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駿翔 鄭文俊 劉慧

摘要:為解決我國廣大小城鎮地區中綠化不足、空間品質不高、居民生活環境質量較差等現實困境,結合對桂林潭下國際美食文化小鎮的綠地景觀品質提升相關實際研究,分析了鎮區旅游景觀綠地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了小城鎮構建纖維綠地景觀建設的思路與舉措,以期為提高該小鎮的綠地景觀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城鎮;纖維綠地;綠地景觀
中圖分類號:S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5-0123-03
1 引言
小城鎮的整體文化內涵,是通過其街區形式、建筑風格、景觀綠化、文化風貌、人文特征等諸多因素表現出來。其中綠地景觀作為小城鎮人居環境方面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出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生態特征,滿足著人們的居住、通行以及休憩的便利、舒適需求。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舊鎮改造與更新持續進行,城鎮地域文化伴著原有的具有大量文化信息的歷史建筑的保護而得以保存,與此同時,具有促進城鎮生態良性循環與彰顯地域特色功能的綠地景觀卻得不到足夠重視。目前國內對小城鎮建筑修繕、肌理空間等硬性景觀的研究探索較多,而對綠化植物等軟質園林要素的系統研究仍有待拓展,小城鎮建設過程中的“重房輕綠”現象反映了對景觀植物規劃缺乏整體性思維,說明對人居生態環境的理解還處于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初級層面。綠地景觀系統構建需要一套合理有序的多級化綠地場所系統,并以此來維護根植于城鎮空間和居民記憶中的文化要素,建設地域文化與城鎮空間、生態系統的有機復合結構,為城鎮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如何通過綠地景觀的建設來延續特定文化的內涵,成為了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1]。
2 相關概念研究
2.1 纖維綠地
“纖維綠地”是對城市中線狀小微綠地和綠化設施的統稱。其綠化用地規模比現有的“袖珍綠地”、“口袋公園”等街旁綠地還要小,以細長、微小、連續及碎片化綠地整合為形態特征[2]。長期致力于東京高密度建成區規劃研究的大野秀敏教授,他主張要構建“指狀綠帶+綠垣+綠網+城皺”的四級綠色網絡。其分散化社區而設計的一種具有高度連通性的“毛細”綠廊,如同人體毛細血管與大動脈和靜脈相連通一樣,不僅自身內部相互連通,也與綠道網等區域的綠地相連通,并具有在高密度小城鎮阻隔災害的功能。
2.2 “高密”城鎮綠地景觀系統
1990年由歐洲小區委員會發布的《布魯塞爾綠皮書》首次提出的“緊湊城市”理論,成為城市密度和形態領域的主流思想,其認為在高密度人口區域中所出現的“綠地緊缺而分布零散、城市生態環境較差,居民生活環境質量堪憂”問題,需要一套適用于密集人口區域的綠地規劃系統建設方法。Carmela Canzonieri認為“城鎮綠色基礎設施作為一個大型的規劃框架,首先應當以區域環境為核心,劃定中心,再以綠色廊道來聯系各斑塊節點,并預留核心環境功能區未來發展的侵害?!盵3]沈清基對《加拿大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導則》進行研究評價后認為,“小規模、分散式布置的綠色基礎設施更具有生態效率。綠色基礎設施不是單個、不成系統的,而是與外部網絡相連接、相結合的網絡系統結構。”由此可見,高密城鎮地區因其傳統肌理保護需要和公共空間不足等客觀條件限制,需要一種靈活的綠色基礎設施構建模式,發揮提供休閑游憩功能的公園綠地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物種棲息地和自然保護網絡功能[4]。
3 城鎮綠地景觀現狀分析
3.1 鎮區概況
潭下鎮位于廣西桂林市靈川縣西北部,歷史悠久,風光迤邐,經濟發達,素有“桂北四大古圩”美譽,先后獲得“廣西百強鎮”、“自治區重點鎮”等稱號,全鎮總面積143.72 km2,下轄14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3.8萬人。城鎮化快速推進與有效的規劃管理缺失造成原有鎮區街巷肌理多年自然生長,城鎮整體風貌略顯混亂,綠地景觀系統不斷受到干擾。據統計,鎮區總面積0.142 km2,平均人口密度達1.83萬人/km2,各類道路設施面積有0.026 km2,而道路綠地面積約3376 m2,僅占0.23%。鎮區綠化盲區較多,內部公共綠地空間缺失、沿路綠化不足,成為制約城鎮建設、經濟轉型發展的瓶頸因素。隨著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的不斷深入,潭下正積極塑造城鎮風貌,加強綠地景觀建設以打造“桂林(國際)美食文化主題小鎮”。
3.2 綠地景觀現狀調查
潭下鎮區具有底層高密度的肌理特征,平面上呈現狹長曲折且分布密集特征,景觀肌理破碎化嚴重,帶來街區綠地系統零星破碎、開放度低和分布不均等問題。各層次綠地之間缺乏有效關聯,多以“點”狀小塊綠地和附屬綠地形式分布,缺乏“線狀”和“面狀”集中式公共綠地。分塊零碎的平面分布結構導致綠地環境凈化效益能力較弱,且易被有毒污染物破壞。城鎮范圍現存植被種類較少,多為街巷內部兩側墻面及屋頂墻頭零星生長的狗尾草(Setarjaviridis)等生命力較強的草本性植物;喬木以香樟(Cinnamomumcamphora)和細葉榕(Ficusmicrocarpa)為主,集中分布于鎮區北側甘棠江河畔及部分大戶宅院中,內部小巷中則因道路尺度和路面硬化石板鋪裝等原因,基本沒有路旁行道樹分布。桂花(Osmanthusfragrans)、一品紅(Euphorbiapulcherrima)、廣玉蘭(magnolia grandiflora)、重陽木(Bischofiajavanica)等綠化樹種以院落觀賞樹和盆景植栽等形式分布于房前屋后??梢钥闯龀擎們痊F存植被以自長植物和后期人工種植為主,品種多為中國傳統觀賞植物。
3.3 綠地景觀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3.3.1 日益增大的交通空間需求擠占街道綠化景觀用地
隨著城鎮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鎮區人流量逐漸增加,特別是居民汽車保有量的大幅增加,使得城鎮內幾條主要交通干到壓力大增。為適應機動車輛從建設路方向進出街道的要求,只能在有限空間范圍內不斷將路面寬度最大化,這些行為都將或多或少擠占原有規劃綠地面積。調查發現,街道寬窄尺度與街區綠化程度呈現明顯同步正關聯,街道過窄特別是寬度小于3 m以下,基本不存在大樹和綠地分布,只零星分布少量爬藤植物和盆栽植被;3~5 m巷道內存在部分低矮喬木植被,但大多成叢成點分布,缺乏生態廊道的線性景觀功能;6~9 m的街道主要作為鎮區主要街道建設街,大都具有綠地景觀,綠化改造空間較大,成為綠地景觀系統構建重點。
3.3.2 沿街商業空間影響街道綠地生態功能
城市沿街商業與綠化的合理結合可以增加一定的商業氣氛,創造舒適宜人的消費環境。而小城鎮商業主要以街角商鋪、小店等生活性商業業態為主,營業面積較小且分散,客流隨節假日變化較大?;诮窒铼M窄及綠化隔離效應,不斷出現商戶將原有綠化空間用于擺攤設點等商業用途,嚴重影響街道綠地的生態功能。
3.3.3 街巷無序翻建對綠地景觀造成破壞
城鎮化快速推進帶來了部分居民無序改造房屋與推倒重建,棱角分明的巨大混凝土建筑取代了原本房前屋后綠意盎然的農家小院,不僅在建筑體量上對城鎮原有格局產生破壞,對鎮區整體場所精神和與之配套的整體綠化景觀環境也造成消極影響。另外,城鎮規劃滯后與執行不力,各種違反規劃布局的建筑設施也極大侵占了原本就捉襟見肘的綠地用地空間。
4 基于纖維綠地的小城鎮綠地景觀建設
4.1 綠地景觀建設思路
4.1.1 聯通為先,合理置換
小城鎮內道路承載著本地居民出行和外來游客進入參觀等功能,舊城部分街道將作為游客游覽購物的集散空間。美食文化主題小鎮塑造的是一種讓游客慢游品味美食的游憩氛圍,人流速度較慢且局部密度較高,這就需要纖維綠地發揮分隔空間、引導游覽的功能,分流各處景觀節點游客數量。同時,居民生活區道路由于大多狹窄,通常以街、巷、里、圍的形式出現,可用于綠化的空間極少,在規劃時應首先辨明鎮域閑置空間,通過評估后進行空間置換[5]。充分盤活鎮區場地內可利用閑置土地,并將重要節點處空間優先預留給綠化用地,構建如同毛細血管一般層級明晰、高度聯結的纖維綠地網絡系統。
4.1.2 精細配植,適地適景
纖維綠地系統具有零散分布且密接性強的特征,在網絡狀綠地系統構建過程從單元綠塊的規劃設計到植物選種搭配都必須做到精細搭配。植物選種主要兼顧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注意綠地單元內物種搭配的多樣性,從生態學原理出發構建能夠維持種群穩定性、抵御城鎮污染等干擾的復層群落結構,充分發揮植物光合效能保證內部能量正常循環;其次,是注重配植和后期維護成本的關系,優先選取本地適應性強的鄉土樹種,甚至把場地內現有可利用元素納入綠地系統之中,盡力保護城鎮中僅有的原生生境,多采用可降解循環的自然材料搭配植物性景觀小品。此外,每一處纖維綠地個體都不是一個獨立的游賞單元,設計過程要注重對周邊環境和空間形狀的契合程度,適地適景方能彰顯綠地之精妙。
4.1.3 化整為零,城景互興
小城鎮建設的無序性導致現有大量綠地呈被動嵌入式分布填補在建筑之間和不適合建筑用縫隙空間,其本身結構較為零碎且彼此間缺乏呼應?!袄w維綠廊”系統是將綠地系統整合為一張富有彈性的綠網,通過具有高度分散化和連通性“綠垣”結構連接分布在鎮域各個地段具有獨特潛力的綠化點“城皺”,通過線性廊道狀綠地將一些閑置空間如墻角空間、道路不規則處夾角空間和行道樹下空間串聯起來法,不僅激活街巷內部孤立的各個綠化空間,同時也與外部的公園、學校等大型公共綠地空間相聯,發揮其美化景觀、提升環境等功能。旅游活動開展需要功能完善的設施,健全的基礎服務設施又將反哺旅游業更好更快發展,以城鎮綠地系統建設來配合完善旅游服務功能,實現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的系統整合。從功能上看美食主題小鎮的旅游將與綠化空間并重,生活與旅游實現互補發展。
4.1.4 以點帶線,分級保護
在確定纖維網格狀綠地結構基礎上,結合場地現狀對區域內的12個關鍵綠色景觀節點按分類性質進行分級保護更新。主要分為:保護性綠色節點、改造修復性綠色節點和完全更新性綠色節點,建設廣場綠化為中心、道路綠化為骨架、小景點綠化為亮點、周邊綠化為屏障的復合纖維綠地系統(表1)。
4.2 綠地景觀建設舉措
根據研究區域平面空間分布特征,在尊重當地居民的行為模式和環境特征基礎上,引入纖維綠地系統概念,選取部分城鎮區域進行纖維綠地建設實踐探索,其主要規劃措施包括:
4.2.1 盤活閑置用地規劃建綠
結合場地勘探和城鎮土地總體規劃,對現有閑置用地進行土地資源統計歸類,以盤活存量的方式來充分利用廢棄菜地、未建設用地、閑置宅基地和破損房屋拆遷地等地塊。進行統一規劃整合,探索“綠色債券”等形式的市政綠地置換途徑,通過纖維綠地網絡加以聯系打造系統化、規?;木G地系統,使纖維綠地自然滲透到城鎮整體景觀格局中,將綠化環境作為一種生活,凝聚成為可以令個體參與的體驗場所,主要包括以下閑置空間。
(1)街旁兩側綠地。研究區域外圍主要城鎮街道建設路,由于其建設年份較新綠化基礎設施相對齊全,在人行道一側建有1.5 m寬的綠道。除去常見植物景觀外,還適當增加了花卉類植物及游憩小品,其主要植物群落有“小喬木+灌木+草坪”、“喬木+草坪”和“喬木+小喬木+灌木”等幾種形式。但由于疏于管理被沿街商戶逐年侵占,成為其擺攤存貨和零時停車場所,其生態功能受壓制嚴重。這需要城市管理者嚴格劃定生態綠線并對侵占街旁綠地行為進行管控。
(2)街區道路交叉口。街角轉角綠地是充分利用兩條道路交匯所形成轉角空間的一種綠地類型。鎮區內傳統民居主要由院落、里弄等零散組團形式構成,路網分隔細密沿魚骨形和“丁”字形分布,形成眾多不規則的道路交叉路口,這些交叉口步道拐角處的許多閑置空間與行人緊密性良好,是理想的纖維綠網構筑空間。
4.2.2 擴大綠量整體復合開發
復合開發就是充分利用綠地下部的地下空間,向綠地下部空間轉移,進行綠化與地下空間的同步開發,以實現超綠化效益和超地下空間效益的綜合開發模式。利用城鎮旅游開發過程中的建筑修繕和風貌整治活動,積極建設成體系的袖珍公共植物種植空間。這種空間是在鎮區中廣泛分布數量眾多,是最有效提升城鎮整體綠地系統完整性的有效途徑之一。城鎮中廣泛分布的行道樹下裸露空間,部分行道樹冠幅巨大,蔭蔽效果強烈,在聯排種植帶等區域下往往修建有硬化樹池,行人較少在這些樹下空間穿行。但這些區域一般都位于主要交通干道兩側,受到機動車尾氣、揚塵污染最為嚴重,屬于可利用的閑置空間,應引入一些喜蔭耐性強的綠化植被,豐富植被群落體系,凈化隔離污染。
4.2.3 特殊空間利用進行立體鋪綠
垂直綠化就是沿著建筑物、墻體、構筑物的表面栽植垂直綠化植物,達到綠化、美化效果,從空間拓展綠化面積,擴大綠化覆蓋率,根據構筑物的不同又可細分為墻面綠化、棚架綠化、橋梁綠化、護坡綠化,例如在沿街商鋪旁可利用景觀燈柱以掛盆綠化形式點綴植物景觀氛圍。小城鎮內建筑密集,屋頂空間也是寶貴的綠化空間資源,可利用人工基盤、種植土層等設施緩解鎮域用地緊張矛盾,同時在改善街區內部小氣候等方面亦具有巨大生態價值。
(1)宅邸臨街墻垣及陽臺。城鎮內傳統民居密度較大,建筑之間間距不足以形成私家花園綠地等附屬綠地。通過走訪調研發現,民宅建筑臨街墻垣和架空陽臺成為居民休息游憩的重要場所,這些立體綠化在起到植物造景作用的同時,還能屏蔽噪音提升居住滿意度。規劃應進行適當的宣傳引導爭取居民的配合,整體規劃這些可利用的墻垣、陽臺空間,做到見縫插綠。
(2)臨街建筑墻基處。潭下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降雨較多,臨街建筑與道路空間往往筑有排水溝渠,這些狹長的散水空間和墻角空地組合在一起,是提升纖維綠地綠量的潛力空間。通過立體綠化、墻面綠化等形式不僅可以使綠地結構更加合理化,同時在營造城鎮古樸、生態的人文旅游氛圍方面也大有裨益。
5 結語
在我國,城市新區的規劃建設一般可以按國家規范設定較高的綠地率;而小城鎮范疇的舊城改造、歷史街區、城中村改造等就不可能通過大拆大建的方式提高綠地率。在建筑與人口高度密集的用地條件下,興建大型公園和高標準道路綠化的規劃愿景往往行不通。選擇潭下美食文化小鎮這一實證案例,以引入纖維綠地理念方式來解決當地綠地系統建設存在的綠化用地不足等問題。纖維綠地系統可廣泛滲透分布于小城鎮各街巷,盡管面積小,功能簡單,但卻能有效改善城鎮生態環境和街景效果,提高城鎮的生氣與活力,同時兼具維護城鎮生態安全格局等功能。
參考文獻:
[1]王建文,董建文,林 潔.福州三坊七巷歷史街區植物的保護與延續[J].安徽農學通報,2007(21):29~31.
[2]李 敏,肖 希.澳門半島高密街區纖維網狀綠地系統規劃探索[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鄉治理與規劃改革——201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7城市生態規劃).北京: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4:8.
[3]Benedict M A,McMahon E T.Green infrastructure:linking landscapes and communities[M].London:Island Press,2012.
[4]劉小妹.城鎮密集地區綠色開放空間構建研究[D].北京: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13.
[5]何天培,劉旭曄.北京舊城歷史文化街區——胡同景觀綠化建設初探[J].科學之友,2010(18):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