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少婷
【關鍵詞】 賞識;語言;形式;尺度
【中圖分類號】 G62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5—0047—01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莎士比亞說 :“贊賞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每個人內心都渴望得到陽光。教師在評價學生時要盡可能多一些賞識與鼓勵,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有被認可的滿足感與成就感。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從身邊優秀教師成功經驗中,深切認識到,賞識評價魅力無限。
一、賞識評價語言要準確生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引路人。因此,課堂上教師要認真傾聽每一位學生的發言,及時捕捉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予以肯定與贊賞。我班上的一名學生不善于讀課文,回答問題也不積極,于是,如有機會,我特意請他讀或回答問題之后,便加以贊賞:“你的回答很有創意!”“你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進步真大”!這些生動親切、富有感召力的語言,打動了學生的心,使學生在感受巨大的成就感的同時,也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動力,使評價者和被評價者產生被激勵的共鳴。
每學期的素質教育報告冊,以前所用評語刻板、僵硬、枯燥,無個性、無色調、無文采,像一個產品說明書。今后評價學生時,要改“評語”為親切貼心的“話語”,溫馨的話語對于學生來說,如沐春風,效果就大不一樣。
二、賞識評價形式要靈活多樣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只要有優點、有進步就應該及時作出激勵性的評價,讓學生因受到贊揚賞識而增強自信,由此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逐漸形成開朗自信的性格。一句情真意切的評語,勝過多少空洞的說教,縮短了多少師生間的距離。
首先,變一次評價為多次評價。過去,我們基本上在學期結束,將學生的各科成績填入素質報告手冊,班主任對學生進行評價。這種單一評價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的需要與發展。學生的發展變化是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應當多創設一些賞識評價的機會。其次,變口頭贊賞為精神激勵。這是在低年級學段最常用的主體評價方法。這是一個使用范圍比較大的獎勵方法,用于課堂內外的各個地方。將全班學生姓名制成表格,在什么時候表現得好,就可以加上一朵或幾朵小紅花,一個星期計算一次,全班得到小紅花最多的學生評選為本周的班長,同時對兩周相比表現進步的學生也有獎勵。他們的名字就被寫在表揚薄上,并頒發獎狀,以示獎勵,借此來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在各項活動中也用小紅花來記錄,在總結中以紅花數作為評價的參數。評價主體部分由原來的個人小紅花競爭變為為小組活動,個人加分,小組評比,全班評比。這種評價形式在使用中是一個“經典”,在效仿使用上也得到非常好的評價效果。從一年級的小學生到六年級的大孩子,對獎狀的渴求度已經超過了任何獎勵,在某項活動結束的時候學生們要求得到的不是物質獎勵,而是金燦燦的獎狀。這種評價形式經常用于學生平時表現的匯總或組織的學生活動,比如讀書好的頒發“讀書之星獎”;撿到東西歸還失主或交到學校的頒發“拾金不昧獎”;寫字工整的頒發“書寫獎”;這樣的小獎狀同時印兩份,班里粘貼一份,學生拿回家里一份,以便通過這種形式,尋求家長對教學的大力支持。
三、賞識評價要把握好“度”
賞識不可能解決一切教育問題,“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天才”絕不等于“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如果對賞識缺乏必要的控制,無限制地對學生的一切都去賞識,學生的心理感覺與現實便可能出現很大的差距,甚至可能導致“賞識依賴癥”。賞識要正確客觀的分析,要了解學生的身心需要,根據需要進行真實的表揚、鼓勵。而不能為了賞識而牽強地賞識,這不僅對學生本人起不到任何良好的作用,而且會影響周圍的學生,讓他們感覺到賞識的一種虛偽性,同時失去對教師的信任。所以科學地使用賞識教育,是值得我們探索的一大課題。
其實,學生良好習慣和意識的形成,單憑校園的要求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家長的大力支持、協作。因此,贊賞是教師和家長在教育上常用的方法。但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性格特征,當學生有了良好的表現時,我們要給他一個贊許的眼光、一個溫馨的微笑,這將會給孩子以奇妙的力量。
人性中最本質的渴求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賞識,社會的肯定。“聰明孩子都是夸出來的”。實踐證明,沒有賞識,就沒有很好的教育。賞識是熱愛生命,善待生命;賞識是學生無形生命的陽光、空氣和水;賞識是生命之間交往的橋梁。科學地使用賞識性評價,使學生在老師及同學們的賞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滿懷信心獲取成功。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