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萍
【關鍵詞】 課外閱讀;教材;方法;內容;
重點;作者;拓展;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5—0096—01
古往今來,無數博學多思者都有博覽群書的嗜好。央視名嘴白巖松認為:“閱讀是生命前行的動力,回望時的坐標。”由此可見,閱讀在一個人成長的歷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孩提到少年這段時期(也就是小學教育中的中高年級階段)的閱讀尤為重要。
一、教材學習前,橫向拓展閱讀范圍
1.教給閱讀方法,充分激發閱讀興趣。(1)教給學生“讀”的方法。一是瀏覽性的泛讀。對許多淺顯易懂的書或報紙可采用瀏覽法,了解其主要內容,捕捉其中的知識要點或有價值的信息。二是探求性的速讀。這是學生根據一定的目的快速翻閱閱讀材料,選取自己所需信息的讀書方法。三是品味性的精讀。選擇一些與學習密切相關或自己最感興趣的章節進行精讀,品味文章中的好詞佳句,體會文章的深遠內涵,揣摩文章的布局謀篇。(2)教給學生“記”的方法。一是隨感式筆記。在文章緊要處、感觸最深處圈點勾劃,在書的空白處寫上批注等。二是摘錄式筆記。重在把閱讀時發現的好詞佳句以及精彩的段落摘錄下來,并對此進行歸類,使之成為獨具自我特色的“工具書”。三是創作性筆記。即在閱讀的基礎上,對原文進行再創造,如續寫、擴寫、改寫、寫讀后感等。
2.緊扣單元主題,共同研討閱讀內容。現行的人教課標版教材都是以單元為主題來選取課文的,教師應依托單元主題,提前商定好相關的閱讀任務,教會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該學期的課外閱讀。讓學生從學期一開始就知道為什么而讀,應該怎么去讀,這樣能夠使閱讀顯得有層次、有效率。
3.突出閱讀重點,分步完成閱讀任務。課前分階段逐步圍繞教材閱讀,不要平均用力,而需要有重點地閱讀,這樣才能更充分、更高效地使學生鍛煉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水平。在依托教材制定了課外閱讀計劃,明確課外閱讀內容后,要建議學生根據單元學習進度,分階段逐步完成課外閱讀任務。如,學習“我國的世界遺產”為主題的單元時,課前就應該安排學生借助網絡或書刊,閱讀有關“長城”、“頤和園”、“秦兵馬俑”的文章,并做好相關的資料搜集和整理。這種將課內學習與課前閱讀良好整合的閱讀方式,有利于學生對文本有計劃、有準備的主動性學習。
二、學習教材后,縱向延伸閱讀內容
1.圍繞作者,深入閱讀其成名作、代表作或近似作。教材中的內容是精選的,也是有限的,往往學生還沉浸在文本的情感中,該課就戛然而止了,這對剛剛走近優秀文學作品,只理解還沒有鞏固就轉身離去的學生而言,實為可惜。對此,教師應該及時鼓勵學生更自主、更深入地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熟悉作者的語言風格,課后去閱讀該作者的相關著作,將課上習得的閱讀方法在課外及時檢驗和運用。而課后的閱讀會進一步加深課內的情感領悟,既補充了相關知識,又完善了對教材文本的理解。
2.依托教材,觸類旁通,拓展研讀。依托語文教材,帶動學生涉獵更豐富的課外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課本內數量有限的文章只能舉其一,只有課外追蹤研讀,拓寬知識面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進而化方法為能力。
三、定期開展各種讀書活動,促進閱讀
課外閱讀有著自身獨立的價值、豐富的內涵和特定的目標。在閱讀過程中,如果放任自流,實效會大打折扣。學生閱讀了與教材單元主題結合的各種資料以及相關書籍后,要及時組織學生進行階段性集體交流,如,有計劃地開展“講故事”、“讀書匯報會”、“展評優秀的讀書筆記”、“手抄報”、“佳篇欣賞課”、“好書推薦”等活動,使學生在賞析交流中共享個體閱讀成果,在成果展覽中體驗閱讀樂趣,在話題議論中展示閱讀感受。這樣不僅能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熱情,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推動課外閱讀步步深入,而且能滿足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的交際性情感需求,為學生提供表達自己讀書收獲的機會,有助于學生提高表達水平、增強思辨能力。
課外閱讀的有效指導,會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向無限知識的大門,引領學生自由徜徉于文學的殿堂。當學生的心靈感受到了真善美,感受到了高尚文明后,他們的見識會廣闊起來,心靈會純潔起來,思想會成熟起來,精神會高貴起來,他們生命的原野也會因為綻放閱讀的花香而精彩起來。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