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嘉欣
摘 要:國際法規定各民族享有平等權與自決權之原則,自決權是國際法中的一項授予未獨立民族的特殊權利。自決權的不適當利用,可成為某些主體局部或全部破壞一國統一及領土完整的根據。本文針對國際法上的自決權,通過自決權的含義,自決權的適用,以及與國家主權之關系三個方面,具體分析自決權的均衡運用問題。
關鍵詞:適用;民族;主權
中圖分類號:D9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5-0140-02
國際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中包含了一項民族平等與自決原則,內涵可以概括為:一個民族自由決定建立自主獨立國家,同某一國家自由結合或合并,或其他任何政治舉措,均屬該民族實踐自決權之方式。從而概括出一項民族的權利,即自決權。自決權的具體定義尚未最終確定,國際上至今仍有爭議,從自決權的含義開始,淺析自決權如何適用,對自決權問題進行探討。
一、自決權的含義
(一)狹義
從狹義上看,自決權僅指曾經處于殖民統治下的民族的對外獨立權。我國有學者認為:“民族自決是指處于外國奴役和殖民統治下的被壓迫民族,有采取國際法所確認的一切合法手段擺脫殖民統治,自由決定自己命運,建立民族獨立國家的權利。”此學說的提出是基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殖民統治普遍存在時提出的。然而隨著時間變化,殖民統治已經越發少見,直至現在的國際背景下,狹義說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再則,權利具有普遍性,僅僅適用于受殖民統治的民族不符合國際法的準則。因此現在不采用此種學說。
(二)廣義
廣義的自決權,可以理解為世界各民族都有自行獨立做出國際政治性決定的權利。這里的主體擴大到了所有民族,符合權利的普遍性,是對狹義說的創新與完善。雖然健全了原來狹義說的范圍,但此種學說也是不妥善的,西方大國未考慮到當時的歷史背景,沒有對國際上大小民族林立的實際做出考量。廣義說賦予各民族爭取獨立的權利,會造成國際秩序過于松散,無法保證國際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因小失大是不合理的。因此,需要提出一種更為完善的學說。
(三)綜合說
此種說法現在得到大多數學者的認可,即承認各民族有自決權,但應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在具體的對待方法上,有幾種不同的做法。比如,將民族自決作為一個變動的概念來理解。在一個民族處于外國或其他民族壓迫之下時,人民自決權表現為民族自決權。民族自決權實際上仍然是人民自決權,是以一個民族為單位的人民自決。如果一個民族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民族自決權就變成了主權國家的人民自決權。如果一個民族成為多民族國家的一員,該民族就和該國的其他民族作為整體共同享有國際法上的人民自決權。多民族國家形成后,各民族的自決權問題就成了該國憲法問題,各民族的關系就變成了國內法關系。
(四)現在的認定
民族自決權的認定是指一切處于外國殖民統治或奴役下的民族,以及在一國內受到迫害以至于無法以整體形式存續下去的民族,有權依據國際法所認定的一切合法手段使自己擺脫統治權束縛獲得自由的權利;此外,民族自決還包含了民主的因素,即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內,各民族均可在其憲法和國際法的保障下,享有在平等、自由基礎上地處理其本民族事務的權利。可以在這個認定中,總結出兩點:第一,自決權是一個針對性的概念。主體是處于殖民統治下,或受到迫害難以存續下去的民族。總結了前幾點的學說的主體,確定民族自決中的民族是處于存續問題之中的民族。在一國內部的各民族一般來講并不能依據國際法來行使民族獨立。第二,自治區是一個法定概念。民族的自治權是法律賦予特定民族并生效的一種權利,其享有的權利應得到其他國際主體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民族自決權的行使不得違反其他國家或人民正當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絕對的權利是不存在的,必須要在國際法規定的范圍內行使。
二、自治權的適用
(一)適用主體
在民族自決權的適用上,首先要考慮適用主體的問題。一些學說將民族自決權理解為對多民族國家中的少數民族的適用,此觀點雖然一定程度上合理,但不乏狹隘,會導致民族分裂的愈演愈烈,可能被企圖分裂國家的少數分子非法利用。因此,避免自治權的不當適用,要正確認定何種群體能夠享有民族自決權。從而得出兩個概念,一個是“民族”,一個是“人民”。
人民指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的大多數人,是相對于敵人而言的,反映了一定政治關系的大多數人。在任何集合體中,個人不能稱之為人民。我們能夠得出,人民是政治上的概念,特別是在我國,人民是統治階級而享有一系列政治權利,承擔政治義務。政治上的概念與法律上的定義無法相通,因此,將“人民”使用在民族自決權的主體中,筆者認為是不適當的。
另一方面,民族自決權的翻譯方法已從字面上表示,“民族”是自決權的適用主體。且從綜合考慮下,“民族”的確是合適的主體,首先,一系列公約中的翻譯中,人民的概念在自決權中是無法翻譯出來的,只能翻譯為民族。其次,人民一詞作為政治概念,在政治領域有不確定性,在國際法中不能作為定義出現。因此,民族是適用自決權的主體。但不能無限度地適用,應針對那些不刻意分裂國家的民族,而是在處于亟須獨立的狀態下的民族擁有自主決定合并或分立的事項。
(二)適用范圍的限制
當代許多國家的產生與獨立,依據的是民族自決權,這些新國家的產生,也同時提出了幾個問題。例如,自決權的行使主體只能是被奴役與壓迫并正在為民族解放而努力斗爭的民族。如果一個民族本身就是該國家的成員,不存在任何壓迫,該民族行使自決權依據的是國家主權,以民族自治為存在形式。若某一民族通過解放斗爭而獨立,已經建立獨立的國家,就不能再主張自決權的行使,否則視為對國家主權統一的破壞。
1.使用條件的限制
首先,適用民族自決權的前提是處于殖民統治或奴役的情形。這個條件同時也是對自決權行使的限制。一個民族沒有被壓迫或殖民的情況下,不能擅自使用自決權,在自由獨立的主權國家之中,行使自決權會對國家的統一與完整造成破壞,若被一國的分裂分子利用,后果更加嚴重。
其次,自決權的對象必須是外部的殖民國家或敵對分子,不能對本國的主權與領土提出分裂。從國際法的基本精神上看,民族自決權是為了實現民族獨立而不受壓迫,最終維護世界穩定與安全。而對國家內部提出分裂,不符合國際法的精神,影響主權穩定,引發國際社會的危機與動蕩。不能達到最初自治權設立的目的。
2.行使方式的限制
自決權的行使在歷史上有幾種方式,但這里我們推崇的是和平方式,即反對暴力武裝斗爭,以和平協商的方式解決獨立問題。和平解決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公平的方法,即全民公決。全民公決固然是和平解決民族獨立問題的極佳方式,但也要注意其運用方式。僅僅以一種和平途徑去解決原本由暴力武裝斗爭來實現的問題,可見其操作中的技術性與復雜性,一旦操作不適當,便會導致徹底的分裂瓦解。因此,把握全民公決的限度與力度,才是實現自決權的正確方法。
三、自決權與國家主權
民族自決權與國家主權是國際法和國際關系中兩個最基本的原則。民族自決對國家主權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民族自決思想到主權國家的產生,對于一個民族的統一完整以及擺脫壓迫和爭取獨立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從現代國際體系來看,民族自決權又是改變人類在20世紀國際政治的重要力量。
(一)民族自決權對國家主權的挑戰
在自決權受到國際法的認可后,針對自決權對國家主權造成的不利影響,西方國際理論界也提出了質疑的聲音。其依據主要有幾種理由,一是對自決權的認識與理解遠遠不夠。傳統民族自決權的含義根深蒂固,只是要實現民族獨立,沒有其他任何內容。因此從內容上看,的確會損害國家主權;二是民族分裂的不正之風的推動。歷史上以分離、獨立為目的的民族主義運動,對既定的國家格局與國家主權帶來了巨大沖擊。
(二)對民族自決權與國家主權關系的正確認識
民族自決權作為國際法一項基本原則,根本目的是有關民族可以取得主權國家的資格。因此,對于民族自決權與國家主權的這種抵觸,應該遇見具體情況辯證地加以看待。如果所有民族要求自決,世界會陷入永無寧日的混亂狀態。民族自決權作為一項基本原則雖然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承認,但適當實施是實現的前提條件,對此應該正確認識其與主權的關系。
1.實現民族自決權必須以國家主權為前提
國家是國際關系的基本要素,具有完整權利能力與法律能力,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是國際法調整的基本國際關系。若缺少國家這一重要因素,國際法便不復存在的意義,同樣,國際法下確定的民族自決原則也不復存在。國家主權原則是所有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基礎,因此,國際社會以國家存在獨立主權為前提,民族自決權不能在沒有主權國家的情況下實行。
2.民族自決權的實行必須尊重國家主權
首先,實行民族自決權的目的就是建立主權國家。若是主權原則得不到尊重,何談獨立。一旦建立了獨立的國家,就必須服從國家主權,民族人民成為本國的公民,本民族在國際社會上需要得到國家的承認。建立國家后,民族自決權應該為維護國家主權統一而服務。
其次,尊重國家主權才能真正實現國家主權。一個民族雖然通過自治區取得獨立地位,并不代表在國際社會上能夠長久生存。其國家內部尚且沒有完整的主權,外部不能以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國家而存在,發展壯大成為國際強國更是無稽之談。維護主權是十分重要的,國家主權是人民利益的保證。
參考文獻:
[1]李莉.論國家主權與民族自決權的關系[J].甘肅社會科學,2004(1).
[2]于.國際法之民族自治原則適用探析[J].社會科學,2010(1).
[3]牟鵬飛.論國際法上民族自決權的適用范圍與限制[D].上海:復旦大學,2012.
[4]張建.試論國際法上民族自決權的含義[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