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楠 李紅星
摘 要: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中俄邊境地區經濟合作更加密切,但是傳統的貿易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中俄邊境地區的發展需求,產業對接成為中俄邊境地區貿易的主要方式。基于中俄邊境地區產業結構互補和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分析中俄邊境地區基礎設施不完善、投資環境不穩定、產業對接空間分布不平衡和中國邊境地區產品缺乏競爭力等產業對接發展的制約因素,提出中俄邊境地區產業對接發展應明確產業對接重點,加快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邊境地區投資和對接環境等對策,從而促進邊境地區經濟更好發展。
關鍵詞:產業對接;邊境地區;經濟合作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5-0114-02
中俄邊境地區主要是東北(遼寧省除外)邊境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地區,這兩大區域發展產業對接,對本區域及其相關區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俄邊境地區產業對接發展有利于提高中俄兩國經濟合作水平,增加兩國貿易總額;有利于調整中俄邊境地區產業結構,彌補經濟發展中的短缺領域;有利于促進中俄邊境地區跨境交流,提升兩國互信程度。對于中國東北邊境地區而言,中俄邊境地區產業對接發展可以擴大該地區的對外開放程度,促進其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時也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奠定基礎。中俄邊境地區產業對接的發展對其他地區乃至全國都具有輻射帶動作用,可以拉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加快中俄兩國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
一、中俄邊境地區產業對接的優勢條件
(一)地理區位優勢明顯
中國和俄羅斯都有非常大的國土面積,兩國接壤范圍也較大,決定了中俄兩國擁有著4 300多公里的邊境線,地理優勢在此表現特別明顯。中國邊境地區一共設有22個對俄口岸,其中坐落在黑龍江省的有15個,這15個口岸在黑龍江省北部到南部均勻分布;吉林省有2個,分別為琿春公路口岸和鐵路口岸;內蒙古自治區有5個,其中最重要的是滿洲里公路口岸和鐵路口岸。中俄邊境還存在多條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例如,黑龍江省已經建成并且投入使用的綏芬河對俄遠東鐵路;為方便旅游和貿易,集公路和鐵路為一體的阿穆爾大橋;吉林省已經開通的10條對俄國際運輸線路。
(二)產業結構互補潛力巨大
俄羅斯遠東地區原是重要的軍工基地,主要發展重工業,而輕工業和加工業發展比較落后,不能滿足俄羅斯境內的日常生活需求。與俄羅斯邊境地區相比,中國邊境地區的農業、輕工業和加工業發展相對較好。在滿足本地區發展的同時,可以通過合作為俄羅斯遠東地區發展提供幫助。俄羅斯對能源和原材料的擁有量極為豐富,但是由于工業結構不合理和設備陳舊等原因,只能進行簡單的資源開采和對原材料的初級加工,機械設備制造業受到了極大限制。而中國的制造水平已經達到了國際標準,制造優勢也日益凸顯。目前中國邊境地區的發展仍依賴從俄羅斯進口的資源。中俄兩國產業結構互補對產業對接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經濟合作不斷增強
隨著中俄兩國政治互信不斷增強,邊境地區經濟貿易往來越來越密切,經濟合作水平也不斷提高。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11年中俄貿易總額為792.5億美元,其中中俄邊境地區貿易額為217.56億美元;2012年中俄貿易總額為882億美元,邊境地區貿易額為248.52億美元;2013年中俄貿易總額為892億美元,邊境地區貿易額為256.9億美元;2014年中俄貿易總額突破900億美元大關,達到952.8億美元,邊境地區貿易額為268.94億美元。雖然中俄邊境地區個別省份在某些年份的貿易額有所下降,但是總體呈上升趨勢,這為中俄邊境地區產業對接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二、中俄邊境地區產業對接的制約因素
(一)中國邊境地區產品缺乏競爭力
中國邊境地區出口的產品缺乏競爭力,俄羅斯會減少對中國產品的需求,降低與中國邊境地區進行產業對接的意愿,從而不利于中俄邊境地區產業對接的發展。中國邊境地區向俄輸出的產品大多都是低檔產品,主要是輕工業產品和農產品,例如紡織品、服裝、大豆等。這類產品成本較小,技術含量較低,進而導致其利潤不高,在俄羅斯很難形成較大的競爭力。中國邊境地區出口俄羅斯的產品一般不具備品牌效應,俄羅斯消費者對于這類產品的消費忠實度不高,并且在俄羅斯市場上,其他國家同類型、質量較高的產品會代替此類產品,中國產品的競爭壓力會越來越大,受歡迎程度與市場占有量逐漸下降。俄羅斯目前正處于經濟調整階段,這類低檔的生活必需品將在俄羅斯本土進行自主生產,進口需求量將逐漸減小。
(二)中俄邊境地區基礎設施不完善
目前中俄邊境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能滿足產業對接發展的需求。雖然中俄邊境地區已經修建了許多一級國家公路、省際公路和跨境鐵路,但是這些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比較落后,運輸效率低下,部分公路和鐵路運載量近乎達到飽和狀態,分布相對零散,沒有形成交通運輸網,缺少互通互聯能力。例如,琿春市通往俄羅斯的公路道路狀況較差,運輸能力較弱,不利于琿春市與俄羅斯的經濟往來。在口岸建設方面,由于口岸通關設施建設水平不高,在貨物和游客通關時經常出現擁堵現象,增加通關時間,降低了通關效率。
(三)中俄邊境地區投資環境不穩定
俄羅斯對貿易的相關法律修改頻繁,一直都存在與中國法律、法規相沖突的部分,增加了兩國產業對接發展的風險與難度。例如,中俄兩國在外貿救濟規則上就有許多不同的地方:首先,中國的貿易救濟法在世貿組織機制內實施,符合世貿組織的標準和規則,對案件處理具有公平、公正和透明等特征;其次,中國如果在與世貿組織的其他成員國發生貿易矛盾時,一般都會在世貿組織處理范圍內解決,但是俄羅斯則不需要嚴格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則解決爭端;最后,中國的貿易救濟制度符合國際上普遍貿易救濟規則,但是俄羅斯加入WTO不久,某些規則與國際規則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俄羅斯對進口商品會征收過高的關稅,每種商品應按照規定征收相應的關稅,但是俄羅斯海關并沒有按照規定征稅,而是按照較高的征稅標準進行征稅。
(四)中俄邊境地區產業對接空間分布不平衡
中國邊境地區對俄出口的產品主要是農產品和輕工業產品,從俄進口的產品主要是資源,例如原木、原油、天然氣和鐵礦砂等。滿洲里、綏芬河、黑河和琿春是中俄邊境地區發展比較好的口岸城市,這四個城市對俄貿易額占邊境地區對俄貿易總額的比重較大,其貨運量和客運量都位于前列,中國邊境地區對俄貿易額的增加主要依托這四個城市,所以這四個口岸產業對接發展較好。但是中俄邊境地區的口岸空間發展不平衡,黑龍江省邊境口岸中的遜克口岸、呼瑪口岸和嘉蔭口岸目前都常處于關閉狀態,其中呼瑪口岸長期關閉的原因是俄羅斯對應區域經濟欠發達,不愿意成為對中國的開放口岸。雖然內蒙古自治區的黑山頭口岸和室韋口岸都處于開放狀態,但是由于其每年的貨運量低,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所以口岸發展相對滯后,產業對接發展相對落后。中俄邊境地區的口岸發展不平衡,導致中俄邊境地區產業對接空間分布不平衡。
三、中俄邊境地區產業對接發展的對策
(一)加快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
為了使中國邊境地區出口產品的競爭力進一步提高,中國邊境地區必須注重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在人才培養方面,高校要積極培養專業型人才,尤其是要加強對貿易專業和產業經濟學專業等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高校還要鼓勵教師進行海外學術交流,提高教學水平,經常邀請海外學者來中國做講座,積極促進高校和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實踐學習機會。在科技創新方面,企業要積極成為創新的主要力量。企業一定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同時還要積極引進境外研發組織機構,為中國邊境地區的技術創新帶來新動力。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中俄兩國邊境地區政府要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強邊境地區交通網絡和信息通訊工程建設。首先,要加快建設國家一級公路、省際公路、跨境公路橋梁和鐵路,努力做到擴大公路和鐵路的運載量,增加邊境貿易額,形成交通運輸大通道,提升互通互聯能力。其次,要完善中國邊境地區對俄口岸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中國邊境地區對俄羅斯企業來華投資的吸引力,同時還要擴大邊境地區信息通信網絡覆蓋面,使得國內外信息流動更暢通,跨境交流合作更便捷。最后,完善保稅區、互市貿易區等現有經濟合作園區的建設,為中俄邊境地區產業對接發展提供綜合對接平臺。
(三)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為了促進中俄邊境地區產業對接的發展,一定要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最重要的是規范貿易秩序,防止中國商品在俄羅斯遭到歧視和排擠。中國應該建立對外管理和監督機制,保證中俄經貿良好有序的發展。例如,在海關通關方面,中國應組建海關小組,加強對外管理能力,解決通關煩瑣問題,并且督促俄羅斯海關要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則開展工作,減少通關手續和時間,實行統一海關估價標準,盡量清除通關障礙。中國和俄羅斯都應建立監督小組,給予相關單位和相關部門監督權,對雙方的工作進行監督,尤其對邊境地區各種外貿企業的業務進行嚴格監督。通過談判降低關稅,可以增加兩國之間的信任程度,增進兩國經濟合作關系,同時也為邊境地區產業對接創建良好、穩定的發展環境。
(四)確立產業對接的重點領域
根據中俄兩國邊境地區的資源和技術優勢,兩國邊境地區應該以農業、旅游業、傳統輕工業、木材加工業和能源產業為重點對接領域。中俄邊境地區擁有廣袤肥沃的土地,可以在這些邊境地區發展境外農業種植企業,補給兩國對農產品的需求。中國具有非常豐富的人力資源,廉價勞動力十分充足,俄羅斯森林和能源資源的儲備量較大,可以在中國邊境地區設立木材加工區,進口俄羅斯的木材在境內加工,制成品不但可以銷往俄羅斯,而且可以通過物流通道補充中國國內木材制成品的短缺。中俄兩國都是旅游資源豐富的國家,每年中俄邊境地區進出口客流量都十分驚人,兩國旅游業發展潛力非常巨大,利用地緣優勢開拓旅游市場,打造精品旅游路線,積極推出文化旅游產品。
參考文獻:
[1]李靖宇,徐華.中俄兩國邊境區域合作開發戰略對接論證[J].東北亞論壇,2010,19(6):16-26.
[2]史彥澤.后危機時期中俄經貿新趨勢分析與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0(32):156-157.
[3]王浩.中俄對外貿易法律制度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3):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