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敏



摘 要:以2014年抽樣調查的數據為基礎,對江蘇省農村留守老人社會支持網絡的規模、關系構成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社會支持網絡對留守老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研究發現,江蘇省留守老人綜合社會支持網的人數規模和關系規模都比較高,生活滿意度也比較高,社會支持網的人數規模和關系規模、文化程度、精神孤獨感是影響留守老人生活滿意度的重要因素。據此提出,要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加強社區養老建設,豐富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關鍵詞:留守老人;社會支持網絡;生活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5-0087-03
2010年江蘇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江蘇省戶籍人口總數達到7 496萬人,其中,外出半年以上人口約為1 398萬人,占總數的18.64%,且有上升的趨勢。與此同時,對農村家庭戶的調查表明,江蘇省農村總共有418萬戶家庭,其中,單身老人戶、只有一對老夫婦的戶以及一對老夫婦與未成年人的親屬戶總計有162萬戶,占家庭戶數的39%,這意味著,在江蘇農村,有將近40%的家庭屬于空巢家庭或是隔代家庭,大量留守老人的存在為各種養老保障和社會福利事業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然而,有關江蘇省留守老人的研究還比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留守老人生存狀態的描述上,以及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而對于留守老人的社會支持網絡和生活滿意度的研究少之又少。
社會支持這一概念由西方學者caPlan,cassel和cobb在20世紀70年代首先提出來。國內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引入了這個概念,利用這一概念和理論對很多弱勢群體的社會支持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調查,取得很多創造性的成果。從社會學的觀點看,每一個社會成員都生活在一個由他自己的社會關系組成的社會網絡中,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在自己的社會網絡中得到相應的社會支持。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的存在有助于減輕人們對社會的不滿,緩沖個人與社會的沖突,從而有利于社會的穩定[1]。農村留守老人作為我國城市化過程中衍生出來的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他們的社會支持狀況如何?對自己的生活是否滿意?社會支持網絡是否會對生活滿意度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些將是本研究所關注的問題所在。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抽樣方法。本文數據來自于筆者2014年5月在江蘇省所做的調查。在抽樣方法上,采取多階段抽樣和整群抽樣相結合的辦法。具體抽樣過程如下:(1)根據江蘇省經濟發展狀況分別在蘇南、蘇中、蘇北各抽取一個市,分別是鎮江、泰州、鹽城。(2)在各市下轄區縣中分別抽取1個縣,它們是句容、姜堰、響水。(3)在各個縣里分別選取2個外出人口比較多的自然村,對中選村里所有60周歲以上且有子女外出務工半年以上的留守老人進行調查。考慮到老人們年歲已高,閱讀和書寫能力有限,本次調查由受過專業訓練的經濟統計系的學生采取入戶訪問的形式完成,共獲得問卷188份,剔除3份回答不完整的問卷,有效問卷為185份。
2.問卷設計。本次調查的問卷由筆者自行設計,主要包括人口學特征、實際支持、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持、政府支持、生活滿意度等五個方面。其中,對社會支持網的測量主要依據馬特.G.M.范德普爾1994年編制的調查問卷,該調查問卷由11個題目組成,其內容如下:
(1)當您碰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需要您做出決定時,您找誰商量?
(2)當您家里人發生嚴重矛盾,無法解決時,您會找誰來解決這些問題?
(3)當您心情不好,想找人談談,您會找誰來談呢?
(4)當您家中有些活需要別人幫忙,如搬家具、大袋糧食和重物,或幫助扶扶梯子等,您會請誰來幫助您?
(5)當您得了病需臥床休息時,誰來照顧您?
(6)當您需要借一大筆錢,您向誰借?
(7)當您年老體弱,不能勞動或工作,賺不到錢時,靠誰養活您?
(8)當您需要借白糖或食鹽之類的日常用品或需要借農具,您會找誰借?
(9)當您在看信或寫信時遇到了問題,您會找誰來幫助您?
(10)您和誰一起外出,如趕集(會)、逛商店、看戲、看電影、下飯館、散步等?
(11)您和誰至少每個月交往一次,如互相串串門、一起聊聊天、喝茶、飲酒、打牌、下棋或打麻將等等?
考慮到目前通訊發達,用書信方式交流的人不多,故在本次調查中刪除了這一項,由剩下的10個項目來反映社會支持網的現狀,要求每位被調查者回答提供各項支持的人數以及與被訪者的關系,并記錄了他們的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等。
生活滿意度是指個體各方面的需求和愿望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主觀滿意程度。生活滿意度具有主觀性、整體性及相對穩定性三大特點。國際上對于生活滿意度的測量通常有3種方法,一是僅用一個總體問題,即“對生活的滿意感如何”來評價。二是分別評定生活各個方面的滿意感,如經濟狀況、家庭關系、居住狀況、健康狀況等,然后將各方面評分相加。三是使用標準化量表,如生活滿意感評定量表(LSI),生活滿意感量表(SWLS)等[2]。據文獻報道[3],單項目測量并不比多指標測量信度差,因此,本研究采用第一種測量方法,將滿意度分為五類:(1)非常不滿意;(2)不滿意;(3)一般;(4)滿意;(5)非常滿意。
二、調查數據分析
1.調查對象的基本特征。在185名被調查者中,男性70人,占37.8%,女性115人,占62.2%;從年齡分布來看,60—69歲的有50人,占27%,70-79歲的有84人,占45.5%,80歲以上的有51人,占27.6%;從文化程度來看,未上過學或識字很少的人數最多,達到96人,占51.9%,其次是小學,有61人,占33.0%,再次是初中,有18人,占9.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較少,僅有10人,占5.4%;從婚姻狀況來看,已婚有配偶的有115人,占62.2%,離婚的有16人,占8.6%,喪偶的有52人,占28.1%,從未結過婚的有2人,占1.1%;從居住狀態來看,獨居的有55人,占30.2%,與配偶一起居住的有105人,占57.7%,與子女居住的有14人,占7.7%,僅與孫輩居住的有8人,占4.4%;從年人均收入來看,5 000元以下的有51人,占27.7%;5 000元—20 000元的有96人,占52.2%,20 000元以上的有37人,占20.1%。
2.社會支持網的人數規模和關系規模。社會支持網的人數規模指的是為留守老人提供各種支持和幫助的總人數,關系規模指的是為老人提供支持的人與老人的關系有多少種類,當關系規模為0時,說明老人沒有得到任何支持。在分析中,本文將各種關系綜合為10類:(1)配偶;(2)兒子;(3)女兒;(4)兒媳;(5)女婿:(6)兄弟姐妹;(7)其他親屬;(8)朋友;(9)鄰居;(10)村干部。
從表1的數據來看,在調查的185名留守老人中,社會支持網的平均人數規模是15.59人,比韋璞在貴州黃果樹地區調查的結果(8.4人)要高很多[4]。其中,支持人數在11-15人的比重最高,占49.4%,說明為留守老人提供各種支持的人數還是比較多的。
從社會支持的關系規模來看,平均為4.52種,比貴州黃果樹地區的留守老人(3.6種)要高[4]。其中,支持關系規模在4-6種的占了75.7%,說明農村留守老人獲得支持的渠道比較豐富。
3.留守老人社會支持子網分布特征。表3反映了留守老人獲得各項支持的比重以及關系類型。在10項支持項目中,有8項支持比例都在90%以上,表明江蘇省留守老人獲得的支持還是比較高的。其中,獲得比例最高的是“生病照顧”,占97.8%,最低的是“外出陪伴”,占85.9%。
從具體的內部構成來看,留守老人社會支持網呈現出以下特征。
第一,核心家庭成員提供的社會支持發揮著主效應作用,不論是“借錢”這一類的經濟支持,還是“生病照顧”等實際支持,均主要靠配偶、兒女等核心家庭成員承擔,兄弟姐妹、親朋好友、村干部等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這說明,血緣關系的影響高于地緣、姻緣關系的影響。梁簌民先生稱中國傳統社會為倫理本位的社會,費孝通先生則用“差序格局”概念解說中國的傳統社會,其實際意義都在突出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強調血緣關系的社會。本文的研究再次佐證了這一觀點。
第二,在各項支持中,兒子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養老”“借錢”“重大決定”上,兒子都是排第一位的,分別占83.8%、70.8%、60.1%,遠遠高于女兒55.1%、46.5%、38.4%的水平。由此可見,中國傳統的養兒防老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但是,女兒在情感慰藉方面的作用要高于兒子,在“外出陪伴”和“談心”這兩方面,提到女兒的比例均排在第二位,僅次于自己的配偶。
第三,鄰里這種后致性關系所提供的支持比重較高,尤其是在“搬重物”“借日用品”“串門聊天”等方面,鄰居提供的支持占到43.3%、71.4%、70.8%,穩居榜首。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由于地理空間的接近,再加上村莊生活的認同,便于鄰里之間互相支持。但這種支持具有偶然性的特點。
第四,兄弟姐妹和女婿在各種支持中發揮的作用均很小。這一結論與貴州的調查結果完全一致,但與天津的調查不一致[5]。天津的調查結果顯示,兄弟姐妹的支持作用比較明顯。這可能是被調查對象大部分年事已高(70歲以上的占73%),其兄弟姐妹也都已經年老,自顧不暇,沒有精力去照顧他人。女婿一般被當作外人,且由于地理空間的阻隔,提供的支持也很有限。
第五,政府在留守老人的支持體系中處于缺位狀態,少有專門針對留守老人群體的社會支持行動。不管是“養老”,還是“解決矛盾”,政府均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農村留守老人可以獲得的政府支持非常有限。
4.留守老人的生活滿意度。當問及“您對目前的生活是否滿意”時,回答“滿意”的比例最高,占44.3%,“不滿意”的比例最低,僅有7.6%。生活滿意度在“一般”及以上的比例占了91.3%,說明江蘇省留守老人的生活滿意度是比較高的。
5.社會支持對留守老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為了進一步分析社會支持網絡對留守老人生活滿意度是否有影響,將支持網的人數規模和關系規模與生活滿意度進行多元回歸分析,根據以往的研究,對留守老人生活滿意度有影響的變量有性別、年齡、精神是否孤獨等,因此,在分析中將這些變量控制起來。最終的分析結果見表5。
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留守老人社會支持的關系規模和人數規模均對生活滿意度產生了顯著的正向影響,即支持的人數越多,關系規模越大,留守老人的生活滿意度越高。這一結論與崔麗娟、李虹以及韋璞的研究結果一致[6-7],但與賀寨平在山西的調查結果相左。賀寨平的研究顯示,社會支持網絡規模的大小與生活滿意度之間沒有顯著關系[8]。這說明不同地區,老年人由于經濟收入水平不同,生活需求層次上也存在差異,網絡規模大小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另外,從二者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程度來看,關系規模的Beta值(0.237)高于人數規模(0.130),說明較之人數規模,關系規模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強度更大,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社會關系提供不同種類的支持,人們的需求是各種各樣的,關系規模大,獲得的支持類別也多,而人數多未必提供的支持種類多,關系規模的影響更直接(張友琴,2002)。
第二,收入對留守老人的生活滿意度沒有顯著的影響,這一結論與其他地區的調查結果不一致,原因在于,江蘇省留守老人的收入水平相對較高,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留守老人過去一年的人均收入達到了12 351元,西方的研究結果表明,當人們的收入水平處于較低水平的時候,收入的增加會導致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的增加,但二者并不是直線相關關系,當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物質需求得到一定滿足以后,不管收入再怎么增加,生活滿意度都不再顯著上升。
第三,文化程度對留守老人的生活滿意度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可能是因為受教育程度高的老人擁有的自身人力資本越高,從而使得自身條件以及發展情況越好,經濟收入越穩定,休閑生活越豐富,所以對自己的生活滿意度較高。
第四,精神上的孤獨感是影響留守老人生活滿意度的最為顯著的因素。自評的主觀生活滿意度指標顯然受心理、情感因素的影響較大。在調查中,獨居的老人占到了30.2%,感到孤獨的老人占到了58%,精神上越孤獨,生活滿意度越低。江蘇作為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老年人的收入相對來講較高,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之后,他們更多地注重精神情感方面的需求。
三、總結與討論
上文數據分析的結果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留守老人社會支持網絡的人數規模和關系規模均高于西部地區,且對留守老人的生活滿意度產生了顯著的正向影響。二是留守老人的社會支持網遵循“差序格局”的理論,血緣關系的影響高于親緣關系和地緣關系。在各項支持中,兒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養老、借錢等重大支持方面,兒子發揮了絕對的優勢;鄰居這種地緣關系在老年人的情感慰藉方面占據了重要的位置;政府部門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三是經濟收入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并不顯著,情感需求的滿足對留守老人的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需要注意的是,江蘇省農村留守老人的社會支持規模雖然較之西部地區要大,但是,在支持結構上,仍然過多地依賴家庭成員尤其是兒子的支持,一旦子女外出務工,則這種支持就會變得岌岌可危。如果政府部門提供的社會支持還不到位的話,將會使留守老人的生活雪上加霜。
江蘇作為經濟發達的省份之一,留守老人的經濟收入相對較高,大部分留守老人的生活來源都有一定保障,但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和子女外出務工的增加,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問題會變得越來越突出。如何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整合社會各項資源投入到社區養老中去將是各級政府面臨的難題之一。
參考文獻:
[1]張愛紅.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社會支持系統研究——以安徽省池州X社區為個案[D].西安:西北大學,2009.
[2]佟永峰,李焰,范杰.主觀幸福感研究概述[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00(4):115-116.
[3]PinquartM, Sorensen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 concep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old age : a meta-analysis[J].J Gerontol, 2001 (56).
[4]韋璞.貧困地區留守老人社會支持網初探[J].人口與發展,2010(2):76-82.
[5]張文宏,阮丹青,潘允康.天津農村居民的社會網[J].社會學研究,1999(2):109-118.
[6]崔麗娟,李虹. 城市老年人社會支持網絡與生活滿意度的研究[J].心理科學,1997(2):123-126.
[7]韋璞.貧困少數民族山區農村老年人社會支持網與生活滿意度關系研究[J].南方人口,2007(1):45-50.
[8]賀寨平.社會經濟地位、社會支持網與農村老年人身心狀況[J].中國社會科學,2002(3):13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