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波 蘇福聰



摘要:以馬褂木幼苗為原料,通過不同濃度生長調節劑處理,采用蒽酮比色方法測定了馬褂木幼苗葉片內的可溶性糖。結果表明:經處理GGR80×10-6是所有處理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的,其次是處理IBA20×10-6和處理PP33320×10-6,高濃度作用不明顯,抑制了幼苗體內可溶性糖的形成。
關鍵詞:生長調節劑;馬褂木幼苗;可溶性糖
中圖分類號:S79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5-0056-02
1 引言
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 Sarg.)屬于木蘭科鵝掌楸屬、珍稀的第三紀孑遺樹種。主要分布于我國長江流域各?。▍^),成不連續的小面積島狀分布[1]。它具有樹干通直圓滿、生長迅速、葉形奇特、觀賞價值高、木材用途廣泛、對SO2和C12有較強的抗性等特點。其原分布生境遭到嚴重破壞,殘存種群個體數量較少,瀕臨滅絕,已被列入國家二級珍稀瀕危保護樹種[2]。
在作物的碳素營養中,作為營養物質的主要是指可溶性糖和淀粉。它們在營養中的作用主要有:合成纖維素組成細胞壁;轉化并組成其他有機物如核苷酸、核酸等;分解產物是其他許多有機物合成的原料。糖類作為呼吸基質,為作物的各種合成過程和各種生命活動提供了所需的能量[3]。
2 材料與方法
2014年9月18日將長勢良好的馬褂木苗木移栽到試驗盆中,采用隨機區組試驗設計,應用盆栽土培試驗方法,整株噴施不同種類不同濃度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并于2015年5月8日選用生長均勻,長勢優良的馬褂木幼苗作為供試材料。
將雙吉爾-GGR、吲哚丁酸(IBA)、多效唑PP333三種植物生長調節劑分別配成20×10-6,40×10-6,80×10-6,160×10-6四種濃度(分別用①,②,③,④表示,即3種藥品4個濃度的12種處理組合分別為GGR①,GGR②,GGR③,GGR④,IBA①,IBA②,IBA③,IBA④,PP333①,PP333②,PP333③,PP333④),以清水為對照。采用葉面噴施方式,選擇傍晚5~6點,非烈日的天氣用小噴壺每隔25 d噴施生長調節劑,集中葉面上、背面整株噴施,至滴水為止,噴施后24 h內不澆水,以避免生長調節劑的流失。
3 可溶性糖含量的測定方法
實驗采用蒽酮比色方法,即準確稱取100 mg純無水葡萄糖溶于蒸餾水并定容至100 mL,使用時稀釋10倍(100 μg/mL)。取6支大試管,從0~5分別編號,按表1加入各試劑。
將各試管快速搖動混勻后,在沸水浴中煮10 min,取出冷卻,在620 nm波長下,用空白調零測定光密度,以光密度為縱坐標,含糖量(μg)為橫坐標繪制標準曲線。
稱取剪碎混勻的新鮮樣品0.2 g放入大試管中,加入10 mL蒸餾水,在沸水浴中煮沸20 min,取出冷卻,經過濾將入25 mL容量瓶中,用蒸餾水沖洗殘渣數次后定容至刻度。取待測的樣品稀釋5倍后提取1 mL,再加蒽酮試劑5 mL,同標準曲線制作的操作顯色測定光密度,重復3次。查標準曲線求得相應的葡萄糖含量。
可溶性糖含量(%)=n×C×VT[]106W×V1×100%
式中,C為從標準曲線查得葡萄糖量,μg;VT為樣品提取液總體積;V1為顯色時取樣品液量,mL;W為樣品重,g,n為稀釋倍數。
4 試驗結果分析
在生長調節劑噴施實驗結束后,隨機采集新鮮葉片樣本,用蒽酮比色法測定各處理葉片的可溶性糖含量(表2)。
由表2及圖1可以看出,部分處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比CK高,部分處理的可溶性糖含量較之CK要低,其中濃度為160×10-6的各處理可溶性糖含量明顯低于對照組CK。GGR80×10-6在所有處理中效果最顯著,可溶性糖含量是CK的1.32倍,但其20×10-6及40×10-6濃度的處理也低于CK,隨著濃度的增加,GGR各濃度處理可溶性糖含量出現先增后降的趨勢,其余IBA與PP333各處理組合可溶性糖含量均隨著濃度的增加而下降,20×10-6IBA和20×10-6PP333處理可溶性糖含量分別是CK的1.16倍和1.12倍。
各種生長調節劑不同濃度處理對葉綠素含量的影響由大到小排序分別為:
GGR:80×10-6、40×10-6、160×10-6、20×10-6;
IBA:20×10-6、80×10-6、40×10-6、160×10-6;
PP333:20×10-6、40×10-6、80×10-6、160×10-6。
將各處理可溶性糖含量百分數反正弦轉換后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出表3,比較各處理間可溶性糖含量的差異性是否顯著。從表3中的F值檢驗結果可知,各處理間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對各處理進行多重比較來分析它們對馬褂木幼苗可溶性糖的含量影響的差異性(表4)。
由表4的多重比較結果可知,GGR80×10-6對馬褂木可溶性糖含量的影響最為明顯,其極顯著優于其他處理和對照組CK,CK顯著優于IBA160×10-6、GGR20×10-6、PP333160×10-6處理。其他處理對馬褂木可溶性糖的影響與對照組CK間的差異性不大。
5 結語
由測定結果可知:可溶性糖含量的變化基本與葉綠素含量的變化趨勢相一致。其中,GGR80×10-6是所有處理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的,其次是IBA20×10-6和PP33320×10-6,高濃度作用不明顯,抑制了幼苗體內可溶性糖的形成。植物生長素對馬褂木生理方面的作用則是隨著濃度的增加葉綠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出現先增后降的趨勢。
參考文獻:
[1]郝日明,賀善安,湯詩杰,等.鵝掌楸在中國的自然分布及其特點[J].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1995,4(1):1~6.
[2]王章榮.鵝掌楸屬樹種雜交育種與利用[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3]吳業東.外源生長調節劑對仙客來生長與開花的影響[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03.
[4]張治安,陳展宇.植物生理學實驗技術[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