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貴 江月亭 黃耶


摘要:本項目是基于實踐報告的基礎上,通過有效的調研報告,向湖北7所高校的學術型研究生投放調查問卷來為找出影響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主要因素,并進行調查分析。其目的是探查學術型碩士的科研能力提高的相關影響因素,以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教學為例,了解當前研究生教學與獎勵機制存在的問題,從而為華中地區學術型碩士的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參考依據,和推動華中地區研究生教育的進步與擴展。
關鍵詞:學術型碩士;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機制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6-0203-04
1 研究的核心問題
1.1 關于學術型碩士基本概念的厘定
通過厘清創新、創新能力、學術型碩士科研創新能力等概念,以利于調研對象、調研樣本的確定,便于研究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那么創新能力就是衡量創新的實踐能力。而學術型碩士的科研創新能力就是學術型碩士通過相關的理論學習,利用這些知識,來取得新的學術成果的能力。衡量研究生這種科研創新能力,有利于更好的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型人才。
1.2 基于科研項目為核心的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
科研項目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導師必須通過科研項目申報指導學生科學地選擇研究課題,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導師的研究課題,在研究中,通過獲取資料閱讀資料對學科發展前沿某一專題有較深入的了解,鍛煉學生“勤于 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學品質。研究如何使學生淡化一些功利的因素和社會負面壓力的影響,專注于科學研究。
1.3 關于影響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因素及其作用機理研究
分析和研究教育機制、課程創新、培養條件、師資建設、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培養模式等因素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對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從而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1.4 構建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指標體系研究
評價科研創新能力主要是對科研產出的評價,包括研究生發表論文數量,校級省級創新課題數量等指標。通過調查分析,分析研究創新能力培養體制上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應對措施。
由以上的研究基本內容可以看出,本次項目的研究內容是圍繞著學術型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展開研究,既要對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的特點要求進行有效的區分,又要分析出學術型碩士的創新能力影響的主要因素,針對這些因素,最終建立學術型碩士研究能力與應用能力并重的相關的培養機制,對現有的學術型碩士培養機制進行一個有效的優化。而影響的主要因素,我們需要借助于調研的方式,通過有效的數據,有針對性的分析。
2 對當前學術型碩士的科研創新能力的調查分析
本研究以華中7所教育部屬高校經管學院研究生部作為調查范圍,以研究生部的學術型碩士作為調查對象,以確保問卷的準確性。本研究不以學校間的個體區別作為考慮因素,所以在考慮問卷結果時,以實際情況和實際回收作為唯一的考察權衡。
本研究發出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80份,回收率達到93%。對于問卷結果,本文通過數據分析和圖表分析進行有效分析,得出以下結果。
本次調查問卷的,學術型研究生的數量分布情況,研一學生共25人,研二學生共156人,研三學生99人,分別占總調研人數的,由于學術型碩士主要學術成果主要在研二與研三期間產生,所以這個人數分布結果符合實際情況。
本次結果將分為總人數樣本分布和分年級人數樣本分布。將問題歸類分研究激勵、導師影響、課堂形式對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影響:
(1)問卷問題1:“你認為研究生創新項目對于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提升幫助大嗎?”,2:“你覺得學?,F有的科研經費力度支持是否充足?”,3:“你認為什么樣的動機最可以促使你完成一篇論文?”這三個問題是針對研究激勵對學術型碩士的影響展開的問題。在280人次中,146人次認為創新項目對科研能力幫助較大,126人次認為有一定幫助,僅8人次認為幫助較少;由此可見學術型碩士對于研究生創新項目的作用是普遍認可的。在280人次中,58人次認為科研經費充足,97人次認為經費一般,125人次認為經費不充足;由此可見學術型碩士普遍對學校的科研資金經費的2投入認為并不充足或者不夠充足。在280人次中,67人次認為項目要求,89人次認為獎學金驅動,124人次認為畢業要求;項目要求,獎學金驅動都是學術型碩士研究的重要激勵,而畢業要求則是強制措施,強制措施對于創新能力有強制驅動性。
(2)問卷問題4:“你已經在期刊上發了多少文章?”,5:“你完成一篇論文的時間大概是多少?”,6:“你覺得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與論文完成數量掛鉤嗎?”以上三個問題是針對于學術型碩士的論文完成情況的考察。在280人次中,114人次沒有在期刊上發表文章,138人次發表1~2篇文章,28人次發表2篇以上的文章(在這里不具體區別文章發表期刊水平的區別);學術型碩士在當前的激勵條件下約有59.2%的碩士會在碩士期間發表文章,表明了學術型碩士對于學術科研能力的主動性。
(3)問卷問題8“你認為導師最應該給予什么樣的幫助來提升科研創新能力?”,9“你認為什么樣的導師制形式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以上兩個問題是探討導師對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響。對于導師以什么樣的形式來指導研究生,在總280人次中,有145人次選擇參與導師項目,56人次選擇導師定期檢查研究成果,79人次選擇導師輔導論文;由此也說明了研究生對于科研項目機會的渴望參與性,希望導師在指導時可以更多的給予機會。
(4)問卷問題10“你認為什么樣的課堂創新形式有助于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可多選)”,11“請問你認為在研究生階段老師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進行授課?”以上兩個問題是探討研究生課堂互動形式對于研究生學術能力的影響。此題可以多選,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選項在45人次,老師布置課后思考題目134人次,分小組討論題目245人次;由此說明了學術型碩士越來越偏向于靈活自由的課堂形式,充分調動自己的科研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主觀性題目,調研對象的答案有很多種,舉例顯示有:
(5)最后一個問題12“你覺得你適合學術研究嗎?會在碩士階段結束后繼續學術研究嗎?”是針對于學術型碩士的學術延續的可能性展開調研,在總280人次中,有76人次選擇繼續學術研究深造,45人次選擇會考慮,159人次選擇不會繼續深造,從事學術研究。這個比例說明大多數學術型碩士對于繼續從事學術研究是否定的態度。
3 存在問題分析
針對以上的調研結果,我們根據問卷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得出學術型碩士缺乏科研創新能力的原因如下:
3.1 學術型碩士針對性輸出缺失
碩士是一個介于學士及博士之間的研究生學位,擁有碩士學位者通常象征具有對其專注、所研究領域的基礎的獨立的思考能力。全日制學術型碩士教育以培養教學和科研人才為主,可以說是為博士研究生培養預備科研人才。但是由于博士人才需求的稀缺性,學術型碩士不可能完全畢業對博士對口輸出,大量學術型碩士仍然需要面向市場尋求就業機會。這種針對性輸出的缺乏使許多學術型碩士沒有將過多的精力投入到學術研究中,而忙于社會實踐中,為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增加籌碼。
3.2 研究生創新缺乏外在壓力
3.2.1 科研基金支持力度不夠
各個學校為了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在諸如學術報告、科研成果獎學金,學術會議等多方面來激勵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但是實際對于研究生科研投入的基金支持力度還有待加強。除了國家級獎學金,還應有突出的科研獎學金激勵研究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科研活動中。
3.2.2 缺乏強制培養機制
當前博士生會有一定的科研成果才可以達到畢業的基本條件。然而華中七校除了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對研究生畢業有科研成果要求外其余學校對畢業并無強制科研成果要求。從這點上來說,在對學術型碩士的培養上,放松了對研究生培養的科研要求,沒有合適的制度安排來推動研究生進行科研,更談不上科研創新。同時也缺乏合理有效的強制性培養機制來激勵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3.3 研究生創新缺乏內在動力
3.3.1 研究生本身缺乏主動精神
研究生在研究生學習期間,普遍缺乏對科研創新的熱情,沒有將科研創新作為學習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于科研創新缺少一個完善的全面的認識。同時受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影響,研究生不得不將大量的研究時間用于實習實踐活動中,這也影響了研究生的科研創新成果。
3.4 與導師聯系不緊密
部分碩士生在整個研究生三年學習時間中與導師的聯系并不緊密,甚至缺乏必要的交流。這種交流聯系的缺失容易導致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迷茫而缺乏前進的動力和迷失方向,更無助于科研創新成果的涌現。
3.5 對外交流機會少
雖然最近各大高校都在致力于與對外學校的交流合作,引進國外學校的學者講座講學來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但是研究生對外交流活動仍然欠缺,受資金資助,名額限制,地域局限等多方面影響,研究生對外交流機會少。
4 構建提升學術型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機制
從以上的調查問卷調研結果和相應的分析得出結論,為了解決相應的問題,建立健全學術型碩士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機制。
4.1 建立課程與課堂有效管理體制
課程學習是研究生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和理論,從而靈活運用理論進行科研創作的基礎環節。傳統的大學課程與課堂關系聯系并不緊密,通過課程是學生獲得學分乃至畢業要求的關鍵。期末僅以期末考試成績的好壞為判斷學生掌握的情況,考察成績的形式也比較單一。老師給學生布置了課堂任務和參考書籍,也難以以有效形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成果。在研究生教學課堂中必須充分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加強導師對于研究生學習成果的控制。研究生本身人數相對于本科生而言較少,逐一檢查成果是具有可行性的。檢查課程學習成果的形式除了考試外,還可以嘗試論文以及課堂展示。既可以根據課程學習由研究生寫出相應的論文,也可以由研究生根據相應的文獻展示自己的學術理解。這種課程課堂形式普遍運用于國外的研究生和博士課堂考察中,也有國內的人數較少的課堂采取這樣的形式。大規模的根據自身的課堂形式,靈活運用,是提高研究生課堂學習能力的關鍵所在。
4.2 改革現有的教學機制
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學生直接在課堂接受知識,課堂本身缺少學生與老師的互動,而研究生課堂沿用了傳統的大學課堂的教學方式,主要是老師傳授與學生接受,缺乏直接的交流。那么為了建立健全學術型碩士的培養機制,現有的課堂必須采取有互動的教學機制以及課程與課堂關系緊密的聯系機制。研究生的通過與導師在課堂上的對話交流以及導師經常提出與課程有緊密聯系的針對性問題,加深研究生在課堂上的思考與創新性。根據調查結果,研究生也喜歡通過這種形式的教學方式,一方面使課堂氣氛活躍,一方面可以鍛煉自己的思考能力,加深思維的創新性和嚴謹性,從而切實提高自身的科研創新能力。
4.3 形成內因與外因共同的激勵機制
事物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關鍵,外因是條件。所以要切實提高學術型碩士的科研創新能力,既需要內因的激勵,也需要外因的激勵或者壓力。
首先是內因上,必須要學術型碩士明確自身的定位,區別于專業型碩士的定位,了解到提高自身的學術能力對于今后的繼續從事科研道路,還是提高工作上的謹慎思考能力都是有直接的幫助,科研學術工作的進行不是徒勞無用的。從事學術科研與今后的社會實踐并不具有直接的矛盾沖突,學術型碩士合理利用好自己的研究生時光,合理分配時間,是完全可以在其中找到良好的分配點的。從內因上端正了學術型碩士的科研的本質認識,使學術型碩士有內在激勵和內在動機來從事科研創作研究。
在外因激勵首先是有科研獎金的激勵。研究生由于年齡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不需要向父母索取大量的生活費,僅靠補助資金,不足以完全滿足自身的生活需求。通過科研能力獲取一定的激勵獎金,滿足研究生自身的需求,從而可以明顯促進科研創新的積極性。學校在設定科研獎學金時,一方面需要提高科研獎金的金額力度,以往的科研獎金力度偏低,這與研究生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有關??蒲谐晒耐瓿尚枰罅拷涃M的投入和經費激勵,加大研究生科研經費投入,有效提高科研獎金力度可以更好的實現科研成果的完成。另一方面增加科研的獎項,分批次的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科研獎金。科研獎項的設立可以針對科研創新的不同方面來分別設立,目的也是調動更多的研究生投入到科研活動中,讓他們認識到科研成果與自身的努力息息相關,有付出就會有收貨。
4.4 完善現有的導師制
在國內普遍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區別在于導師制,研究生本身采取一對一的導師制形式。就目前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研究生和導師之間的聯系并不是特別的緊密,這個取決于導師對于學生的關注度和學生對導師的主動性聯系,沒有確切的學術科研成果壓力與現行的導師制度掛鉤。如果將現行的導師制與研究生的平時學術科研成果相聯系,學術型碩士的科研成果對于導師本身的績效考核有關聯,那么導師對于學術型碩士的科研成果激勵必然是有著更深刻的影響作用。
4.5 加強對外交流合作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當今中國與各個國家聯系越來越緊密。外國的研究生教育發展比中國早,發展水平也較高,發展形式也更加多樣化。近年來,各高校采取多種形式與國外合作。既有國際聯合辦學的形式,也有從國外引進海歸學者講學,但是學生實際參與的對外交流合作還是比較少。除開“985”高校外,“211工程”院校的對外交流機會非常的少,申請難度也比較大,這與研究生資金投入不足也有很大的關系。各高校如果能切實讓學術型碩士感受更多對外交流的機會與成果,那么對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會產生切實可行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朱學義.基于學術型碩士拔尖創新人才科研能力的培養[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8).
[2]莫洪憲.創新型法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J].法學雜志,2013(1).
[3]霍 晶,葛 巖.研究型大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4).
[4]任桓熠,李侶娟.研究生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研究——從導師和研究生的角度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3(6).
[5]肖幼安.實施研究生創新教育的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2.
[6]安東平.阻礙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原因分析與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7.
[7]曹慧旻.我國研究生創新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2007.
[8]劉燕清,陳 德.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5(6).
[9]李偉民,何 偉.論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途徑[J]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
[10]裴江紅,唐川林,何國旗,等.科學研究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作用[ J] .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09.
[11]王益潔.創新研究生培養培養模式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7.
[12]石 倩.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