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 唐春云 包雪梅 張育梅
摘要:指出了對野生董棕進行引種馴化,建立董棕種苗繁殖的研究基地,有利于大力發展人工種植,從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種植地基,同時還能夠有效解決董棕資源稀少的實際問題,對董棕的綜合開發和利用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在建設生態社會的背景之下,引種馴化野生董棕具有十分廣泛的市場和發展前景。為此,針對怒江州野生董棕馴化栽培技術實驗進行了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野生董棕;引種馴化;栽培技術;實驗
中圖分類號:S79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5-0060-02
1 引言
董棕,也被稱之為是孔雀椰子,屬于棕櫚科中的單子葉植物綱中的一個較為特殊的類群,其原產地主要分布在中國的西部、印度和中南半島等地,是熱帶樹種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植物之一。在1999年,董棕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但是,由于對資源的過度開采和生態條件的惡化,使得一些地區的董棕生長環境遭到破壞,正面臨著瀕危的狀態。在生態意義上董棕對煙塵,二氧化硫、氟化氫等有害氣體具有較強的吸收能力,對怒江州野生董棕的馴化栽培技術進行深入地研究有利于生態環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 生物學特性和生長習性
2.1 生物學特性
董棕,屬于棕櫚類植物,通常為喬木狀。一般情況下,董棕植株高5~25 m范圍之內,直徑25~45 cm,其莖呈黑褐色和花瓶形狀,且其表面具有較為明顯的環狀葉痕;董棕的葉長一般是5~7 m,寬約3~5 m,且呈現出弓狀和下彎的狀態。董棕的葉鞘邊緣具有較為明顯的網狀的棕黑色纖維,具有數量較多且分布密集的穗狀分枝花序,雌花與雄花相似,果實呈球形,成熟時紅色。董棕的種子通常情況下為1~2顆,花期6~10月,果期為5~10月。
2.2 生長習性
董棕主要生長在海拔為370~2000 m處的山坡和溝谷當中,喜歡溫暖和潮濕的環境,其在水分充足和濕度較高的條件下生長狀態較好,且具有較好的耐寒能力,但是不耐水澇;同時,董棕對于土壤肥力的要求并不高,在土層深厚、肥沃、濕潤、疏松、排水良好的條件下生長較好,但在酸性土壤中也能夠實現正常的生長,其生長適溫在20~28 ℃之間;據相關的調查發現,董棕年葉片生長速度較慢,一年之內僅抽 1~2片葉,劍葉期一般在1~5月,往往需要19周的時間,且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于光照強度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3 實驗地點基本情況
根據怒江州四縣均有生長分布的特點,將實驗項目安排在怒江州的貢山縣和瀘水縣境內內,目前已經完成了3畝野生董棕馴化栽培技術實驗的示范基地建設,其中貢山縣2畝,瀘水縣1畝。怒江州海拔738~5128 m,屬于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22 ℃,實驗區年平均降水量≥2000 mm;實驗地點總體呈現出海拔段適中、溫度及光照充足、肥水供給豐富、交通便利的優勢條件。
4 馴化栽培技術實驗要點
4.1 野生種子的采集、選育及處理
4.1.1 選種
種子挑選的質量好壞直接關系到播種能否成功。因此一是選用當年采收的種子,種子保存的時間越長,其發芽率越低。二是選用籽粒飽滿、沒有殘缺或畸形的種子。三是選用沒有病蟲害的種子。
4.1.2 種子處理
在對成熟的種子進行采收之后,要及時進行去除果皮及果肉和處理。首先,將種子倒進裝有1∶500的甲基托布津或多菌靈溶液的容器中浸泡30 min,然后取出并放于清水中浸泡24 h;最后集中在沙床上進行催芽,把露白的種子拿起播種。
4.1.3 播種催芽
按照一定的比例將河沙、椰糠和少量黃土配制成保濕通透的播種基質;同時將露白的種子放入通透性好的營養袋中進行培養;營養土用沙壤土4份、磨菇土1份、稻谷灰1份,并在營養袋下面鋪一層薄膜;每袋播一粒種子,種臍朝下,隨后蓋沙,沙的厚度控制在1.5 cm為最佳。
4.2 育苗及苗期管理工作的開展
4.2.1 遮蔭保濕
露白的種子放入營養袋后,應搭蓋60%~80%的遮蔭棚,盡量減少太陽曝曬,降溫保濕,若光照太強,小苗葉片易被灼傷,影響小苗的長勢,甚至是死亡;冬天則應采取避風保溫保濕。
4.2.2 肥水管理
當董棕幼苗長到1~2片葉時,種子貯存的營養也基本耗盡,因此要每隔15~20 d用0.2%尿素液或復合肥液噴澆,也可結合噴藥,用0.1%~0.2%的磷酸二氫鉀或尿素液進行根外追肥,以促生長;保持營養土通透不漬水,以免造成爛根死苗。
4.2.3 病蟲害防治
董棕小苗病蟲害較少,偶而發現一些葉斑病,此時可用50%托布津或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灑;董棕小苗易遭鼠害,需要注意防治。
4.3 大田移栽及田間管理
4.3.1 土壤選擇和整地做畦
應選擇交通方便的田地,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排灌方便的土壤。選擇好土壤之后,四周要開好排水溝,防止土壤漬水。整地做畦是要求畦寬130 cm,溝寬20 cm。采用“品”字形列植,按株行距150 cm×100 cm挖穴,穴深30 cm,徑30 cm,穴底加腐熟農家肥0.5~1 kg或三本有機肥0.5 kg,拌勻,再適當回土。
4.3.2 適時定植和遮陰
苗長至3~5片葉即可定植大田,以4~8月為定植適期。定植時要小心去除營養袋,不讓營養土松散;定植后,2~3年生的小苗還需適當遮蔭,這是由于2年生的小苗剛從60%~80%的遮蔭度環境條件下搬進大田定植,在6~9月期間,光照強度很強,董棕小苗還難以適應,因此要采用假檳榔等羽狀老葉在每株董棕小苗旁東西方向各插2枝,把小苗的葉片遮蓋住;對于3年生上的苗,則不需要進行遮蔭。
4.3.3 肥水管理
定植一個月后即可進行追肥。每隔一個月追肥一次,且追肥的方式要根據土壤的干濕長度進行確定。雨后不久,可直接在表層撒施,再結合中耕除草,3年生以上的董棕在其旺盛生長季節,施用量應酌情增加,土壤水分的供應應視具體情況而定,但是要使上壤保持疏松濕潤的狀態。
5 結果與分析
5.1 成果
截至2015年,種植董棕共計2460株;其中2013年培育出1100株苗木,在青山公園移栽600株,零星種植500株;2013年在福貢縣上帕鎮臘竹底育苗試驗基地種子繁殖試驗,用種50 kg;2015年繁育出圃1860株,其中發放到貢山縣獨龍江鄉政府660株,福貢縣林業局、保護局各600株。
5.2 討論
董棕種子繁育難度比較大,在進行董棕種子繁育時,盡可能采取鮮種繁殖或濕貯藏,最好的辦法是直接用鮮種播種培育。董棕大田移栽最好在3葉期以上,時間控制在4月左右;采取株行距6 m×6 m的規格,挖長、寬、深各60 cm×60 cm×60 cm的正方體種植坑150塘,以定植;用腐熟的廄肥作基肥,與回填表土充分拌勻,定植時澆透水使根系與土壤緊密結合,做到根舒、苗正、土實。
6 結語
董棕作為面臨瀕危的野生植物種類,其對環境中的有害氣體具有較強吸收能力,在空氣污染較為嚴重的地域內進行大面積的種植,對生態環境會起到積極的保護作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實際需求。面對野生董棕資源的逐漸短缺,以及野生董棕種質的逐漸退化,加強對野生董棕的馴化栽培已經成為現階段重點研究的實際問題。因此,要對野生董棕馴化栽培技術進行積極的實驗研究和推廣,以促進地區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高 磊.新疆南疆野生雙孢蘑菇的鑒定、生物學特性及其馴化栽培的研究[D].塔里木:塔里木大學,2012.
[2]魏 翔,張 薇,熊栗儉.董棕的引種馴化及開發利用[J].云南農業,2010(6):29~30.
[3]陳 翠,郭承剛,康平德,等.野生瀕危藥材胡黃連的馴化栽培技術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4):206~210.
[4]雷 萍,張文雋,吳亞召,等.秦巴山區野生桑黃人工馴化栽培技術研究初報[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71~74.
[5]楊征林,高照華,楊玉可,等.珍稀植物白花野生兩型豆人工馴化栽培技術[J].山東農業科學,2011(4):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