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瑛



摘 要:目前,國際貿易日益受到低碳貿易壁壘的影響,低碳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我國珠三角地區以加工貿易為主,增長趨勢明顯放緩,出口商品主要為機電產品,出口市場以香港、美國等傳統市場為主。國際低碳貿易壁壘碳關稅、碳標簽以及低碳技術標準,對珠三角出口貿易最為直接的影響就是增加了產品成本。提出以下應對措施:購買碳減排量,集中高效供應實現生產過程低碳化,加快低碳標準與國際接軌。
關鍵詞:出口貿易;低碳發展;珠三角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4-0034-03
隨著資源環境剛性約束日趨加劇,低碳經濟發展對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力產生深遠影響。發達國家憑借低碳領域的先進技術和產業優勢,針對他國或地區設置的碳關稅、碳標簽、碳足跡標簽等綠色壁壘進一步強化,高耗能、高碳排放的產品受到國際市場的政策性擠壓。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及惠州九市,以下簡稱“珠三角”)經濟具有典型的外向型特征,一次能源資源匱乏,貿易方式以加工貿易為主,出口貿易轉型升級和低碳發展已成為當前珠三角的必然選擇。
一、珠三角出口貿易現狀
2014年,珠三角進出口總額為63221.8億元人民幣(約10332.0億美元),占廣東省全年進出口總額的95.6%,其中,出口37706.5億元(約6162.2億美元),占廣東全省出口總額的95.4%,占全國出口總額的26.3%。珠三角占據廣東對外貿易的絕對主導地位,也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出口貿易增長極之一。
(一)加工貿易占主導,增長趨勢明顯放緩
2008—2014年,珠三角加工貿易額高于一般貿易,但出口貿易總額的增速由兩位數逐漸降到個位數,增速下降明顯,2014年增速降為1.5%。珠三角出口貿易仍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和資源消耗,加工貿易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小。
(二)出口商品以機電產品為主
機電產品出口額一直穩居珠三角出口貿易第一位,包括機械設備、儀器儀表、金屬制品和電器及電子產品。2014年出口額為4302.21億美元,占珠三角出口貿易總額的69.8%。電器及電子產品占據機電產品出口的半壁江山,同時家電、輕工、建材、紡織和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仍依靠投入大量勞動力的生產方式,要素稟賦大多集中在能源資源上,資源環境消耗仍然是生產得以繼續的前提。
(三)出口市場以香港、美國和歐盟等傳統市場為主
2014年廣東省對香港地區出口額為2302.60億美元,占出口總額比重達35.5%,穩居第一位;對美國出口1002.65億美元,比重為15.5%;對歐盟出口807.19億美元,比重為12.4%。香港作為自由港,在國際貿易方面具有稅收和資金流動優勢,國內廠商(包括港資企業)出口香港地區的產品大部分屬于經香港中轉或者出售給香港貿易商再銷往北美、歐盟、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因此,香港市場與其他市場是關聯的,珠三角對美國和歐盟市場的出口貿易規模要高于直觀的統計數據。
二、低碳貿易政策及對珠三角出口貿易的影響
(一)主要出口市場的低碳貿易政策
近年來,珠三角出口貿易增速放緩,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面臨市場周期和資源環境約束,在應對貿易壁壘,尤其是低碳貿易壁壘等貿易保護政策方面還沒有有效措施,傳統貿易模式受到極大地挑戰。歐美等發達國家推出碳關稅、碳標簽、低碳技術標準等低碳貿易政策。
(二)低碳貿易政策對珠三角出口貿易的影響
1.碳關稅
歐盟國家、加拿大的不列顛和魁北克省對其國內產品已征收碳稅,美國也計劃在2020年征收碳稅。雖然現階段碳稅是境內稅,但是考慮到市場主體同等待遇,未來進入歐美市場的產品必將被征收碳關稅,如果珠三角出口的產品不變化,不管是將生產環節放在國內或是目標市場國,碳關稅或碳稅不可避免,成本優勢必將縮小甚至消失。
2.碳標簽
歐盟和日韓等國在國內市場采取碳標簽政策旨在關注產品生產、流通和消費整個過程的碳排放,消費者更關注產品在消費或使用階段的能耗水平,因為直接關系到產品的使用成本。珠三角出口貿易盡管在生產環節能耗或排放較高,然而使用階段的成本優勢仍讓其擁有一定的市場空間。暫不考慮碳足跡認證的成本因素,上述國家可以通過政策引導消費者選擇,使出口企業難以進入具體的細分市場或更高端的市場,出口企業可能將面臨更大的困境。
3.低碳技術標準
因為我國的技術標準獲得國際廣泛認可仍需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珠三角出口企業低碳技術及經濟承受力與發達國家跨國企業集團或財團的整體實力仍有一定的差距。發達國家特別是歐盟針對傳統行業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標準,珠三角出口企業在生產、流通等環節即使愿意承受額外增加的成本,但是歐美日的低碳技術標準是否適用于珠三角出口企業的生產運作模式,以及是否契合珠三角地區相關產業配套仍不確定。與發達國家可以將高能耗或高碳產業轉移,通過獲取設計或終端的高額利潤不同,珠三角出口企業的加工貿易特性決定其生存方式,在較長時間內“騰籠”不一定“換得到鳥”,“轉型”也不一定“升得了級”。
不管是碳關稅、碳標簽,還是低碳技術標準,對珠三角出口貿易最為直接的影響就是增加了產品成本。碳關稅作為直接成本以外的附加成本,體現得最為直接;碳標簽和低碳技術標準雖然有低碳或減碳的途徑,但是碳排放的控制或是碳減排量的購買都需要企業支付額外成本。
三、珠三角發展低碳貿易的對策措施
(一)購買碳減排量
珠三角乃至整個廣東省基本都屬于能源資源較為匱乏的地區,出口加工貿易的原材料大部分來源于省外,特別是機電產品生產使用的碳排放強度高的鋼材、鋁制品,依靠原材料環節自身減排的空間十分有限,現實可尋的低碳發展路徑就是通過商業安排獲取碳減排量。截至2014年底,我國并網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已達1.2億千瓦,年發電量超過1790億千瓦時,碳減排絕對供應量相當大,且國際碳價持續走低的情況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原材料提供企業可以較低的成本獲取碳減排量。因此,珠三角加工貿易可以利用自身的市場優勢,在全國范圍內采用“原材料+碳減排量”的方式進行原材料采購,碳減排的成本將遠低于目標市場國的碳稅成本。
(二)集中高效供應實現生產過程低碳化
加工過程的能耗和控排技術措施直接決定著碳排放水平。珠三角出口產品的生產及其配套很大一部分還處于工業村鎮集群階段,上下游和配套企業之間仍分散化運作,限于節能環保設備的資金投入大,小規模企業只采用低參數、低效率、高排放的小燃煤和燃油鍋爐滿足生產所需的熱冷負荷。因此,珠三角在進一步加快產業集群和園區化管理的基礎上,需加大力淘汰落后產能,引入電源企業燃用天然氣實現熱電冷集中供應,燃料效率可由30%提高到70%以上,不僅可以減少生產企業初始固定資產投入,也直接減少了燃煤燃油的碳排放。因部分企業訂單季節變化或生產時段不同導致熱電冷負荷變化,也可以在工業園區和區域電網熱網內消化,減少負荷變化引起的效率損失所增加的碳排放量,在同等生產規模下,生產過程中的減排量可達原排放量的50%以上。
(三)加快低碳標準與國際對接
如何使珠三角出口產品獲得目標市場國的認可將是能否實現規避低碳貿易壁壘的關鍵,低碳標準對接是連通國內與國外市場的有效途徑。珠三角出口總額已占全國出口總額的1/4以上,珠三角區域市場的政策導向具有全局引導作用,廣東省可進行統籌布局,先行先試,引入社會第三方中介機構開展低碳標準的制訂和認證工作,在計算公式、評價標準和認證流程方面,起步階段即與國際通用規則相對接,促成低碳認證互認,避免發生因我國標準較低不被認可的情況。同時,國內認證機構須與主要出口市場對應機建立具有實質業務內容的長期協調機制和溝通渠道,以減少重復認可成本,避免出口企業支付高昂費用再次委托境外機構進行認證。
珠三角出口貿易持續發展的前提是出口企業的持續經營,轉型升級實現低碳貿易的階段目標需視珠三角產業基礎和貿易結構而定,不是簡單地從加工制造轉變為產品設計研發,傳統加工制造業的規模經濟仍是珠三角出口貿易的優勢所在。在中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產規模位列世界第一的背景下,作為全國出口貿易的重點區域,出口貿易低碳發展擁有豐富碳減排量資源,并且珠三角地區的能源資源價格承受力和節能環保技術的成熟度可以實現出口企業生產過程的低碳化。通過上述“外增(減排量)內減(排放量)”,現階段出口貿易產品本身在純粹的低碳標準考量上可以滿足國際貿易的低碳要求,珠三角要敢于先行先試,盡快制定高級別出口貿易低碳標準。
(責任編輯:張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