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要:指出了伴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城鄉建設用地不斷擴張,農田不斷被侵蝕,糧食生產活動逐漸從城市中剝離出去,導致了一系列的環境及食品問題。與此同時,城市內部景觀的破碎化也導致城市內部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提出了農場式綠道的概念,對其構建的社會背景及意義進行了闡述,并對影響其建設的有利及限制因素進行了分析,探究了其可行性,并給出了可行性策略,以期促進農場式綠道的構建。
關鍵詞:農場式綠道;社區綠道;都市農業;可行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5-0134-03
1 引言
在我國,伴隨城鎮化的進程,許多城市地區正蠶食著曾經環繞著它們的空地,城鄉建設用地不斷擴張,農田不斷被侵蝕,根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提要》,2000年到2030年間,我國占用的耕地面積將超過5450萬畝,非農建設用地基本以每年200~300萬畝的速度侵占著農業耕地。糧食的生產活動逐漸從城市中剝離出去,并漸行漸遠,從而導致農產品大規模、遠距離的轉換和輸送,進一步導致了能源消耗量的增加、交通運輸負荷的增加和溫室效應的加劇,導致了原生態地區逐漸消失。與此同時,在城市內部,各種分隔帶、帶型商業街、高速公路等消耗了聯通的綠色開敞空間,城市景觀的破碎化程度不斷加深,人們越來越難擁有親近與體驗自然的時間了,更糟糕的是,沒有規劃的發展阻斷了我們與自然空間的聯系。
近年來出現的大規模的綠道建設,在城市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自然廊道,為野生動物提供了重要的棲息地,同時也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個臨近家園的、健康的、安靜的休閑場所,然而,現有的綠道研究大多側重于串聯公園、綠地、歷史古跡等自然或人文類景觀資源,主要關注于綠道在休憩、生態方面的功能,對其在聯系社區交通以及社區服務功能方面的論述較少。城市的綠色走廊建立起來了,市民日常的生活走廊并沒有建立起來。就30 min以內的短距離出行而言,人們不再過度依賴小汽車,而更傾向于步行或者騎自行車,而這時,如果有舒適的綠色步道,則能夠大大鼓勵人們踐行這種環保的生活方式,如果通過農業景觀來創造這么一個綠色的通道,使人們在出行的同時感受到田園的氣息,并利用休閑時間參與其中,在自己的社區附近享受田園風情與短暫的農夫之樂。農場式綠道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社區農副產品的自給自足,為社區居民提供休閑的場所與新的休閑方式。
2 農場式綠道概念
2.1 概念辨析
農場式綠道是基于都市農業發展的,貫穿于整個城市內部的,用于聯系各社區,服務于社區居民日常生活的綠色步道。農場式綠道不同于以往的農業綠道,19世紀末,美國和歐洲的許多綠道網絡開始出現了用農業帶將城市環繞起來的想法,這些農業綠道只環繞在城市外圍,而農場式綠道則是深入到城市內部,與城市社區緊密聯系,為居民提供農副產品與日常休閑場所的一種新型的多功能綠道。農場式綠道也不同于都市農業的一般模式,不是以插花的方式散布在城市內部,而是將破碎化的可食用景觀聯系起來,方便經營與管理,具有連通性與連續性,生態效用更加明顯。
2.2 特點
2.2.1 尺度的適宜性
我國綠道的空間尺度可分為四級:國家級、省域級、市域級、社區級。農場式綠道是基于社區級綠道的尺度,能連接社區公園、小游園和街頭綠地,是為附近社區居民提供便捷、安全的慢性交通環境的綠道,與城市綠道和部分市域綠道銜接。從市民日常生活的需求來看,農場式綠道與城市生活密切關聯,為社區居民提供日常出行、通勤和健身休閑等功能的生活場所。
2.2.2 居民的可達性
綠道的使用率與綠道距居住中心的距離具有衰減規律,距離越遠,使用者越少。農場式綠道距居住中心的距離可忽略不計,可以說,它就是與居住中心相結合的綠道,因此,相對于大型綠道,可達性更強,居民的使用率更高。
2.2.3 景觀的連通性
充分考慮了綠道的連通性,將城市中各個社區通過一個連續的步行廊道聯系起來,方便人們的短距離出行及通勤,減少了小汽車的使用,在環保、節能的同時增加了交通的安全性。同時,將各個社區聯通,方便食用景觀的管理與維護,方便其原料及產品的交換與運輸。
2.2.4 景觀的連續性
農場式綠道將破碎化的城市景觀連接起來,使其具有連續性,從而加強了景觀對CO2的固定能力及對O2的釋放能力,對城市生態系統的氣候調節和氣體調節能力也相對提高。
2.2.5 景觀的獨特性與實用性
農場式綠道上種植蔬菜、水果和香草等植物,能通過不同的搭配方式,在構成和諧、特色景觀的同時,滿足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可食用植物可以通過發揮植物的形體、線條、色彩、氣味等自然美來創造景觀,相對于普通的純觀賞性景觀,具有低投入、高產出的特點。在一年中不同時期進行多種植物的搭配種植,易于形成對環境有益、形式多樣、色彩豐富的季節特色,增加生物多樣性,控制城市氣溫和空氣質量,涵養水土等等。
3 可行性分析
3.1 有利因素
3.1.1 具備農業種養的資源
(1)空間資源。但凡人類居住的地方,都不缺乏進行農業生產的資源,但由于城市建設活動及經濟法則的限制,農業生產最緊缺的就是空間資源,如果把道路邊沿、居住區中的大片純觀賞性景觀空間、城市公園及街角公園中的部分空間、城市荒廢空間及建筑屋頂等加以利用,則可為農場式綠道建設提供足夠的空間資源。其中,道路邊沿及建筑屋頂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每個城市建設,道路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每條道路都有其附屬空間,如綠化隔離帶、行道樹及邊沿綠化帶等都是可以利用的空間;建筑也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建筑屋頂利用率往往較低,通過對屋頂進行設計改造,就可為農場式綠道的建設提供大量的空間資源。
(2)水肥資源。①生活廢水資源:生活廢水因其污染物少,經過簡單處理即可用作農業生產。由于生活所需,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生活廢水。目前,許多小區都設置了中水回收系統,對生活廢水有專門的管道進行排放收集,為生活廢水應用于農業生產提供了可能。②暴雨水資源:我國幅員遼闊,氣候條件復雜,但大部分地區都會降雨,甚至會出現大暴雨,通過雨水收集系統的完善,對雨水進行收集并簡單處理即可用來澆灌農作物。③糞尿肥:城市居民排泄的大量糞尿,一般小區都有專門的化糞池對其進行收集處理,經過合理利用,可當作優質肥返回農業用地。④有機垃圾:城市有機垃圾都可以堆肥,作為農業生產肥料。
由于農場式綠道貫穿于社區內部,因此這些資源都可以被就地利用,減少運輸消耗的同時實現自給自足。
(3)勞動力資源。城市具有老齡化和隱形失業率高的特點,從第四次和五次人口普查及2005年的統計結果得出的來看,人口年齡金字塔由“下寬上尖”變成了“下窄上寬”,已進入老年型社會,未來老齡化程度將進一步加劇,有研究表明參與農業種植的大部分為50歲以上老人,而且,由于城鄉建設用地不斷擴張,許多農民被城市化,失去了農用地,沒有固定的工作,一般空閑在家。農場式綠道位于社區內部,因此,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3.1.2 具備相關理論和實踐支撐
(1)綠道的研究與實踐。自1860年由弗雷德里克.勞.奧姆斯特德設計,并被譽為“翡翠項鏈”的公園系統建成至今,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綠道建設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相關綠道的研究涉及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社區綠道也應運而生,為農場式綠道建設提供了理論及實踐基礎。
(2)都市農業的發展。許多都市農業的相關理論,如城市食物系統、食物和農業都市主義、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等,都支持都市農業與城市建成區的整合。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都市農業的實踐在以北京、上海、深圳、武漢為代表的大城市中逐步展開,對都市農業理論的研究與探索也在不斷深入,為農場式綠道的建設提供前提。
3.1.3 具備大量的市民實踐支撐
“食物里程”的大幅度縮短使農產品運輸和倉儲成本降低,食物開支的減少促進城市居民將更多收入用于健康、教育等方面,并且保證了食品的新鮮,有助于人們的健康。因此會在城市建成區的各個角落發現農業的痕跡,如屋頂、陽臺、窗臺、街道、小區綠地、城市臨時閑置地、甚至大學校園家屬區宅旁綠地、機關大院。
3.1.4 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
農場式綠道位于城市內部,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農業生產資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城市現代工業技術物質裝備以及基礎設施、社會化服務條件,從而加速其轉向資金、科技密集和土地節約型發展。
3.2 限制因素
3.2.1 相關政策的限制:缺少理論指導及政策法規支持
目前在我國仍未出現支持和促進城市建成區都市農業發展的規劃設計理論,目前規劃人員對都市農業的認識普遍不足,一些城市規劃者還認為農業應該屬于農村,這是制約城市建成區都市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農場式綠道作為新興的概念,還沒有有實踐項目做支撐。
3.2.2 在城區內部建設綠道困難重重
中心城區地少人多,人口密度高,交通擁堵,綠地較少且分布不均勻,對社區級綠道需求迫切但建設難度較大,具體問題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 農場式綠道建設條件較差。因城市建設用地需求量大,中心城區大多數道路缺乏安靜的步行道及自行車道,城區內部道路紅線與沿街建筑之間退縮間距較小,道路綠化帶寬度過窄,綠道的空間拓展性較弱。
(2)農場式綠道建設難度較大。社區內部道路系統不完善,功能等級不清晰,交通組織較混雜,機動車與行人混行,景觀的破碎化程度高等因素,導致農場式綠道的建設難度較大。
(3)農場式綠道舒適度較差。綠地系統的不連貫性、農場式綠道與綠地的關聯性較弱等原因都會使得農場式綠道的舒適度較差。城市的綠地系統不連貫特征較突出,而農場式綠道要從居住社區通向上一級綠道,如果沒有綠地背景的依托,則須借助城市道路的人行道進行聯結,農場式綠道游徑的綠化帶寬度有限,其空間舒適度較差。
3.2.3 食用型景觀的生產與維護
(1)農場式綠道采用食用型景觀代替傳統觀賞性景觀,在生產方面需要更多人的參與,而人們參與生產活動的無序性,將嚴重影響生產效率及生產秩序。
(2)農業生產過程會對周圍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收獲季節一些農用機械的使用,會產生一定的噪聲,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且農業生產產生的垃圾如果不能及時處理,也會對公共衛生產生影響。
(3)生產的農產品很難公平合理地進行分配,且缺少便捷的運輸方式。由于人們的素質參差不齊,還會對食用型景觀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對產量造成很大的影響,從而影響經濟效益。
4 可行性策略
4.1 結合居住區級可食用景觀建設,帶動農場式綠道建設
在居住區的景觀建設中加入農業景觀元素,代替傳統綠地及大面積水面,充分利用屋頂等建筑空間及道路邊沿空間,增加景觀的經濟實用性,減少景觀維護的費用,為農場式綠道的建設提供必要的基礎。而農場式綠道的建設反過來可以推動居住區景觀系統的建立與完善,加強社區居民之間的聯系及生產積極性。
4.2 優化城市道路系統,完善農場式綠道的網絡體系
在城市道路建設時,將農場式綠道的理念融入其中,設置自行車道及人行道,留下足夠的綠化隔離空間。
4.3 因時因地設置農場式綠道
依據居住小區、公園以及廣場的不同形態,使綠道的布局與不同類型的城市空間布局相整合,利用不同的農作物作為景觀,創造不同的視覺效果以及經濟效益。采用不同規模不同形式的農場式綠道,以適應不同地區的不同需求。
4.4 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
引導與維護農場式綠道的生產活動,使人們積極有序的參與到農業生產中,對產品的分配進行合理安排,鼓勵居民參加農業活動,對其采取一定的優惠政策。加強對城市居民的教育,防止其對可食用景觀的破壞,加強其保護農場式綠道的意識。建立健全城市規劃體系,提高規劃人員的素質,將農場式綠道納入到規劃體系當中。
5 結語
農場式綠道的構建可有效補償城市建設造成的耕地占用,并構建本地的食物供應鏈,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膳食所需,同時降低對外糧食的依賴度,保證食物的健康新鮮。本地的食物系統、有機的生產方式與可持續的交通運輸方式相結合,可大幅度降低食品生產、流通和消費全過程的能耗及碳排放,減緩溫室氣體的增溫作用,并對城市大量有機污水、固體廢物進行循環再利用,減輕了城市垃圾處理負荷,這種廢物處理方式遠比集中處理模式更為環保、經濟、有效。同時,還能為人們提供日常休閑場所,倡導一種新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社區建設,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
通過上述有利因素及限制因素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農場式綠道的構建是可行的,限制因素雖然很多,但只是缺乏一些政策及技術性的支持,并不是不可能突破的障礙,而且在適用型景觀的生產和維護方面,通過不斷的實踐,不斷的改進以及對大眾的科學教育,也是可以克服的。因此,農場式綠道在城市中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姚 睿.廣州市社區綠道可行性策略研究[J].綠道之窗,2012,(6):12~14.
[2]李均超,徐 峰.基于VRM系統的農業觀光綠道構建研究[J].小城鎮建設,2011:72~79.
[3]景 峰,王亞英.綠道網絡在北京舊城區構建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農學院學報,2010(1):73~76.
[4]劉 蘭.城市居民熱衷農業生產[J].環球視點,2003(8):8~11.
[5]楊 銳,王麗蓉.垂直的農場—未來都市農業景觀初探[J].中國城市化理論重構與城市化發展戰略,2011(10).
[6]方志權.都市農業—一種發達形態的農業[J].學術研究,2000(12):38~39.
[7]寧超喬,徐培偉,邢記明.都市農業的城市規劃思考[J].城市規劃,2006(2):69~71.
[8]王 云,周忠學,郭忠哲.都市農業景觀破碎化過程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J].地理研 究,2014(6):1097~1105.
[9]盧凌霄,李太平,吳麗芬.環境保護視角下的食物里程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3):150~156.
[10]王夢潔,胡希軍,金曉玲.居住區可食用景觀營造芻議[J].林業實用技術,2009(1):48~49.
[11]孫 莉,張玉坤.食物城市主義策略下的當代城市農業規劃初探[J].國際城市規劃,2013(5):9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