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科
“這是我的‘寶貝。”法月萍取出幾條紅蚯蚓,捧在手掌心。
為了她的“寶貝”,從千里之外的南京到山東農村“扎根”的女博士法月萍,一度成為村民眼中的“瘋婆子”。
4月的魯北大地,滿眼翠綠。在山東高青縣高城鎮紙坊村,麥苗已躥到一尺高。46歲的法月萍戴著墨鏡,帶著筆者走進了她的“寶地”。“別看它沒骨頭,但全身都是寶。”癡迷紅蚯蚓的法月萍說。
從都市回歸農田
“這邊是村民剛送來的牛糞,我們培育的蚯蚓已繁殖到四五百噸了,每年要消耗6000噸牛糞和6000噸秸稈,可產出5000噸蚯蚓糞作為肥料回歸土地。”法月萍說。農業大縣高青是山東黑牛和雪桃的原產地,豐富的牛糞為蚯蚓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食料”。
這位城里長大、工程管理專業的女博士沒有農村經歷,也沒有農學基礎。5年前,她通過朋友介紹,了解到紅蚯蚓改良土壤、生物治污、提高農作物收成的巨大價值。自此以后,她開始了執著追尋,鉆研農學,研究農業和農村問題。
2014年年底,“戀上”紅蚯蚓的法月萍果斷辭去工程管理課程的講授工作,帶著創業團隊來到紙坊村流轉了100畝土地,并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引進了10噸紅蚯蚓,開始了田園創業。“蚯蚓是土壤中重要的分解者,近年來過度使用農藥和化肥導致蚯蚓越來越少。而秸稈等無法直接回歸土壤,反而還會加重地下水污染。”
小蚯蚓是她的大事業
“引入蚯蚓這個‘清潔工,既可以改善土壤,節約成本,還可增加收成。”法月萍給筆者算了一筆收益賬:去年種植的玉米地利用蚯蚓糞作為肥料,一畝地產出玉米700公斤,增產10%。
在紙坊村,兩年來,最初不相信“瘋婆子”法月萍養蚯蚓能搗鼓出什么名堂的村民,開始嘗到甜頭:不起眼的牛糞賣上了價錢,小麥和玉米產量提高了,土地租金從每畝300元漲到了1000元……綠色循環農業正在興起。
而“瘋婆子”正醞釀一個更大的夢想:把蚯蚓糞肥用于有機化生產,蚯蚓腔體用于生物制藥,讓一條蚯蚓長成一個大產業,帶領更多農民尤其是貧困戶參與到蚯蚓養殖和加工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