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伴隨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商業利益驅動下的旅游歷史街區所蘊含的城市記憶和歷史文化內涵在不斷缺失。本文選取南京夫子廟作為典型個案,實證分析不同游覽吸引因子在旅游歷史街區空間格局中的分布特征和機理,結果表明,商業利益驅動下的外來文化元素不斷植入、城市旅游快速發展中的空間生長與擠壓等,使街巷空間的原生態環境發生蛻變,南京夫子廟旅游歷史街區所擔負的城市記憶表征和地域文化傳承功能正在受到挑戰。
關鍵詞:旅游歷史街區;空間格局;特征與機理;南京夫子廟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近年來,歷史街區在承載居民生活、交通、人際交往等功能的同時,旅游功能不斷凸顯,以旅游方式復興歷史街區也成為激發街區生命力和活力、促進城市旅游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但是,伴隨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商業利益驅動下的外來商戶大量注入和繁衍,雖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旅游者休閑、游憩、娛樂等需求,但歷史街區擔負的城市記憶、文化傳承和保護功能也開始弱化。
西方學者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開始關注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街巷的功能及保護的研究,將其視為城市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如Tulin等指出城市歷史商業街區正在經歷社會、文化、環境及經濟等一系列挑戰,而社區參與將成為復興的重要手段[1];我國學者的研究相對較晚,早期以引薦國外歷史街區的相關法規文獻和保護經驗為主,到20世紀開始關注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復興[2-5]、旅游開發和利用[6-9]、社區居民參與[10-11]、旅游感知和體驗[12-15]、街區地方認同[16]等問題研究,如吳良鏞提出的“有機更新”理論[2],阮儀三等對上?!靶绿斓亍薄⑻K州“桐芳巷”、福州“三坊七巷”等不同歷史街區開發模式的經驗闡釋[3]等。綜合來看,旅游歷史街區的研究在融合旅游社會學、城市建筑學、景觀規劃與設計學等相關學科研究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不斷豐富。本文選取南京夫子廟為微觀典型個案,結合空間句法理論與方法,運用Axwoman和ArcGIS 93軟件,從空間層面研究不同游覽吸引因子在旅游歷史街區格局中的分布特征、規律和影響機理。期望本研究能為優化旅游歷史街區的空間格局,提升其在傳承地域文化和繁榮地方經濟方面的功能,緩解城市建設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之間的矛盾提供參考借鑒。
二、研究區概況
夫子廟旅游歷史街區是“十里秦淮”風光帶的核心,其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東晉,六朝時代繁華初具,后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數代的發展,曲折變遷,漸趨衰落,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展了重點整飭和有計劃修復才逐漸恢復了“廟市街景”合一的江南商肆風貌,2010年被正式確立為中國首個開放式歷史文化街區。通過查閱相關歷史文獻和開展實地調研,發現案例地現存的歷史街巷,如健康路、龍門街、金陵路、狀元境、四福巷、貢院西街、貢院街、大石壩街、來燕路和平江府路等基本保存完好(表1);從建筑材料和色彩看,基本保留了“粉墻黛瓦”的江南傳統民居風貌。然而,該地位于南京老城南城市化改造的核心區段,近年來伴隨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街區空間形態開始變化,雖然歷史街巷的風貌猶存,但旅游經濟和商貿功能不斷凸顯,歷史文化內涵和地方性特色不斷缺失,文化保護和旅游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
三、研究方法(空間句法)與數據來源
20世紀70年代,英國倫敦大學比爾·希列爾(Bill Hillier)率先提出空間句法的理論和方法,并在城市建筑學、城市規劃設計等領域開始推廣和應用。該方法不僅通過拓撲學原理分析城市道路網絡等內部的形態,而且關注社區環境與空間邏輯之間的關系,即構建社會意義上人的活動與空間形態之間的邏輯關系,相當于“認知城市”的空間原型,在一定程度上與城市意象的研究初衷相吻合[17]。但較之描繪城市意象的主觀“認知圖式”,空間句法將空間之間的相互聯系抽象為軸線圖,再按圖論的基本原理對軸線或特征各自的空間可達性進行拓撲分析,最終導出一系列的形態分析變量,包括連接值(Connect)、控制值(Control)、平均深度值(MeanDepth)、整體深度值(TotalDepth)、局部深度值(LocalDepth)、全局集成度值(GInteg)和局部集成度(LInteg)等,具體含義見表2。
本研究主要是在ArcGIS 93平臺上,插用Axwoman空間句法軟件,以景區導覽底圖為標準,對景區街巷道路進行勾勒。之后,點擊Axwoman運行項,得出分析結果,即不同顏色軸線構成的空間句法軸線圖及其形態變量的特征值表,通過軸線圖和拓撲關系的分析,對城市道路網絡的中心性、可達性、全局集成能力等進行綜合評判,從而為探究旅游因子在歷史街區中的空間分布特征和規律,探究旅游和街區空間的相互關系及作用機理等提供幫助。
夫子廟旅游歷史街區空間格局的分析數據主要以2014年夫子廟旅游景區導覽圖為底圖,運用Axwoman空間句法軟件,通過ArcGIS 93平臺操作,從而得出分析結果。
四、研究分析
(一)街巷空間軸線與集成度分析
基于ArcGIS 93平臺,對2014年夫子廟旅游景區導覽圖的相關數據進行空間句法分析,經由Axwoman空間句法軟件運行后,直接生成圖1和表3的結果。其中,圖1是空間句法圖和夫子廟景區導覽圖疊加形成的效果,主要目的是為了辨識紅、黃、藍、綠、黑五色軸線代表的不同街巷道路名稱,它們都具有不同的連接值(Connect)、控制值(Control)、平均深度值(MeanDepth)①、全局集成度值(GInteg)、局部集成度值(LInteg)、整體深度值(TotalDepth)和局部深度值(LocalDepth),具體見表3中列出的不同街巷道路所呈現的數值。
從圖1來看,夫子廟旅游歷史街區整體呈現較為清晰的肌理和脈絡,且具有明顯的結構性特征。同時,結合表3分析,發現有如下一些特征。
1.紅色軸線。貢院西街、貢院街、平江府路、健康路、龍門街這五條紅色軸線的全局集成度很高(Glnteg值介于20183-25876之間),且其連接值Connect也處于中高水平,說明紅色軸線所在區域的中心性較強。實際上,貢院街毗鄰秦淮河,又與儒家文化中軸線、科舉雅士文化中軸線②兩條主要游線交匯,因而中心性強;貢院西街與貢院街交匯,又介于儒家文化中軸線和科舉雅士文化中軸線之間,便于形成游覽中心區;龍門街與貢院街大致平行,同時還和貢院西街主干道交匯,因而也處于游覽中心區。從貢院西街、貢院街、平江府路、健康路、龍門街的平均深度值看(Meandepth值依次為20833、22222、23611、23889、23889),都較低,說明到達這些紅色軸線區所需經過的空間數量較少,整體可達性很強。因此,總體來看,貢院西街、貢院街和龍門街三條軸線交匯形成夫子廟街區的全局集成核,而平江府路和健康路雖接近景區外圍,但與景區內部道路的通達連接性較好,因而也具有較強的可達性。由此,這五條紅色軸線縱橫交織,共同構成夫子廟旅游歷史街區人流匯聚的中心,具有極強的滲透力和集成力。
2.黃色軸線。黃色軸線包括來燕路、文源橋、與貢院街和龍門街交匯的街巷、東市、連接東市和西市的狹長街巷等,其全局集成度較高(Glnteg值介于15526-16277之間),同時它們的連接值Connect多處于中等水平,因而中心性較強。實際上,文源橋與大石壩街和貢院街形成交匯之勢,東市、連接東市和西市的狹長街巷又大都位于夫子廟景區的游覽中心區,所以中心性較強。此外,分析黃色軸線的平均深度值(Meandepth值分別為27222、27500、27500、28056、28056),基本處于較低水平,說明到達這些軸線區域所需經過的空間數量較少,可達性較強。
3.藍色軸線。大石壩街、西市、文德橋、四福巷、琵琶街、與貢院西街交匯并與狀元境大致平行的一段街巷、老街等藍色軸線的全局集成度適中(Glnteg值介于14214-15290之間)。從連接值看,大石壩街和琵琶街較高(Connect值分別為8和6),其中,大石壩街因秦淮河的自然分離而靠近夫子廟景區的外圍,琵琶街則緊鄰大石壩街南側,現已辟為夫子廟景區的生態停車場,這兩條軸線與景區外圍的道路形成較多的交匯,因而連接值較高。但西市、文德橋、四福巷、與貢院西街交匯并與狀元境大致平行的一段街巷、老街這幾條藍色軸線道路的連接值基本處于中低水平,說明中心性較強。藍色軸線的平均深度值(Meandepth值分別為28333、28611、29167、29167、29444、29444、29722)表明到達這些街巷所需經過的空間數量適度,整體可達性適中。
4 綠色軸線?;B魚市、金陵西路、金陵東路、烏衣巷等綠色軸線的全局集成度較低(Glnteg值介于11872-12615之間),而其連接值Connect也多處于較低水平,說明綠色軸線道路的中心性較弱。以烏衣巷為例,雖名聲遠揚,又毗鄰秦淮河畔,同時還與大石壩街及琵琶街交匯,但因街巷整體的空間狹窄,周邊又無可供休憩游覽的設施和場所,因而不易成為人流匯集的中心。從平均深度值看(Meandepth分別為30222、31389、31667、33611),基本處于較高水平,說明到達綠色軸線區域所需經過的空間數量較多,整體可達性不強。以金陵西路和金陵東路為例,雖位于科舉文化中軸線的兩旁,但因江南貢院的分隔,加之鄰接的老街、龍門街又存在較強的客流匯集效應,從而在無形中降低了中心性。實際調查中也發現,不少外地游客對這兩條道路并不熟悉,很多游客都沒走過,甚至沒有任何印象。
5 黑色軸線。民間藝術大觀園周邊的幾條歷史街巷、連接大石壩街和琵琶街的通道、與健康路平行并通往景區外圍的狀元境這幾條黑色軸線的全局集成度最低(Glnteg值介于08073-10969之間),而它們的連接值Connect也低,說明這四條軸線道路的中心性很弱。比如,民間藝術大觀園周邊的歷史街巷,雖位于儒家文化中軸線的周邊地段,但除了南京本地游客常來此休閑游憩,多數外地游客并不知曉,也未曾游覽過該區域;而連接大石壩街和琵琶街的通道較為狹窄而短小;狀元境因民間藝術大觀園的分割,而與景區中心游覽區形成阻隔,目前主要以住宿接待的酒店設施為主,因此作為游覽中心區的功能不強,中心性較弱。另外黑色軸線的平均深度值都很高(Meandepth值分別為35556、35556、44722、37500、37500、37778),說明到達它們所需經過的空間數量很多,整體可達性和集成能力較弱,滲透性較差。
(二)可理解度分析
將表2中反映夫子廟景區空間軸線形態變量連接值和全局集成度的值,導入SPSS160軟件,然后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從中發現,關于夫子廟旅游歷史街區軸線圖的連接值和全局集成度之間的相關系數R2為0674,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局部變量和全局變量存在較好的正向關聯度,即在整體街巷空間中,連接值較高的區域,其集成度也較高,因此夫子廟旅游歷史街區從整體上形成一個可理解度或稱之為智能度較好的空間系統。
(三)空間疊置分析
以2014年夫子廟旅游景區導覽圖為底圖,根據不同類型游覽吸引因子(住宿酒店、美食店鋪、旅游景點、休閑購物店、停車場及廁所)的地理位置,通過ArcGIS軟件,在底圖上描繪出相應的位置。然后,再將該圖層與夫子廟景區軸線圖進行疊加,繪制出夫子廟旅游歷史街區游覽吸引因子的空間分布示意圖(圖2)。
圖2表明,夫子廟不同類型游覽吸引因子在數量分布上呈現“休閑購物店鋪→美食店鋪→旅游景點→住宿酒店→停車場→衛生間”依次減少的特征,而在空間分布上也存有明顯的結構性差異。
1.休閑購物店鋪。休閑購物店鋪在夫子廟旅游歷史街區中的分布范圍最廣,包括全局集成度很高的貢院西街(Glnteg值為25876)、全局集成度較高的東市(Glnteg值為15526)、連接東市和西市的狹長窄巷(Glnteg值為15526),全局集成度處于中等水平的西市(Glnteg值為15062),全局集成度較低的花鳥魚市(Glnteg值為12615)、金陵西路(Glnteg值為13106)和金陵東路(Glnteg值為12938),還包括全局集成度最弱的民間藝術大觀園周邊的幾條歷史街巷(Glnteg值分別為10969、10969、08073)。因此,休閑購物已經成為夫子廟旅游歷史街區重要的游覽吸引因子,在空間分布上占據絕對優勢,能夠較好滿足休閑游憩者的消費需求。
2.美食店鋪。美食店鋪分布范圍相對集中,主要位于全局集成度很高的貢院街(Glnteg值為22936),介于儒家文化中軸線和科舉雅士文化中軸線之間、全局集成度也很高的貢院西街(Glnteg值為25876)以及全局集成度適中的大石壩街(Glnteg值為15290)和琵琶街(Glnteg值為14417)等軸線區域。因此,美食店鋪主要分布于中心性和可達性較好的街巷道路兩旁,從而能較好滿足休閑游憩者品嘗特色美食和風味小吃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融入較多西洋外來元素的美食快餐店,如肯德基、麥當勞、韓式和日本料理店等,較集中地分布在貢院街和貢院西街兩條軸線區域,而具有典型南京風味特色的百年老字號食鋪,如“晚晴樓”、“秦淮人家”、“得月臺”等,則較多聚集在大石壩街上,而該地段因秦淮河的自然分隔,往往將這些老字號美食店鋪與夫子廟核心游覽區相分離,從而在客觀上減少了客流量的匯集。此外,位于龍門街上的少量老字號食鋪,如“蔣有記”鍋貼店,因地理位置較偏,且店鋪較小,因而鮮有外地游客問津??傮w來看,雖然美食店鋪占據了夫子廟景區全局集成度較高、中心性和可達性較好的區域,但將百年老字號食鋪與西洋快餐店相比,前者處于游客聚集量相對較弱的空間范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休閑游憩者對地方美食和特色風味小吃的感知及體驗。
3.旅游景點。旅游景點在夫子廟旅游歷史街區分布范圍相對零散。其中,位于全集成度很高的軸線區域的旅游景點較少,主要有位于貢院街(Glnteg值為22936)軸線兩端的夫子廟東西牌坊以及靠近健康路(Glnteg值為20183)的夫子廟北牌坊;此外,一些標志性的建筑景觀,如欞星門、大成門、游船碼頭等也分布于貢院街兩側。其他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名人故居等旅游景點與活動的分布則比較零散,主要靠近民間藝術大觀園周邊,處于儒家文化中軸線、科舉雅士文化中軸線等相對偏僻的位置,其可達性和中心性相對較弱,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人們對旅游景點及旅游活動的感知和體驗。
4.住宿酒店、停車場和廁所。住宿酒店、停車場和廁所散落分布于景區外圍。其中,住宿酒店多位于全局集成度較高的來燕路(Glnteg值為16277)和大石壩街(Glnteg值為15290)周邊區域,方便外地游客在此逗留;停車場相對集中地分布在琵琶街生態停車場附近,少量的也分布在全局集成度較低的狀元境(Glnteg值為10092)和全局集成度很高的平江府路(Glnteg值為20595)上,方便了私家車和旅游大巴集中停靠,減輕了街巷空間內部停車擁堵的狀況;廁所則數量較少,散落分布于全局集成度最弱的民間藝術大觀園周邊(Glnteg值為10969和08073)以及大石壩街與平江府路接近交匯的公共區域。整體來看,衛生設施的數量少,空間分布零散,多位于中心性和可達性不強的軸線區域,從而為休閑游憩者的使用帶來不便。
(四)空間分布特征和規律
1.整體智能度較高,但不同街巷道路的空間分布存有差異。夫子廟旅游歷史街區整體維系了傳統街巷的脈絡和肌理,但具體到不同街巷道路,其全局集成度、中心性和可達性又存差異。比如貢院西街、貢院街、平江府路、健康路和龍門街就屬于全局集成度高且中心性很強的軸線區域,但類似民間藝術大觀園周邊的幾條歷史街巷,其可達性和中心性、集成能力和滲透性都較弱,說明部分街巷道路雖然歷史風貌猶存,但功能未達到優配。
2.不同游覽吸引因子在街區中的分布數量和結構不同。對游覽吸引因子進行空間疊置后發現,不同游覽吸引因子一方面在數量上呈現“休閑購物店鋪→美食店鋪→旅游景點→住宿酒店→停車場→衛生間”依次減少的特征,另一方面在空間分布上也存在結構性差異。具體而言,休閑購物店鋪分布的軸線范圍最廣,幾乎在景區不同層級集成能力的軸線都有所涉及;凸顯街區歷史價值和深厚文化內涵的標志性建筑和景觀節點,主要成空間集聚態,分布于中心性和可達性較強的軸線區域;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名人故居及其他一些旅游景點活動則分布于可達性和中心性相對較弱的軸線區域。
(五)機理分析
1.商業利益驅動下的外來文化元素不斷植入,街巷空間的原生態環境發生蛻變。歷史上的夫子廟“廟、市、街、景”繁華合一、商賈云集,是百姓安居樂業之所。然而,現今的夫子廟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外來文化元素不斷植入,引發街區原生態環境的扭曲和蛻變。從前文空間句法和空間疊置的分析結果看,休閑購物店鋪是夫子廟旅游歷史街區的重要游覽吸引因子,在空間分布上占絕對優勢(如貢院西街、貢院街、平江府路等道路周邊),能夠較好滿足旅游者休閑游憩的需求。但是,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百年老字號食鋪、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名人故居等旅游因子的集成能力和滲透性都較弱,往往分布于中心性和可達性較弱的軸線區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游憩者對夫子廟“原汁原味”的歷史文化感知和體驗。以夫子廟街區的東市、西市和民間藝術大觀園周邊街巷為例,雖然歷史形態猶存,街巷肌理仍在,但空間存留的地方性特色和文化內涵卻在逐漸消亡。歷史上這里曾是百姓體驗民俗、戲曲、雜耍、演藝,喝大碗茶、聚眾聊天的場所,市井民俗氛圍濃郁。然而,如今呈現在旅游者面前的卻是琳瑯滿目的現代商鋪、旅游紀念品店、西洋快餐店等,雖代表大眾消費和時尚文化,卻未能與歷史文化巧妙結合,空間內涵被人為地斷章取義,原生態的街巷生活空間正在發生蛻變。
2.城市旅游快速發展中的空間生長與擠壓。從新經濟社會學的視域看,夫子廟旅游歷史街區在當下呈現的空間分布特征表明,伴隨城市旅游的快速發展,旅游歷史街區出現空間生長與擠壓的“嬗變”現象。具體而言,伴隨旅游者需求的多樣化,旅游歷史街區的功能不斷拓展,從原先滿足居民生活、交通、人際交往等功能,拓展為休閑、娛樂、購物、美食等多種功能,而當夫子廟街區原空間形態、結構、布局及功能無法再滿足游憩者多樣化的需求時,就會采用“借取”空間的方式。此時,原街巷空間、建筑空間、景觀空間這些傳統歷史街區的“主流”空間開始遭受“擠壓”和“形變”,商業、美食、娛樂、購物等場所和設施則因較好滿足游憩者的需求而出現“生長”態勢??臻g“生長”和“擠壓”催生了旅游歷史街區中諸多優質空間的大拆大建,導致了街區原生形態、格局、功能及穩定性的變化,進而影響到街區功能的再生,而其存蓄的城市記憶要素和傳統文化內涵也在不斷缺失。
五、結論和展望
以上研究表明,夫子廟旅游歷史街區的整體智能度較好,但不同街巷道路的空間分布存有差異,不同游覽吸引因子在街區中的分布數量和結構亦不同;商業利益驅動下的外來文化元素不斷植入以及城市旅游快速發展中的空間生長與擠壓,使得街巷空間的原生態環境發生蛻變,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旅游歷史街區擔負的城市記憶和文化傳承功能。
本文雖然就不同類型游覽吸引因子在夫子廟街區中的空間分布特征、規律和影響機理等作了一些探索性研究,但從街區規劃和保護利用的角度講,未來該如何充分發揮不同游覽吸引因子的積極功能,在滿足游憩者多樣化需求的同時,提升他們對街區歷史文化內涵的豐厚感知和體驗,該采用哪些空間重置方法或設計哪些新的元素來保護街區地方性特色?這些都將成為今后持續跟蹤的方向。
注釋:
①平均深度值(MeanDepth)強調對整個空間系統的描述,是反映不同街巷道路在夫子廟景區空間系統中可達性和便利程度的一個指標。
②儒家文化中軸線主要是指在夫子廟景區內,以大成殿、孔廟、聚星亭、魁光閣等代表傳統儒家文化的古建筑聚集區,主要分布于秦淮河沿岸、貢院街周邊區域;科舉文化中軸線主要是指夫子廟景區內,以江南貢院、明德堂等代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文化的古建筑聚集區,主要分布于貢院西街、龍門街附近。
參考文獻:
[1]Tulin Vural-Arslan, Arzu Cahantimur. Revival of a traditional community engagement model for the sustainable future of a historical commercial district: Bursa/Turkey as a case[J].Futures,1997,43(4):588-602.
[2]吳良鏞.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3]阮儀三,顧曉偉.對于我國歷史街區保護實踐模式的剖析[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5(5):1-6.
[4]吳琳.城市中心歷史街區“活化”保護規劃研究——以湖州市小西街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12,12(4):30-36+81.
[5]Lloyd-Jones T. Retrofitting sustainability to historic city core areas[J].Municipal Engineer,2010,63(3):179-188.
[6]楊釗,陸林,王莉.歷史文化街區的旅游開發——安徽屯溪老街實例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2(5):525-530.
[7]保繼剛,蘇曉波.歷史城鎮的旅游商業化研究[J].地理學報,2004,59(3):427-436.
[8]張嵐,張樹夫.城市旅游街區產品與市場開發模式探討[J].商業研究,2008(9):169-173.
[9]Aref F.Assessing the level of 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 i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local communities[J].Journal of Sustainalbe Development,2010,3(1):81-90.
[10]熊俠仙.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中的公眾參與——以常州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為例[J].江蘇城市規劃,2012,181(9):30-33.
[11]戴湘毅,王曉文,王晶.歷史街區居民保護態度的影響因素分析——以福州“三坊七巷”歷史街區為例[J].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2007,2(2):74-78.
[12]廖仁靜,李倩,張捷,等.都市歷史街區真實性的游憩者感知研究——以南京夫子廟為例[J].旅游學刊,2009,24(1):55-60.
[13]Naoi T, David A, Shoji I, et al. Visitors evaluation of an historical district: Repertory Grid Analysis and Laddering Analysis with photographs[J].Tourism Management, 2006,27(3):229-246.
[14]周瑋,黃震方,郭文,等.南京夫子廟歷史文化街區景觀偏好的游后感知實證研究[J].人文地理,2012,27(6): 117-123.
[15]周瑋,黃震方,唐文躍,等.基于城市記憶的文化旅游地游后感知維度分異——以南京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為例[J].旅游學刊,2014,29(3):73-83.
[16]廖春花,楊坤武.全球化與地方認同:城市歷史街區研究的新視角[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6(1):49-56.
[17]段進.空間句法與城市規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Abstract:With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the urban memory an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tourism historic block is missing continuously driven by the commercial profit. The paper selected Confucius Temple of Nanjing as the typical case and made the empirical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spatial pattern of the different factors of tourism historical block. The results displayed that some influence factors such as the foreign constantly implanted elements driven by the commercial profit, the spatial growth and squeeze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urban tourism, etc. changed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street space. As the essence culture of the six dynasties, Confucius temple of tourism historic block was challenged especially for its presentation of urban memory and inheritance of local culture.
Key words:tourism historic block; spatial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Confucius Temple of Nanjing
(責任編輯: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