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傳喜 湯立許
摘 要: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中國武術在不同的時期承擔著不同的歷史責任,研究認為:當代中國武術承擔著該時代的教育責任和社會責任。首先,教育責任是指武德禮儀的制度與規范,教材藍本的理論與架構以及教學場景的路徑與航道;其次,社會責任是指武術生產活動的新品種建構,武術消費活動的產業化營造,乃至武術傳播活動的影視化渲染。文章旨在剖析當代中國武術的歷史責任,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體育強國建設提出理論依據,以期更好地認識武術,從而指導武術的發展。
關鍵詞:使命 責任 教育 社會 中國武術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05—0007—04
黨的十八大報告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即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國武術的發展不外乎是從教育和社會兩個維度去剖析,當代中國武術的社會責任大多集中于生產、消費和傳播三個范疇。面對而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格局,中國武術容身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在當前建設體育強國進程中應當有所作為,只有自覺承擔當代中國武術的教育責任,并自立自強于當代中國武術的社會責任,才能促使中國武術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以期為當代中國武術的續承和發揚積累寶貴的歷史經驗。
1 使命——當代中國武術的教育責任
1.1 制度與規范:武德禮儀的教育責任
武德是指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學習武術和社會交往中,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準則。[1]武德的核心內容是對習武者的一種內在修為的制約機制,習武者通過“內外兼修”習武歷程的錘煉,從而達到的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目前有關武德教育的文章不勝枚舉,從學者周偉良[2]《傳統武德主體內容的三重結構》一文的闡釋,到學者程大力[3]《武德是一個歷史范疇》的解讀,再到劉樹軍[4]《傳統武德及其價值重建》的范例等都對武德教育進行了全面的、精辟的研究。但是,有關武德教育的核心價值體系機制及其對民族精神的具體載荷卻少有見聞。然而,這正是武德教育機制的制度自信:其一,武德是一種內在修為的制約機制。根據《史記》中《孫子·吳起列傳》記載:“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與道同符;內可以治身,外可以應變,君子比德焉”這里將習武者的“德行”升華到了“道”的境界。[5]縱觀門派林立的門戶之間也不外乎將武德的具體內容歸結為一種對習武者內在修為的制約機制,諸如尚武崇德、狹義氣節等都是武德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其二,武德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習武的歷程是良好武德修為錘煉和升華的塑造過程,學者周偉良指出“傳統武術是高揚道德哲學的東方人體活動方式”。[6]電影《霍元甲》的扮演者李連杰在片中與外國五位武者的競技無不展現武德錘煉和升華之后所洋溢出來的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由此可見,上升到一種高尚境界的武德正是民族精神狹義化身的符號;其三,武德教育是續承文化和培育精神的踐行歷程。《大學》開篇講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7]可見,通過教育的方式提升人們的人格和品質,使人們發自內心地明白“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的行為方式,促使人們主動地遵守社會行為規范;其四,學校武術教育務必要把武德放在制約機制下運行。《論語·為政》中有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無不是將禮儀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武德教育的踐行歷程當之以思想教育和行為規范兩方面做起。綜上所述,保證武德教育沿正確的方向踐行,接著在傳習武技的過程中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即通過武術禮儀來規范學生的行為方式是武德典范的教育責任。
1.2 理論與架構:教材藍本的認知責任
學校體育的構建是以教材為主要藍本,體育教材無疑得符合體育運動的基本原理,揠苗助長有損于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由此在選擇教材的時候不得不謹慎而擇之。起初中國武術是被人們用來生存活動和軍事鍛煉的手段,但學校體育與之大不相同。學校體育更傾向于育德、育體和人格修養的鍛造,所以學校武術要摒棄好勇斗狠、囂張跋扈的不正之風,注意人格修養和陶冶性情為理論素材。因此,武術的教材藍本不論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模式上都應該為當代中國武術開辟新思路和新方法:其一,在武術教學理念中滲透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以武術動作來形象地展現“自強不息、尚武崇德”的民族精神和“忠貞愛國、不懼強敵”的愛國主義情懷。中國武術傳承至今讓人為之遺憾的是武術教學動作的內容和武術傳統文化的闡述是脫節的,遂與之形成了要么重理論,要么重技術的兩極化發展道路。時下,如何把武術傳統文化的闡述融入到武術教學動作的內容即動作結構之中,而不是同以往的教學方式將武術動作和武術文化拆二分之,難以把中國武術高度協調統一、有機化整合去挖掘武術文化本身潛在的深厚底蘊;其二,在武術的教學內容上借鑒老一輩武術家的實踐經驗,從中國傳統武術中汲取養分,根據習練者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豐富武術教材的內容和方法。中國武術是一門踐行的文化,所以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不能夠純文字的去理解,身體力行特別是練習武術,是師傅言傳身教教出來的。在武術教學的過程中,根據習練者的心理特點,遵循“一看就喜歡,一學就上手”的原則,讓他們“一看就喜歡”,而不是同過去的老拳師一廂情愿式地灌輸,充分考慮習練者的興趣,吸引他們主動來學,同時降低學習的難度,讓習練者“一學就上手”,找到學習武術的自信心。其三,在武術教學模式上倡導“突出新方法、強調會應用、情景化套路”的指導思想。以往我們在習練武術的時候均是以套路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模式,埋身于條條框框的套路組合,在方法上已是墨守成規,在實用性上套路不夠直接精悍,在練習時更是索然乏味越發顯得中國武術博大精深,難以領會。因此,只有突出新方法從武術套路和實戰攻防動作中提煉出一些技擊性較強的單一動作,強調動作的實際使用價值,在模擬情景化的編排演練,才能使武術練習起來活靈活現。總而言之,武術的教材藍本要徹底改變陳舊武術的教學運行模式,開辟當代中國武術教材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繼承傳統武術優點的同時與時俱進發揚創新,賦予當代中國武術持久的生命力是教材藍本的認知責任。
1.3 航道與路徑:教學場景的營造責任
“場景”一詞源自電影藝術中的布景和舞臺表演藝術,又叫“場地景”或“場面”,它是表演藝術作品中情節發展過程的基本單位,也是人物同人物在特定的環境和時間中共同構成的生活畫面,并隨人物性格和情節的不斷發展而不斷變化。[8]克拉克和斯塔爾(Clark&Starr,1986)認為教學是一種幫助學生掌握或改變某些技能、知識、理想、態度或者評價的嘗試。[9]所以,教學大致可以理解為傳授知識或者技巧的行為,是給予指導的行為,是一個教學者的工作。武術教學是指師生為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共同參與的活動,是一個由教師指導、學生練習,在對學習效果及時評價的基礎上的再指導、再學習、不斷提高的活動過程。[10]當代中國武術的教學場景,要根據武術的教學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來因材施教:其一,注重直觀教學,以領做為主。在武術的教學場景中不乏常常遇到諸如動作數量多,方向路線變化頻繁,動作節奏是否分明和動作之間銜接的連貫性與否等問題而困擾著初學者。因此,武術的教學場景歷來講求以“口傳心授”、“身體力行”為原則,多以領做為主,配合語言提示,在硬件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練習的錄像和視頻光盤進行直觀教學,將自我的練習場景直觀展現在面前,針對動作練習的不足找到糾正動作的正確方法;其二,結合動作的攻防含義,完整示范動作。中國武術飽含搏擊素材和格斗理念,其攻防格斗的動作不勝枚舉。因此,在武術教學的場景中教師應當充分結合中國傳統武術動作的攻防內涵,進行完整動作的講解示范,在武術教學中著重剖析武術攻防動作中防身自衛的實用價值,使習練者明確動作的技擊內涵,有助于加深對武術動作的深入理解,從而提高在習練武術場景時的興趣,有利于幫助習練者正確掌握武術動作。其三,效仿動作神態,突出拳術風格。學者姜容樵在《從哲學科學說到國術》一文中指出“把獸類搏擊攻殺的動作,象形取意,模仿到自己身上來,用這種方法來制敵”。[11]在武術的教學場景中,首先模擬和構化動物的形體姿態,向習練者展示象形拳的招式和套路,加深習練者對動作的感知意識,從而使習練者能夠較快的掌握武術拳種的風格特點;其四,注重“精、氣、神”,提高演練技巧。綜上所述,中國武術飽含內外兼修的特點,在武術的的教學場景中,通過內與外、形與神相互協調配合的方式,力求達到相應的演練技巧是教學場景的營造責任。
2 擔當——當代中國武術的社會責任
2.1 新品種:武術生產活動的建構
近代屈辱的歲月主要是被外國列強視為“東亞病夫”身體不如人的侮辱,究其原由是閉關鎖國的腐朽政府機制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而導致的。腐朽和落后是一種“病”,遂于此引進西方體育文化用作治療當時中國社會久治不好的“瘧疾”良藥。在尚武精神的熱潮之下,中國武術再次登上歷史的舞臺,搭乘西方體育的快車,完成了體育化、軍事化和競技化的大生產。其一,體育化的大生產:第一,進學校推行武術教育。按照體育系統的框架,通過“制定教材,進入課堂,爭取必修,規定學分,分配教學課時”等環節產生了武術教育的課程體系。[12]在經歷課程改革之后,“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開始將學生對武術的需求作為選取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法和組織教學形式的依據,擴大武術文化的發展路徑;第二,進入社會實行全民健身。政府以“增強人民體質,發展體育運動”為己任,除了組建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以外,還向社會推行簡化太極拳,用以增強國民體質,于是中國武術成為社區體育活動的內容之一,也為武術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了空間。其二,軍事化大生產。現代軍事化生產將武術作為軍訓的主要內容,針對西洋兵器的特征,結合傳統武術的技擊特點,進而提煉出攻守兼備性的技擊之法,并身體力行地對其徒弟進行奪手槍、奪步槍和奪洋刀的訓練。[13]軍事格斗訓練的武術化是近代武術軍事化生產的主旋律,在軍事上豐富了格斗訓練的內容,增強了軍官和士兵攻防格斗的技擊能力和防身制敵的必備體能,進而演變成現代軍訓活動中類似于《軍體拳》等系列教材,在改革開放之后均以“實施吃苦教育,強調組織紀律性”的軍訓活動續承下來;其三,競技化的大生產。中國武術的競技化大生產,是巧借了奧林匹克運動的東風,由此“運動會”一詞登上歷史舞臺,尚武精神之風又一次拉開序幕,之后便家喻戶曉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中,奏響了明國時期“強種強國”的主旋律,確定了新中國“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歷史責任。總之,中國武術的新品種構建改造了國民體質,推動了中國武術體育化、軍事化和競技化的大發展,在當前建設體育強國進程中推進了國家戰略的新思想。
2.2 產業化:武術消費活動的營造
產業化是指將所設計和實施的生態工程,形成為創造和滿足人類經濟需要的物質和非物質性生產的、從事盈利性經濟活動并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產業。[14]
中華武術在歷史化進程中深深扎根于民間,有著得天獨厚的民族情懷,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體育運動項目。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中國武術作為一個特殊的經濟實體,雄踞廣闊的市場資源,有著龐大的消費群體,在我國的國民經濟體系中成為一個獨立而又完善的特殊產業。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以太極拳為亮點的文化產業浪潮席卷了全國各地,素有“武術之鄉”稱號的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均以中國傳統太極資源投設巨資建設太極文化產業園區。2008年7月2日,“太極圣地”河南焦作通過決議,全力打造投資總額10億元的太極文化產、學、研、貿基地,并與該市“一山一拳”的經濟文化發展戰略密切配套。[15]在此之后,準備建設陳家溝太極拳文化旅游區,該旅游區按照PPT模式,謀劃了投資60個億的陳家溝太極拳文化旅游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資1.5個億用以陳家溝老村改造項目、投資0.8個億用以陳家溝太極拳大型實景演藝項目、投資1.3個億用以陳家溝太極拳教育園區項目、投資25個億用以陳家溝太極生態湖項目和投資8個億用以陳家溝觀光農業項目等12個文化旅游項目。2009年1月18日,總投資66.25億元的中、美武術文化產業投資項目簽約儀式在河北滄州市舉行,雙方決定聯合投資66.25億元在滄州分期進行武術教育培訓、武術交流旅游等武術文化產業項目。[16]僅僅2個月之后,為加快武當武術發展,湖北省政府投資1.2億元在武當山特區建設國際武術學院,大力發展武當武術國際培訓產業。備受央視重金打造的武林大會與中國武術職業聯賽,無不讓人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國武術賽事產業空前絕后的震撼前景,此后各種新興的武術商業賽事和武術交流大會層出不窮。已經承辦多年的太極拳、少林功夫等中國傳統武術節的活動規模和地方經濟效益屢創新高。不同地域文化的武術代表性拳種依托得天獨厚的條件進入地方各級學校教育的消息同樣此起彼伏。最具轟動效應的則是2010年8月26日上午,中國武協在人民大會堂隆重授予世界影星李連杰“中國武術協會武博會形象大使”稱號,同時授權其進行武術太極拳市場開發工作,面對這一堪稱是武術史上前無古人的戰略舉措。[17]總之,武術的產業化營造是武術產業由事業型、公益型向經營型、產業型轉變,為社會提供武術產品和服務,促使中國武術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2.3 影視化:武術傳播活動的渲染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文化的影視化加速推進了意識形態表現形式的感性化與象征性特征。文化的影視化主要反映在電影、電視、網絡媒體以圖文傳播的動態性和形象化,取締了傳統媒體文字傳播的靜態性和抽象化,它帶來了人類文化活動方式的新革命,而且改變著人類傳統的感知方式,即從理性抽象到感性直觀。[18]“傳統文化形式中的意識形態主要是文字書刊,其傳播途徑主要是觀念宣傳和書刊出版,而這些傳統的傳播形式、傳播內容和傳播途徑,正在遭遇感性化、形象化、影視化、網絡化的大規模挑戰甚至是直接的替代”。[19]由此,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越來越被感性的象征形式取締,反映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影視大片則選以感性的、動態的視覺效果感染著人們心靈深處的悸動。國際巨星李小龍先生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間接地解釋了西方武打神話語境中中國武俠生產的特點,不僅向西方世界展現了中國武術的魅力,甚至還改寫了美國動作片的歷史。[20]武打片主要圍繞著“中國功夫”到“傳統文化”、“喜劇打斗的場景”到“平民英雄的塑造”和“審美的技擊藝術”到“武俠的文化內涵”這三個主題展開。首先,功夫巨星李小龍先生在功夫影片中將“真實的打斗”場景再現功夫迷的視野里。李小龍對中國武術營養元素的攝取對象還包括青年時代在競技拳臺上打敗美國和俄國拳手的當代武術家蔡龍云先生,老先生所著《基本中國拳法》的創作還反映在影片《龍爭虎斗》中“擊步三不落地旋風腳”對老先生所著“擊步三不落地”的改造性所用;[21]其次,功夫巨星李小龍生來憤世嫉俗,可為理想和信念而死,追求的是悲劇英雄的崇高感;而成龍則是市井小民,憨厚淳樸,始于羸弱,終于強大。[22]因此,國際巨星成龍先生在他的功夫影片中將“喜劇打斗的場景”演繹成“平民英雄的塑造”;繼李小龍和成龍之后,國際巨星李連杰結合了李小龍和成龍的演技特點將功夫片之路昂首闊步,從1982年的成名作《少林寺》到2006年熱播的《霍元甲》,其主演李連杰將中國武術的技擊特點和武德禮儀相融合,由此詮釋了當代武俠文化的深厚底蘊。總而言之,不論是“中國功夫”到“傳統文化”,還是“平民英雄”到“武俠內涵”,都是通過武術的影視化宣傳再一次喚醒千古文人的俠客夢囈。
參考文獻:
[1]曾于久著.武術散打訓練新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243.
[2]周偉良.析中華武術中的傳統武德[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8(3):12-17.
[3]程大力.武德是一個歷史范疇——兼論武德在現代武術界提倡之不合時宜[J].體育文史,2000(3):39-40.
[4]劉樹軍.傳統武德及其價值重建[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01.
[5]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編纂.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36-37.
[6]周偉良.行健放歌——傳統武術訓練理論的文化詮釋[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73.
[7]張汝倫.大學之道和現代大學教育的缺失[N].文匯報,2007-12-02(8).
[8]房曉溪主編.電腦游戲設計[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90.
[9](美)肯尼斯·莫爾著,課堂教學技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5.
[10]方 方,譚炳春主編.武術教育[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42-43.
[11]姜容樵.從哲學科學說到國術[J].求事月刊,1936(9):365.
[12]戴國斌著.中國武術的文化生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26.
[13]戴國斌.武術現代性的斷裂[J].體育文化導刊,2004(2):38.
[14]張大林著.城市礦產再生資源循環利用[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3:112.
[15]孫 軍.我市籌建太極拳文化交流中心[N].焦作日報,2008-07-02.
[16]孫 毅.66.25億元武術文化產業建設項目落戶滄州[EB/OL].新華網河北頻道,2009-01-19.
[17]狐 文.實錄:從功夫到武術中國體育產業從化高峰論壇[EB/OL].搜狐體育,2009-12-22.
[18]吳海琳著.組織變遷中的意識形態整合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15.
[19]劉少杰.制度變遷中的意識形態分化與整合[J].江海學刊,2007(l):116.
[20]袁 書,徐建生.美國語境中的功夫片讀解:從李小龍到成龍[J].世界電影,2005(01):4-19.
[21]李健豪,魯 云.李小龍與中國傳統武術淵源[J].武林,2002(11):10.
[22]王海洲.成龍電影:英雄形象及其變奏[J].當代電影,2000(1):84.
Mission and Accountability: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Wushu
Cai Chuanxi1 Tang Lixu2(1. Graduate School of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China; 2.Wushu College,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China)
Abstract: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Chinese Wushu has different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study suggests: contemporary Chinese Wushu bears the education responsibil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times. First of all, the education responsibility refers to the system and norms, Wushu etiquette teaching materials based on theory and architecture, as well as the path of the teaching scene and navigation channels; Secondly,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fer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Wushu production activities, Wushu industri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onsumption activities, and even Wushu dissemination activities, films and television of the rendering.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Wushu,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and put forward theoretical basis, in the hope of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ushu, so as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Keywords:mission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Society Chinese W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