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云帆 任可剛
摘 要:在非公有制企業中,黨組織的成立為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的全面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也為基層黨建工作的發展鋪平了道路。然而,要充分發揮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核心作用,就必須得到企業主的認同和支持,否則黨組織就會成為擺設。因此,如何最大限度激發企業主參與黨建工作的內在動力,便成為決定非公企業黨建工作成敗的關鍵。很顯然,企業主的內在動力來自于現實,而現實需要建立在認同的基礎之上,而黨的身份是企業積極推進黨的建設工作的主要動力來源。因此,如何積極構建和創新動力機制,將是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非公有制企業;黨建;驅動力
中圖分類號:D2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5-0130-02
本文以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內在驅動力研究為主題,通過多數企業主對企業黨建工作內在認同度不高和部分黨員職工對黨建工作缺乏理性態度等兩個方面論述非公有制企業黨建發展現狀,通過對現狀的論述著重從企業的趨利性與黨建工作存在的矛盾、企業員工面臨經濟收入與政治身份的沖突及傳統黨建模式束縛非公有制企業黨建發展三方面分析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內在驅動力不足的原因,通過上述原因的分析從探索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和企業發展的契合點、構建黨建新模式、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三方面提出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內在驅動力機制的對策。
一、非公有制企業黨建發展現狀
非公有制企業黨建的實質是以黨組織體制內機制和資源來引導、規范體制外非公有制企業的執政方式[1]。目前,非公有制企業黨建的動力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非公有制企業自身利益的牽引。當企業主發現對企業黨建的投入能夠獲得較大收益時,便會以極大的熱情和積極性全身心地開展企業黨建工作,并進行制度改革和創新,為黨建工作在非公有制企業的全面開展掃除障礙。二是外界環境的政策壓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黨和政府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有關非公有制企業的政策促使非公有制企業主在沒有利益的牽引下也會在本企業內開展黨建工作。當前,大多數非公有制企業由于缺乏對黨建工作的深入認識,無利益可圖,導致內在驅動力不足。再者,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內容陳舊,形式缺乏創新,活動方式單一,也導致黨建工作停滯不前等現象。實踐出真知:非公有制企業黨建成敗的關鍵點主要取決于企業主和黨員職工對于黨建工作的態度。
(一)多數企業主對企業黨建工作內在認同度不高
非公有制企業發展的決定權掌握在企業主手中,黨組織作為一個政治組織,能否順利進入企業并在企業開花結果,完全取決于非公有制企業主的態度。實踐證明:非公有制企業主對于黨建工作的態度往往取決于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目前,對于步入正軌的大中型非公有制企業主來說,他們往往可以接受;反之,對于初創時期的小型非公有制企業主來說,大多持模棱兩可或冷淡的態度。馬斯洛亞伯拉罕的需求層次理論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現實需求進行了解釋。在需要層次理論中,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2]。需求層次理論首先強調人們是有需要的動物,只有當需要滿足的時候,才會考慮其他需求。因此,企業主在初創時期或經營波折時期,主要考慮的是如何讓企業增加利潤和擴大企業規模,對于黨建工作的認同度缺乏應有的熱情;當企業的利潤逐步增加并步入正軌時,非公有制企業主才會主動尋求更高層的需要,以滿足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二)部分黨員職工對黨建工作缺乏理性態度
我國的非公企業數量眾多,非公企業中的黨員職工作為一個龐大的群體,在黨建工作上還是持積極態度,但部分非公有制企業黨員職工對黨建工作的態度還是缺乏應有的理性。一是心理作用。由于我國企業實行多勞多得的分配體制,企業黨員職工的先鋒模范作用無法直接體現,使得部分黨員職工出現彷徨心理,在黨組織內外之間徘徊。二是態度因素。由于非公企業黨員職工流動性強,部分黨員職工組織意識較為淡薄,對于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是否建立,與自己毫無關系,一概抱無所謂態度。三是組織凝聚力。部分非公有制企業由于經營不穩定,企業黨員職工流動頻繁,從而在長期的流動漂泊中缺乏一種組織歸屬感,組織凝聚力不強。
二、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內在驅動力不足的原因
非公有制企業作為市場主體,自營、自融資市場,其內部結構和運作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的內在驅動力不可能像國家行政機關那樣有序而有效。
(一)企業的趨利性與黨建工作存在的矛盾
非公有制企業結合自身的發展經營狀況有著自身的運營邏輯,利潤的最大化是其關注的焦點。非公有制企業利潤追逐與黨建工作如果沒有發生沖突,二者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反之,則必然首先考慮利潤,其后在考慮政治訴求。非公有制企業追求直接的經濟利益,而黨的建設工作卻不是。因此,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對黨建工作的認同度偏低,也導致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的內源動力不足。
(二)企業員工面臨經濟收入與政治身份的沖突
非公有制企業員工由于從事的職業、技能大多與經濟貢獻相關聯,與他們的政治表現并無太大關系。就普通員工心理而言,經濟效益比政治身份更重要。在這種心理的主導下,部分非公有制企業黨員也就失去了參加黨建工作以及活動的熱情。
(三)傳統黨建模式束縛非公有制企業黨建發展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導下,社會結構和利益元素日益多元,傳統黨建工作模式已無法適應新時代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發展的新需求。傳統黨建模式的束縛也使得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效果大打折扣,也給新時期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帶來巨大挑戰。調查表明:部分地區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只有量的提升,卻無質的飛越。傳統黨建模式的束縛也使得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進一步深化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不足。
三、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內在驅動力機制的對策
(一)探索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和企業發展的契合點
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主體,黨的建設工作應成為非公有制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與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相結合,緊貼非公有制企業員工實際需求,充分發揮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的政治和組織優勢,尋求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與企業發展的契合點。
1.利益的契合點。黨建工作的最大優勢是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通過整合資源、構建共享機制,為非公有制企業尋求利益的契合點,讓非公有制企業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優化。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的功能定位在反映訴求和整合利益方面顯得尤為重要[3]。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的一個重要身份是利益協調者,通過協調各種關系,為企業搭建相應平臺以及開展相關活動,促使非公有制企業之間和企業員工之間相互溝通、表達政治意愿和謀求利益訴求。
2.人才的契合點。非公有制企業要發展壯大,就必須要做到“以人為本”,人才才是企業發展的引擎,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好人才資源,為各類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非公有制企業才能健康、快速發展。一是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建立人才引進和使用的長效機制。二是加強人才的培訓,定期對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班子以及黨務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三是開展“雙培養”模式,把非公有制企業普通員工發展成黨員、黨員發展成非公有制企業管理人員。
3.管理的契合點。黨組織的管理和企業的管理同屬于一個管理范疇。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管理能力的逐步提升,對于增強組織戰斗力和提高企業生產力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其一,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要為企業良序發展當好“火車頭”,敦促企業誠信經營、依法經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其二,為非公有制企業提供智力支持,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各類優勢,科學規劃,統籌發展,為推動企業科學、合理發展獻智獻力。其三,組織帶領黨員發揮模范先鋒作用,為非公有制企業培養黨員骨干隊伍,幫助非公有制企業建立企業自身精神。
4.文化的契合點。文化是企業發展的靈魂[4]。創建自身的企業文化,對于助推非公有制企業發展,提升企業凝聚力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一,整合企業文化資源。通過非公有制企業自身文化引領企業發展,促使企業合法經營。第二,構建企業先進文化。先進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和促進企業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第三,發揮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通過引領企業文化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優勢,加強對企業文化建設的領導。第四,建立主體組織網絡。幫助非公有制企業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增強非公有制企業員工的歸屬感和自覺認同感,提高非公有制企業員工隊伍素質,讓廣大的非公有制企業黨員、職工感受到黨的存在和關懷。
(二)構建黨建新模式
目前,部分非公有制企業主對黨建工作態度各異,上級黨委要制定相應的目標:一是向非公有制企業主展示黨建工作的作用,并用激勵手段刺激非公有制企業主。二是對于支持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的企業主應給予表彰獎勵,對于不支持黨建工作的企業主,上級黨委同志應親自去做工作。三是企業黨組織必須把黨建工作的著力點放在支持和促進企業生產經營上來,多為企業的經營效益著想[5]。
由于部分非公有制企業主擔心黨組織活動的開展會增加企業的運營成本,加重企業財政負擔。因此,構建節約高效的黨建新模式,創新黨建體系,才能有效降低企業經濟負擔。第一,機構設置上,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可以通過組建或掛靠等方式,使不同企業黨組織共享黨建資源。第二,活動經費上,可以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籌措黨組織活動經費。第三,活動方式上,結合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實際狀況,將黨的政策理論學習與黨組織各類活動相互融合開展。
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增加企業效益,從而自覺地支持黨建工作。在實際工作中,一是黨組織要合理行使職權,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對于企業存在的重難點問題,要及時協調并配合企業加以解決。二是要積極參與非公有制企業生產、經營,主動獻計獻策。三是通過開展活動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四是合理用權,減少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干預。
(三)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
1.激勵機制。健全的激勵機制是非公有制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機制。科學的激勵機制對于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起到巨大的鼓舞作用。一是建立完善的黨員考核評估體系,把黨員平時的表現作為激勵考核依據。二是對黨建工作突出的黨員職工,應及時給予激勵。三是要尊重企業黨員和職工對企業的貢獻,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物質回報。四是搭建企業職工工作平臺,創造愉快、輕松的工作、生活氛圍,充分調動黨員職工的工作積極性。
2.約束機制。良好約束機制是企業健康發展的保證,也是堅持公平公正原則的全面體現。一是完善信息暢通體系,盡量做到信息傳遞公開、公正、透明,決策過程公開化,廣泛聽取和搜集非公有制企業主和黨員職工的意見和建議。二是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形成嚴密的監督體系,各級黨委要帶頭執行,堅決禁止利用黨組織名義培養個人感情和樹立個人權威,或給予他人額外照顧。
參考文獻:
[1]金曄,周文彬.激勵的缺失——制約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的組織行為學分析[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98-101.
[2]馬斯洛.人的動機理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3]安德魯·海伍德.政治學[M].張立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01-302.
[4]徐景東.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EB/OL].光明網[2013-05-21].http:www.gmw.cn.
[5]佘湘.論社會管理視角下中國共產黨對兩新組織的領導[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10):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