由五個自治區和七個省、直轄市組成。西部地區占我國土地總面積的56%,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23%。我國有44個少數民族分布在這個地區,形成了幾個具有獨特氣息的西部地區文化圈:以陜西為主的黃土高原文化圈、以寧夏為主的伊斯蘭文化圈、以內蒙古為主的草原文化圈、以新疆為主的西域文化圈、以西藏為主的藏族文化圈、以四川重慶為主的巴蜀文化圈和以云南貴州為主的滇黔文化圈。這些獨特的文化圈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多元性的文化特點,具有比較強的自我治理、文化傳播和組織動員能力,而文化圈之間以及與中東部地區文化相比,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傳播方式與組織動員能力又具有相對獨立性,自上而下的政治要求和自下而上的政治參與都十分有限。自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實施了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決策,開始大力帶動和發展西部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加大對于西部地區發展的支持力度。西部地區憑借其地域廣袤、戰略資源豐富、戰略意義重要的優勢基礎,加之西部大開發戰略各項政策的積極實施,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地區社會發展重現了新的活力,物質條件的提升和經濟社會發展必然要求民主政治層面上的進步,自上而下的政策利好和多種形式的扶持使得人們政治參與意愿獲得了提升,促進了人們民主政治意識的覺醒,豐富了自下而上的政治參與體驗,而在資源獲得與分配過程中更要求確定政治參與的有序格局。
歷史上的少數民族地區通常通過政教合一制度完成政治統治與地區治理,從秦到清,中央王朝的統一邊疆和少數民族的入主中原交錯進行,持續不斷,版圖廣度和交互深度逐步擴展。少數民族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政治交流主要集中表現在戰爭爭奪與政治管控兩種方式上,少有有序政治參與的歷史傳統。新中國成立以來,多民族國家統一的現實與民族自治的政治結構使得這樣一個占全國面積一半以上的地區開創了平等有序政治參與的歷史,體現在政治參與意識的逐步建立、民主自治經驗的日益豐富、政治交流頻度有所增加。總的來說,政教合一主要是宗教、宗派及宗族組織通過社會化來執掌政權,這在歷史上比較普遍,而民主制度主要是外部政權通過世俗化來消解宗教派別與種族關系的不同,這在西方表現得比較明顯,二者形成相對對立關系,構成了不同國家處理宗教與民族關系不同的兩種方式。中國是多民族的統一國家,主要是民主政治發展通過文化同構吸納民族和宗教派別,使其成為政治結構中的一部分,從而在政權統一的條件下發揮政治協商與自治功能,促進經濟進步、民族融合、地區穩定和文化交流。這就使得少數民族地區有序政治參與的意義越發明顯和重要。并且,從不同民族與宗教在生活習俗方面的差別到在面對資源競爭與分配問題時的解決思路,都需要建立共同遵守的經濟規則與普遍承認的政治格局,在表達意愿、制定決策、組織管理、處理矛盾時也都需要高效有序的政治參與方式。但是,西部地區的公民政治參與在方式、效果、有序性等方面卻遠遠落后于中東部地區。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以及經濟、生活問題常常不能依托良好的民主參與方式和政治秩序加以解決,公民對于這些矛盾和問題的處理難以采用正常的政治處理方式,常常表現為對國家政策的詆毀、對地區秩序的破壞、對國家發展的制約,這樣無序的政治意識和無序的政治參與方式,會使民族與宗教問題深化、復雜化,反過來影響政治穩定和社會發展。
二、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公民政治參與內在的多重影響因素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主政治主要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如果說20世紀50年代以民主改革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政教分離為主要標志的西部地區政治發展開始了西部新的歷史,以新世紀西部大開發戰略為先導的經濟改革則成為西部發展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然而在交通、通信、能源與基礎設施大發展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平衡東西部地區差距并非簡單的政策優惠、資金投入問題,公民的政治素質和民主參與水平極大地限制了經濟資源的流動,資源配置無法進一步發揮作用,產生這些問題的社會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教育水平方面
西部地區的教育文化理念遠遠落后于廣大中東部地區,新中國成立前曾長期處于一種落后的封建文化氛圍以及地區宗教主義的社會氛圍之中,新中國成立以后才開始逐漸接受和發展政治民主文化,因而其教育理念發展的起點就低于其他地區,在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等問題中,也顯得更單調和薄弱。在西部地區,其文盲和半文盲程度遠高于其他地區,教育水平落后,地區不具備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發展基點,無法吸引足夠的人才來扶持地區教育的發展,而更多的只能是采取政策的優勢將自身的教育逐步發展起來,而后再將本地區高層次人才進行回收,帶動地區發展,形成一種循環的模式,從而改變地區的落后局面。在公民政治參與問題上,受教育水平、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和參政行為具有極為密切的聯系,對于國家政治制度的了解更能判斷公民是否具備理性的政治參與意識和政治參與能力。這樣一種內部循環的地區文化和教育發展局面不能夠使得大多數的公民直接成長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參與主體,不少人仍然保持著神秘的宗教主義處事原則和思考方式,在公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互動上也就顯得無力和單調。不僅僅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社區教育、繼續教育與學習型社會建設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渠道。盡管公民的民主化教育始終是貫穿于民主進程中的,政治素質的養成也是在有效的民主政治參與實踐中完成和培養起來的,但文化基礎和基本政治經驗的習得始終是提高民主政治參與水平的前提和基礎。
2.在經濟發展方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發展與政治開通的基本邏輯規律是,資源流動迫切要求打開統一市場,消除地區壁壘,樹立公平公正的理念,就要求反映自身利益在制度與體制層面上的訴求,要求決策的合理合法與開放透明,要求管理的規范與高效,要求完善的監督體制與解決問題的通暢渠道,而穩定昌明的政治環境又反過來保證資源的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西部地區既有的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水平遠不能與中東部地區相比,許多地區還依然表現為公有制經濟扶持下的地區農業、畜牧業發展狀態,并不具備大城市高速度工業化的能力,缺乏資源的原始農耕狀態很難具備長足發展的優勢,資源流動力差,配置效率不高。薄弱的經濟基礎一方面沒有在政治上要求進步的訴求,無法提供民主政治發展的強大動力,另一方面也無法滿足政治發展的物質要求和環境條件。勞動力更多的精力和思想只能放在滿足個人需求和創造個體勞動價值方面,而不具備太多的意識去關注國家的政治制度建設和地區的政治活動建設,無法形成團體力量去反映階層或群體利益。在選舉方面無法形成代言人代議的力量,經濟決策方式落后,效率低下,基層政治團體和組織發展不足,缺乏有效的政治溝通和反映、監督渠道。經濟發展與政治秩序之間雙向的辯證互動過程需要一個原始的推動力,而不論是50年代的民主改革還是世紀之交西部大開發戰略都構成了這一互動的原始推動力。所不同的是民主改革通過土地改革直接配置資源,而西部大開發戰略在政策和資金之外還需要更多發揮生產力方面的優勢,找到適合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促進生產力發展。
3.在宗教文化方面
西部五個自治區和七個省市,共形成了七種不同特色的文化圈,其中新疆、寧夏和西藏三個文化圈具有屬于自身地區特色的宗教。在這三個地區開展民主政治建設,顯然也就不得不與當地的宗教力量打交道。公民政治參與和組織行為常常在宗教教義與政治規則之間取舍,而也正是這些宗教文化的力量,常常限制了這些地區的政治發展,使得這一地區內的公民政治參與程度和民主政治素質都進步緩慢。對于全民信教的少數民族來說,宗教文化更是影響民族團結的重要因素。少數宗教狂熱分子打著宗教旗號從事分裂活動勢必從負面影響公民政治參與意愿。宗教文化的影響,能夠保持同一地區之內的思想意識和文化狀態的一致性,使得信教公民在選舉方面難以自由表達個體意愿,無法形成個人政治意愿的代議和表達機制,在民主決策和管理時難以科學審視,面對政治問題和民族矛盾糾紛的時候,并不像其他地區那樣有多種民主方式可以選擇,而更多的是表現為依靠宗教的力量,利用宗教信仰的方式,去對政治施壓,也往往會產生諸多不健康的、不規范的政治參與問題。從本質上說,宗教團體與民主政治組織的構成方式是不一樣的,宗教團體一般有明確教義和組織規范,加之政教合一時代長期被宗教上層作為統治工具,是自上而下層級分明的;民主團體大體是自下而上的契約結構,成員平等。受宗教文化影響深厚的少數民族公民一般很難做出這種轉變,從而極大影響了他們的政治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
三、多種途徑改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公民政治參與現狀
西部地區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產生的這一系列政治參與問題,需要通過加強公民意識培養和民主政治建設來解決,首要的是以下幾點。
1.增強教育力量,提升公民政治參與意識
教育是推動社會建設和改革發展的動力源泉,是公民加強政治參與的前提和基礎。為了能夠更好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也為了能夠將公民政治參與意識和政治參與行為有序化和規范化,需要我們在建設西部地區時,將教育問題放在重要位置。用先進的教育手段培養西部人才,用充分的民主政治實踐鍛煉人才,提高其參政意識和參政理念,使其成長為可以自覺組織、有序參與、規范表達、合理決策的成熟公民。通過基礎教育方式培養人才,輔以社區繼續教育方式普及宣傳民主政治理念,使得政治建設發展的成績、利害能夠讓所有民眾知曉。將政治建設和發展的民主氣息自覺地帶入到公民生活之中,使其充分感受民主政治參與給自身帶來的實際利益,滿足其對于文化的渴望和政治訴求,增強其認同感,自覺自愿地追求和探索適合自身的民主政治參與方式,將西部地區的公民政治參與意識和公民政治參與行為規范化、有序化和正常化,改變以往的政治參與無序模式。
2.發展地區經濟,轉變地區經濟發展模式
發展經濟能夠從需求和條件兩個方面改善西部民主政治參與狀況。經濟是地區發展和建設的根本,是所有上層建筑和一切生命生活的基礎,既能夠為民主政治參與意愿提供需求,又能為民主政治建設提供物質條件。經濟發展好了,與中東部地區的交流多了,更能促進地區開放化,改變以往的經濟落后狀態,也才能將一部分勞動力解放出來,使之能夠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思考政治建設和民主化進程,在比較中形成不同群體利益的代言人,從而充分協商共同決策和管理地區事務。西部大開發戰略,通過資金政策扶持給予西部地區新的活力,使其能夠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縮短與中東部地區之間的差異。第一階段主要集中在初級的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能源配套等方面,并沒有能夠更深入地進行系統的經濟布局和推進全面現代化,只是帶動了典型的地區和城市,沒有形成聯動的系統。因而在西部大開發的第二階段,應當著眼于整體的布局,實施經濟產業化、市場化,從而為全面推進現代化和發展民主政治制度、提高公民政治參與程度奠定基礎。
3.重視宗教文化,轉變公民政治參與觀念
宗教團體作為政治參與的力量可以削弱政府權威,但如果宗教團體正確發揮組織動員力也會促進和強化公民政治參與。如果地區的民族思想和宗教文化與政治發展相分歧,宗教成員就容易走向激進,造成社會動蕩,威脅政治穩定和有序發展;而宗教團體有其相對統一的思想和文化思維、生活習慣等因素,組織化程度有時不一定很低,如果能夠正確發揮作用,就可以推動西部地區的民主政治發展進程。所以,在面對西部地區的特色宗教文化時,必須要對不同宗族宗派進行詳細分析,進而提出針對性策略使其成為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參與力量。首要問題就是對宗教文化的重視和了解,而不僅只是消解和改造,對地區特色宗教予以重視,了解民眾的思維模式和宗教文化,從中找到有利因素,西部地區可以把地區文化、民族信仰和自治習慣與民主政治建設相結合,形成帶有鮮明自身特點的民主政治參與方式。只有公民在認識到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和義務后,在政治參與觀念和水平逐漸成熟以后,才能將自己的民主政治參與方式以某種形式確定下來。
綜上,作為限制民主政治發展的西部地區公民政治參與問題,存在著教育、經濟、宗教等諸多影響因素。提高西部地區公民的政治參與水平,就是要依賴教育普及、經濟發展和對地區特色宗教的深入了解,并認真分析地區發展的短板,通過廣泛傳播公民理論,樹立公民觀念,提高公民政治素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公民政治參與方式。
參考文獻:
[1]吳旭紅.少數民族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路徑:理論詮釋與實踐困境[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
[2]楊林.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公民和諧有序政治參與與保障條件[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4(6).
[3]張麗紅.少數民族地區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的治理對策研究[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4]石亞洲,沈桂萍.我國少數民族政治政策與少數民族政治參與[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