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晶
摘要:以東戴河新區的渤海大街為例,遵循“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規劃理念,提出了渤海大街道路景觀設計應遵循安全、和諧、生態效益的原則。通過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因地適宜、適地適樹,以打造各具特色,極富識別性的城市景觀廊道。
關鍵詞:東戴河新區;道路景觀;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5-0131-02
1 引言
遼寧東戴河新區西起遼冀交界處,北靠京哈鐵路、102國道和京哈高速公路,南臨渤海灣,濱海公路從這里穿行而過,區位優勢可謂得天獨厚。省政府把這里的建設方向定位為“海岸中關村、生態新城區”,全力打造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撐,集旅游、休閑于一體的現代化生態宜居新城。周邊規劃用地性質多為商業居住、醫療衛生、教育科研、行政辦公等公共基礎設施,屬城市人流密集區,對道路的交通疏導功能和景觀生態效益均有較高需求。
2 項目概述及設計理念
渤海大街的景觀規劃設計范圍從東戴河大街至規劃十路,全長約3.7 km,是濱海經濟區內的一級道路。道路分割方式可以使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均分成上下行,互不干擾,保證行車安全的同時也提高了通行效率,著重體現了景觀的律動感。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遵循“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規劃理念,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旨在打造各具特色,極富識別性的城市景觀廊道。
3 規劃設計依據及設計原則
設計依據參考《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與《城市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城市環境優美、宜人的道路綠化景觀是人們對一個地區、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城市道路綠化不僅具有景觀效果,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的基礎設施,是一座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東戴河新區道路景觀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3.1 安全原則
渤海大街的景觀規劃設計在車行道綠帶設置計,每通過一段間距的植物顏色和種類的變化,達到視線的跳躍,緩解行車過程中的疲勞,使道路更具有方向感和增強行車過程的安全性。
3.2 和諧原則
渤海大街通過了植物多層次的種植形式,構建了科學生態的植物群落,提高了綠地的生態效益,使渤海大街與周邊城市綠地之間形成一個和諧共通的生態版塊。提高了城市環境的多樣性和綠色環保的理念。
3.3 效益原則
城市道路是一個有機整體,設計中要協調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的關系,保證生態效益的充分發揮。同時要協調保護與開發、景觀與生態、投入與產出、建設與養護的多重關系,保證道路綠化體系的可持續發展。渤海大街景觀規劃設計采用象形手法勾勒出翻騰的海浪花、飛翔的海鷗等海洋元素,很好地體現出沿海城市道路個性,成為了城市名片,彰顯城市形象。從而達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4 道路設計及功能劃分
規劃設計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其綠化布置形式。設計上打破了以往行列式栽植的傳統模式,另辟蹊徑、創意獨特,采用新穎的構圖方式布置綠地,讓人印象深刻,強化了道路的地標作用。在兩側綠化帶的設計中大量運用直線與曲線的對比,變換喬木的栽植方式,將空間劃分為疏密相間、錯落有致的格局;在中央綠化帶的設計中,采用象形手法勾勒出海洋元素,海的氣息撲面而來,渲染出濃厚的濱海地域特色。
4.1 中央分車帶
中央分車帶寬為8 m,運用色彩豐富的地被植物、多年生花卉、花色鮮明的花灌木以及景觀油松配植;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分車帶寬為2.5 m,栽植常綠樹種白皮松,下層栽植紅色葉的密枝紅葉李,顏色上形成鮮明對比,景觀上簡潔明快。置身其中,給予司乘人員強烈的“人在車中坐,車在畫中行”的感觀體驗。
4.2 人行道
人行道寬為6 m,行道樹為北京欒。北京欒枝葉繁茂,枝冠整齊,春季嫩葉多呈現紅色,夏季黃花滿枝,秋葉鮮黃,秋天果色艷麗,果形奇特,是理想的行道樹種。
5 植物配置
通過流暢線條、豐富色彩、層次變換、節奏把握等設計手法,合理運用植物素材,以綠色片林為基調,大量選擇色彩豐富的地被植物及多年生花卉,如紅色的密枝紅葉李、黃色的金葉榆、綠色的黃楊和膠東衛矛、玫粉色的叢生福祿考、黃色的景天;選擇早春花灌木,如黃色的連翹、粉色的榆葉梅;選擇葉色和葉形獨特的觀葉樹種,如叢生五角楓、中華太陽李等;選擇觀果樹種金銀忍冬、觀姿樹種景觀油松等,滿足植物的多樣性需求,景觀上步移景異、季相變化特征明顯。流動性線條為主輔以粗獷的色塊,強化速度與韻律的聯動,整體上塑造成“流動的樂章”、“跳動的音符”,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景觀廊道。
在植物選擇上,遵循優先考慮鄉土樹種的適地適樹原則,并能體現北方城市的特色,使其具有最佳的適應性,生長發育良好、病蟲害少。其次,水土保持能力強,生物防護性能好的落葉喬木:北京欒、板栗、櫻桃等;常綠喬木:白皮松、油松、云杉等;灌木:暴馬丁香、連翹、金葉榆等;地被植物:膠東衛矛、金葉榆等;多年生花卉:景天等,共計23種植物。
6 結語
精工細琢后的渤海大街是自然景觀的提煉和再現,是人工藝術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相結合的創舉,它所體現的姿態美、意境美、蘊含著文化與藝術的融合與升華,使人感到親切、舒適、具有生命力,是衡量濱海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標志。
參考文獻:
[1]李青軍:淺談道路景觀設計[J].北方交通,2010(1):12~13.
[2]鄭西平.北京市道路綠化現狀及發展趨勢的探討[J].中國園林,2001(1).
[3]智卯生.園林環境與植物配置方式[J].山西建筑,2006,32(20):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