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摘要:指出了土壤是植物生長的基本條件之一,它能供給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和水,而土壤條件的優劣直接影響植物生長勢的好壞。孝感市金卉莊園地處107國道旁,土質較差,土壤貧瘠,不利于植物的健康生長。為改善土壤條件,采用了人工改良技術,改善了土壤物理結構、提高了土壤養分含量,消除了污染,從施用外源改良物質等方面,增強了植物生長勢,提升了園林景觀效果。
關鍵詞:土壤改良;深翻熟化;培土摻砂;有機肥
中圖分類號:S1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5-0128-03
1 引言
土壤是植物生長的基礎,土壤結構的優化是植物栽培技術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土壤管理的基礎。科學的土壤改良能夠為植物生長發育提供良好的水肥氣熱環境,并能夠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降低植物的養護成本[1,2]。
王瀟(2012)在蘇北鹽堿地耐鹽樹種選擇與土壤改良技術的研究中,針對土壤pH值和含鹽量較高的今天,提出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3]。張大玲(2014)提出土壤改良要將耕作層的土壤改良技術與土壤養護措施相結合[4]。李生輝(2012)從深翻熟化、客土栽培、培土、化學調節等方法探討了園林土壤改良的技術方法[5]。龔文平(2008)提出通過合理耕作、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種植綠肥等改良相結合的相應措施[6]。相關改良方法的研究己取得一些成果,但是結合工程技術,進行短時期的土壤修復和改良技術的研究較少,并且未對工藝、工法進行詳解的實驗和驗證,筆者正是基于改良地現狀,提出了基于粘性土質工程改良方法和相適應的改良對策,以提高本園植物生長土壤條件和景觀質量。
2 試驗地概況
孝感市地處鄂東北西部,江漢平原西北部,年平均降水量為1133.8 mm;光熱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96.7 h,年平均氣溫為16.0 ℃,大于等于10 ℃的積溫為5091.9 ℃,有利于農作物發育、生長,是我國光、熱、水條件配合較好的地帶[7]。但初夏梅雨期暴雨頻繁易洪澇,盛夏高溫蒸發量大,常有伏旱。洪澇、干旱成為孝感市主要的自然災害,重點是黃棕壤,該區域河網縱橫,水系發達,農業發達,水稻種植較為廣泛和普遍。
金卉莊園占地1600余畝,集農業科普觀光、四季花海展示、果蔬采摘體驗、鄉村特色美食、田園會議住宿、戶外培訓拓展、運動娛樂健身、藝術文化交流、婚紗攝影及婚慶文化活動舉辦功能于一身。金卉莊園地處107國道旁,土質較差,土壤貧瘠,通過農戶調查、田間調查、取土分析,比較突出的土質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由于農民不施有機肥,大量施用化肥,復種指數高和種植掠奪性作物及汽車尾氣等人為因素引起土壤退化;土壤退化的本質是土壤結構差,土壤板結,通氣性差,保肥供肥能力差,使植物根系生長困難,抑制植物生長。
(2)建設用地原有種植土層較薄,成土母質復雜,土壤中遺留了不少的建筑垃圾等。原有地勢較低,地下水位高致使土壤黏重。
(3)建設初采用深翻熟化、增施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培土摻砂等措施,工藝設計簡單、機械,并且未針對該地塊的土壤特點和問題,進行土壤改良配方設計,因此工程施工質量控制難度較大,未達到實際利用的要求。
3 土壤改良技術的特點和主要理論方法
3.1 技術特點
能有效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效果好,持久性強,并確保土壤較好的肥力,確保植物良好的生長。可操作性強,實施較為簡單,后期維護費用相對較經濟。
3.2 工藝原理
3.2.1 及時排水
對于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應抓緊時間排水,增加土壤中的孔隙數量,提供土壤中必要的氧氣含量,及時排掉土體中的鹽分。
3.2.2 植前整地
樹木移植前的整地工作既要做到嚴格細致,又要因地制宜。樹木生長地的整理要結合地形整理,除滿足對土壤的要求外,還應注意地形地貌的美觀。
3.2.3 深翻熟化
園林樹木很多是深根性植物,根系活動很旺盛,因此,在整地、定植前要深翻,給根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促使根系向縱深發展。 深翻的時間一般以秋末冬初為宜,深翻的深度與地區、土質、樹種等有關,粘重土壤應深翻較深,砂質土壤可以適當淺翻,地下水位高時應淺翻。
3.2.4 客土栽培
不同樹種對土壤有著不同要求,對于堿性土壤應通過施用酸性介質來改良,增加土壤酸度,栽植地段的土壤不適宜樹木生長的,如堅土、重黏土、砂礫土和被有毒工業廢水污染的土壤等,應全部換成肥沃土壤。
3.2.5 培土與摻砂
對于質地粘重,結構較差、通透性不好的土壤,可以向其中添加沙石等物料,增加土壤的孔隙數量來改善。一般在秋末初冬進行。
3.2.6 增施有機肥
樹木生長地宜施遲效性有機肥料,如堆肥、圈肥等,使其逐漸分解,給樹木提供養分和微量元素。
3.2.7 松土透氣、控制雜草
通過松土透氣可切斷土壤表層的毛細管,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防止土壤泛堿,改良土壤通氣狀況;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提高土壤肥力,同時去除雜草,減少水分和養分的消耗。松土、除草應在天氣晴朗時選土壤不過干又不過濕時進行。
3.2.8 地面覆蓋于地被植物
利用有機物或活的植物體覆蓋土壤表層,增加土壤有機質,調節土壤溫度,減少雜草生長,為樹木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4 土壤改良施工方法與措施
4.1 施工流程
施工流程如圖1所示。
4.2 表土收集
(1)收集點宜設在緊鄰干道的開闊草地上并避開排水總管走向,便于土壤堆料和翻拌,收集點一般為15~20 m。
(2)收集點土方量不得大于100~150 m3,收集點進行網格編號,便于抽樣與送檢。
4.3 土壤去雜與堆置
(1)挖去40 cm的表土堆置,堆置前應挑除粒徑大于10 cm的石塊、垃圾等異物。
(2)堆置后應先破碎和翻倒表土,直至土壤團塊小于5 cm后待用。雨季未能及時改良的土壤必須覆蓋防雨。
4.4 增加改良基質與翻拌
(1)改良基質工藝流程:無機物→翻拌→有機物→翻拌→驗收→下一道工序。
(2)當土壤含水量低于20%時方可添加改良基質,沙、改良劑、有機質的配比應與設計配方一致,并精確計量拌合體積。沙、有機質的質量要求應該符合規定。
(3)拌合的體積計量應該以斗為單位,拌合時按斗添加,再翻拌均勻,直至土壤不結塊,無松散。
(4)單一地塊多個配方不同時,采用增加最大改良劑配方為宜,即喬木高于地被高于草坪。
(5)完成拌合的土壤應采取防雨措施。
4.5 排水總管鋪設
(1)盲管工藝流程:施工準備→放樣→溝槽開挖→驗槽→鋪設土工布→鋪設透水管→回填碎石→驗收→下一道工序。
(2)排水總管的位置、走向、坡度、規格應符合設計規范。
(3)排水主盲管與排水明溝承插連接,連接處應設置U-PVC雙壁波紋管,環剛度等級S1級,長度300 mm,預埋于明溝側壁。
(4)接管標高高于溝底標高10 cm,并用16號不銹鋼絲綁扎牢固。
(5)接管點應該采用異色井蓋或雨水篦子。
4.6 喬木深層土換填
(1)樹穴土改良工藝流程:穴低鋪基肥→鋪碎石層外裹土工布→外接盲管→回填→驗收→下一道工序。
(2)換填前應該根據甲方提供的定植坐標復測定值位置,換填樹穴(樹池)規格應符合設計規定。
(3)挖槽土壤不得直接用于土壤回填,須進行改良合格后方可使用,具體處理措施應征得建設方的批準。
(4)成型樹穴(樹池)宜方形,不得超挖或欠挖,樹穴底標高于接入排水總管標高。
(5)回填后樹穴(樹池)應立樁標記。
4.7 地形恢復
(1)地形恢復前應通過實驗確定虛鋪系數。
(2)地形回填前恢復網格,并對網格狀進行標高符合,回填土的標高必須將土壤沉降計算在內。
(3)回填時多臺機械同時施工時,回填應由同側開始,退行回填。
4.8 表土處理(30 cm以上土層)
(1)表土犁耕應“先深后淺”“先快后慢”“干土旋耕”。
(2)地形中有局部積水處,要先排水后犁地。
(3)土壤應有必要的沉降后,具備足夠的承載力后,再進行犁地。
5 技術指標
金卉莊園建成后,在實踐中摸索出適合自身的土壤改良通用配方。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植物類型進行了適當調整。
土壤改良修復部分包含3方面內容:土壤的改良方法、實施方式和質量保障及現場驗收。其中,土壤改良有2種方法,配方改良即采用一定的改良材料與原土充分混合,以此增強土壤養分的方式;生態改良是通過蚯蚓、微生物、菌根等方式促進土壤生態的良性循環,提高土壤自我修復能力。相比而言,配方改良見效快,是本次主要改良方式。生態改良雖然見效較慢,但效果持久,適用不便于進行配方改良的較密的林下。
5.1 土壤配方參數
需要注意的是,土壤配方是以體積比計算,折算成百分比見表1[7]。
5.2 不同類型排水溝適用明細
不同類型排水溝詳見表2。
在坡度>30°的區域,由于地表徑流大,一般無須設置盲溝,將山體整體改良40 cm,局部根據不同植物類型的改良深度進行適度調配;若有不耐水濕的樹木,可在樹穴中加入抽水管。
在坡度<30°的平緩區域,若樹木稀疏,每隔約15 m布置盲管;在不耐水濕的植物及離盲管較遠的植物下布置排水盲溝;灌木叢下主要設置碎石排水層;盲管或盲溝的水均排入就近的雨水井或者排水溝內,最終排入河道。部分設計區域的雨水系統不能直接通過重力流排入河道的,通過強排的方式排除。
6 建議的改良方式
(1)粘性土壤的土壤顆粒間孔隙很小缺少大孔隙,并且吸附能力很強的粘粒占很大比例,水分進入土壤時滲漏很慢,因而通氣、透水性差,不耐澇。應采取積極的改良措施,適量加入石膏、聚丙烯酰胺等土壤結構改良劑能夠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成粒狀況。
(2)有機質含量低,微生物活動不旺盛的土質為生土,由于它的透氣性差微生物活動也比較弱,有機質分解轉化較慢,因此添加有機基質,如充分腐熟的秸稈、樹皮樹枝粉碎物等,同時草炭、椰糠也是優質的改良材料。
(3)含沙量低的土壤應該添加足夠份數的粗砂來提高土壤排水能力,增加土壤通氣性。但添加時應控制沙的粒徑和含鹽量。改良材料的優先度如礦沙優于粗砂優于中砂。
(4)改良的工藝方法因結合改良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在充分破碎、翻拌的基礎上,應減少反復碾壓,改良一次完成。表層土是重要的種植土,應充分重視加以回收、保護和利用。
7 結語
利用有機基質、有機肥、土壤結構改良劑等改良材料,通過有效和合理施工步序,能有效的改良黏質土的物理、化學指標,降低土壤密度、提高土壤孔隙度、導水率和有效水含量,顯著改善土壤性質退化的問題,并且應設置不同的土壤配方,結合現場地形進行改良。
參考文獻:
[1]王寶檔,劉家明,董作為,等.有機肥對涂園土壤的改良效果及施用技術[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1(3):72~77.
[2]王 瀟.蘇北鹽堿地耐鹽樹種選擇與土壤改良技術[J].江蘇林業科技,2012,39(4):44~46.
[3]張大玲,郭志民.淺析林業苗圃育苗地耕作層的土壤改良技術[J].中國科技博覽,2014(41):67.
[4]李生輝.園林樹木生長地的土壤改良技術淺議[J].中國西部科技,2014,10(12):54~55.
[5]龔文平.渦陽縣果園土壤改良技術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7):227.
[6]張 濤,段春鋒,方 芳,等.近50年孝感市降水變化特征分析[J].暴雨災害,2010,29(1):81~84.
[7]賈永貴,王儷梅,段淑娟.茶園土壤改良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5(8):23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