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微 魏連俊
摘 要:增強全民法治觀念,使中國法治事業得到全面而有效地推進。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其法治觀念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治觀念養成的重要性、當代大學生法治觀念現狀及原因分析入手,探索法治觀念養成路徑如下:國家和高校應為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創設良好的環境;大學生要自覺增進自身法治意識培養的積極性、主動性。
關鍵詞:依法治國;大學生法治觀念;法治社會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5-0252-02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十三五”規劃的建議為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做出了具體規劃。在未來的五年中,中國法治事業必將得到全面而有效地推進。這是繼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社會之后,中國在法治建設方面取得的一大進步。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在總結“十二五”期間的成就時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開啟了新的征程。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加快建設法治經濟和法治社會。
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治觀念養成的重要性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不僅對治國理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公民法治意識培養和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法治理念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涵之一,也使得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法治意識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全民法治意識與法治觀念的養成與提升。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必須“增強全民法治理念”。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人才基礎,也是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大學生法治意識水平的高低,對全社會法治意識的提高以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事業都有深遠的影響。
(二)發揮大學生引領、帶動作用的迫切需要
青年是社會發展的希望,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最活躍力量。毛澤東曾生動地把青年人比作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在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青年人也必將會發揮特殊的作用。青年人是歷史之帆的掌舵者,是時代的弄潮兒,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生力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堅力量。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不同于以往,首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在整個社會和青年學生中引起了十分廣泛熱議,社會各界包括青年學生都對依法治國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見解,希望通過努力,提升自身法治素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參與到法治建設中來。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治觀念養成路徑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大學生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具有較高知識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能,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可忽視的力量,也是未來法治建設的接班人,大學生法治觀念養成對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當代大學生法治觀念現狀及原因分析
從當今社會現實狀況和總體發展上看,當代大學生的法治觀念的養成還處于一個相對偏低的水平上,對于法律有深入了解并形成法律知識體系的人相對較少,對于法律知識的獲取主動意愿不大,對于法律知識獲取的途徑相對單一,有一部分大學生法律知識相對缺乏,不積極主動接受法律知識,對法律重視不夠,存在現用現學的思想,對于法律知識的重視程度遠遠低于對于專業基礎知識的重視。部分大學生在自身權益受到侵犯時不能很好地運用法律知識,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不足;還有一部分學生在權益受到侵害時,雖然能夠運用法律知識和程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但是對執法機關、司法機關并不是十分信任。對于法律知識很多大學生只是被動接受老師的講解,老師講多少就被動接受多少,很少積極主動學習,無論這些知識與自己的關系多么密切。即使對于老師教過的法律知識也是一知半解,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樣的。
首先,大學生法治觀念培養形式單一。當代大學生除了法律專業的學生以外,其他專業的學生法治觀念的培養,僅僅在公共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當中法律部分有所涉及,由于課時有限,加上學生對公共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課堂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學生對課程興趣不足,直接造成了教學效果不好的后果。有些學生在教師講案例的時候能夠認真聽,但是分析案例,講解法律常識與知識的時候,往往被手機上的內容所吸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法治觀念的養成。在教師方面,由于課程屬于公共課程,如果授課教師是法律專業出身,對于法律部分的講解還能夠游刃有余,但是一些授課教師可能是思政專業或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畢業的教師,這部分教師對于法律部分的深入分析和講解存在一定的難度,這也會對教學效果有所影響,對于大學生法治觀念的養成推動作用就不能很好地發揮出來。
其次,當今社會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影響了大學生法治觀念的養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物質財富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出現了一些影響人們觀念的社會問題。一些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往往想到的辦法就是托人找關系,對于法律沒有樹立起應有的信任,人們往往更加相信“潛規則”,這種觀念也影響到大學生,他們認為法律解決不了一些現實問題,沒有在內心樹立起法律的絕對權威,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不是通過法律途徑加以解決。可見,在大學生當中樹立起法律權威,養成良好的法律觀念還需要一個過程,這其中既需要大學生不斷努力,更需要全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打造一個信仰法律的良好社會風氣。
最后,大學生自身的因素對其法治觀念養成的影響。大學生正處于生理成熟期,但是心理發展還沒有完全成熟,校園生活相對閉塞,大學生面臨的現實問題相對較少,所以他們對法律的認識不夠,即使課堂上聽到很多的案例也覺得離自己較遠。他們中的大多數自我意識強烈,遇到事情想當然,都從自身想法出發,在社會多元化思潮的影響下,缺乏對法律的認知,部分大學生過分夸大社會不良現象,總是認為那些涉及法律的事情離自己較遠,規則意識、法律意識不強。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認為只要學好專業課就可以找到一份理想工作,而是否具有法律素養則對自己未來影響不大,這些因素都影響大學生法治觀念的養成。
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治觀念養成路徑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培育工作勢在必行,在此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要求,根據當代大學生自身實際和特點,努力構建培育當代大學生法治觀念完整、科學的體系,在這個體系的建立、發展、完善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觀點的論述,對于當代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高校必須重視對大學生法治觀念培養的研究;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也必須明確自身法治觀念養成應該努力的方向,成為全面依法治國的積極參與者與推動力量。
首先,國家和高校應為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創設良好的環境。只有當代大學生積極支持和擁護國家的法治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才能順利推向前進。國家必須通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使整個國家運行納入法制軌道。同時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通過社會風氣的好轉,法制在國家地位的提高,讓大學生切身感受到我國法治建設在不斷推向前進,感受法治社會給他們帶來的益處,增強大學生對法治社會的認同感、親切感,通過不斷學習與實踐逐步加強自身的法治觀念、樹立對依法治國的信仰。各高校必須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加強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工作高度重視,必須把此項工作放到培養學生的戰略目標當中,作為高校培養合格大學生的一項重要指標,而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要為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提供政策支持、課時支持、財政支持、人力支持等。在進行法治教育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和實際的接收能力,在公民意識教育中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法制宣傳與教育,在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中,幫助大學生樹立法治思維與意識。發揮高校思政理論課在大學生法治意識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進行理論學習的同時,加強實踐教學,實現學校法治意識培育的系統化、科學化。
其次,大學生要自覺增進自身法治意識培養的積極性、主動性。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當代大學生必須認識到培養自身法治意識的重要性,在學好科學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強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修養重要性的認識,遇到問題時,要運用自己學到的法律知識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與不法行為做斗爭,時刻牢記自己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參與者、擁護者和推動者,努力學習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十三五”規劃的內容,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思想和論述,用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武裝自己的頭腦,將法治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N].人民日報,2015-10-29.
[2]賀莉.牢牢抓住培育全民法治觀念的幾個重要環節[N].西安日報,201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