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新榮
摘要:隨著土地流轉已如星火燎原的態勢在三工鎮展開,依托土地流轉發展的農業及林果業,已成為了三工鎮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僅實現了農業產業化,而且提高了土地價值和規模效益。
關鍵詞:土地流轉;農業產業化;規模效益;昌吉市三工鎮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5-0098-02
1 引言
三工鎮位于昌吉市南,天山北坡,東臨頭屯河,西臨三屯河。自2011年起,三工鎮對土地流轉工作高度重視,至今,部分村組已迎來土地流轉大潮,農業發展漸漸轉型,依靠土地流轉發展林果業的勢頭逐年增長。
2 土地流轉的方式
三工鎮下轄58個行政村,全鎮可耕地面積為12萬畝,人口為21818人,人均耕地面積為5.5畝,主要耕種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蕃茄等。截至2015年,該鎮土地流轉面積共為38000畝,流轉方式主要由外來老板承包農民土地,少則幾百畝,多則上千畝,在承包過程中,村集體組織在中間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提供土地信息平臺,作為農戶和承包商之間的橋梁,收取一定的中介服務費,更多的村組織以行政力量,加上說服示范,先將承包給農戶的土地集中,再由承包商與村組織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把地租給承包商使用。這些承包商一般將地租交給村集體組織,村里再將地租發放到各承包農戶,地租費由450~500元/畝/年不等。
3 土地流轉對農業產生的影響
首先,從近年土地流轉后的情況來看,通過土地流轉,擴大了農戶經營規模,通過大戶經營,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地質量,解決土地規模低下、高投入低產出的問題。其次,土地流轉發展的過程是傳統農業逐漸轉變為現代農業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傳統的分散式的小農經濟因其生產率較低而逐步被淘汰,因土地流轉而興起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將是趨勢。
4 土地流轉對三工鎮農民收入的影響
對于三工鎮范圍內而言,一是其示范帶動作用明顯,三工鎮的種植結構也從多年來的老三樣(小麥、玉米、黃豆)逐步向經濟效益高的特色林果業發展,全鎮產業結構布局逐步優化,農戶增收比例和渠道大大拓寬。二是通過合作社的規范化運行和管理,讓農戶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實惠,改變了觀念,從內心深處確確實實對產業結構調整產生了認可。三是通過社會資金和資源的進入,降低了農戶種植風險,農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升,社會資金得到豐厚的回報,真正實現了共贏。
5 土地流轉對三工鎮林業的影響
三工鎮現有林業面積為44000畝,其中防護林為13500畝,經濟林為30500畝。土地流轉對該鎮林業的影響主要有3點:一是土流后95%的面積用于發展經濟林。2011~2015年該鎮經濟林面積增加了28500畝,其中25660畝經濟林系土地流入大戶所栽植,本地散戶栽植的經濟林面積只有2840畝,這使該鎮林果業猶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了起來。二是經濟林發展規模逐步擴大。由原來的小塊栽植轉變為上百畝甚至上千畝連片栽植,經濟林管理方式嚴格細化。三是經濟林質量得到了提高。原來散戶種植經濟林管理粗放,都抱著征地賠償青苗費或領取造林補助的心態,林地中雜草叢生,幾年不見收益。土地流入大戶后精于管理,在林地中裝置了節水灌溉設施及圍欄,管理方式高效科學,經濟林長勢良好,成活率高達95%以上,好幾個葡萄園已成為三工鎮葡萄示范園,受到了州、市領導的統一好評。
土地流轉后包租大戶基本上都以葡萄專業合作社的形式經營管理,合作社實行“五統一”管理模式,即統一墊資供應種苗農資、統一栽培技術、統一栽植時間、統一品牌包裝、統一產品銷售。原土地上的農戶可以選擇到合作社工作,也可以發展養殖業或從事二、三產業,實現多渠道、多種類、多元化拓寬農戶增收途徑。
6 土地流轉前后的效益對比
(1)土地流轉前,農民按每人管理8畝,畝均產量1.8 t,收購價4元/kg計算,畝收入約為7200元,除去雇工和農化成本3500元/畝,畝均收入可達3700元,年收入為2.96萬元。
(2)土地流轉后,農民以每畝500元土地流轉費入股,由合作社統一墊資苗木、水費、農資,每人可管理10畝,畝均產量2 t,葡萄收購價按2元/kg交合作社統一銷售或保鮮貯藏,每畝可實現純收入4000元;按品質、銷售量,參與分紅,可分紅0.5元/kg,每年每畝可享受分紅1000元。每人每年畝純收入可達5000元,年收入5萬元。農民年純利可增加2.04萬元。
(3)合作社效益分析。合作社通過將葡萄儲藏保鮮后銷售,扣除儲藏保鮮成本,葡萄最低可實現2元/kg的純收入,每畝純收入達到4000元。
參考文獻:
[1]丁永禎,余祖運,溫擁軍,等.平頂山市農村土地流轉發展林業產業淺論[J].農技服務,2015(3).
[2]樊喜斌.關于林地流轉問題的探討[J].林業資源管理,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