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 關志強



摘 要:基于1978—2013年新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農民人均純收入數據,對新疆城鄉收入差距現狀及與全國平均水平進行比較分析,得出新疆城鄉收入差距的成因包括:農業發展環境欠佳、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城鄉金融發展失衡、城鄉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為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提出以下對策建議: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大對農業的政策傾斜力度,加速農村金融改革,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
關鍵詞:新疆;城鄉收入差距;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C91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5-0096-04
城鄉收入差距,主要是指農村居民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地位上相對于城市居民低下的情況。新疆作為西部大開發重點發展對象,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不僅影響社會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更加重了社會分配不均衡現象。因此,深入分析城鄉收入差距的成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新疆城鄉收入差距現狀及與全國比較分析
(一)新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現狀
近年來新疆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與此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從收入的增長率來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 年的119元增長到2013年的7296元,36年間增長了61.31倍,年均增長5.11倍;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了62.30倍,年均增長5.19倍。城鎮居民年均收入增長率高于農村居民,這也是造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見表1)。
從收入差額和收入比來看。1978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絕對數為200 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比為2.68:1; 而1985年,收入差額增加到341元,但是收入比卻降為1.87:1,可見這一階段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要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這是由于當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并且農副產品價格大幅提高,極大地刺激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因此1978—1985年間,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減小。1985年起,我國經濟發展重心開始由農村向城市轉移,城鄉收入差距有所擴大,城鄉差距比從1985年的1.87:1迅速上升到1994年的2.86:1; 1995年,城鄉收入差額為3026元,城鄉收入比達到歷史最高的3.66:1,此后城鄉收入差距一路呈上升趨勢,未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截至2013年,差距比值下降到2.72:1,這一數據是自1993年以來城鄉差距比的最低值,但總體來看,我國城鄉收入差距表現為在波動中不斷盤旋上升的姿態,如圖1所示。
從恩格爾系數來看(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總額/個人消費支出總額×100%,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指標,和家庭的富足程度呈負相關關系)。改革開放以來,新疆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均呈逐漸下降趨勢,由1978年的60.8% 和57.3% 分別下降到2013年的33.9% 和35%,由此可見新疆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在改革開放之后都有了顯著提高,生活得到了明顯改善(見圖2)。
(二)新疆與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較分析
新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基本處于全國最低水平,但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同比增長率高于全國大多省份,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為10.9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率為14.10%,表明新疆城鎮居民收入遞增趨勢明顯(見表2)。
2010年新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644元,同比增長11.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643元,同比增長19.6%,但與全國城鎮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19109.4元相比還差5465 元,與全國農村居民純收入相比還差1276 元,尤其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較大,比農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還要高出822元。1978—2013年,全國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分別由343.4元和133.6元增加到26955.1元和88955.9元,而新疆則由319元和119元增加到7296元和19874元。2010—2013年,新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并且差距也越來越大(見圖3)。
二、新疆城鄉收入差距成因分析
(一)農業發展環境欠佳
新疆地處祖國邊陲,雖然地域遼闊,但水資源十分匱乏。農業發展環境欠佳,農村交通運輸、通訊信息等基礎性設施不完善,各類商品在農村流通不及城市暢達,農產品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導致新疆城鄉收入差距逐年擴大。
(二)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
根據庫茲涅茨假說,在經濟增長的長期階段,個人收入分配不均的變動,是沿著一種“先上升后下降”的倒 U 型軌跡進行的。近幾年新疆行業收入差距較大,2013年在崗職工的平均年工資為49843元。其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業為64603元,金融業87175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65649元,采礦業80054元,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人均工資為62962元,以上幾類行業人均工資分別是農、林、牧、漁業的2.1倍、2.9倍、2.2倍、2.6倍、2.1倍。由此可以看出,新疆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分配制度不完善。
(三)城鄉金融發展失衡
2008年新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3503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125元。城鄉金融發展失衡,農村金融資源稀缺,是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新疆農村資金外流現象比較嚴重,主要表現在:農村信用社“三農”服務不足,管理機制不健全,金融合作發展嚴重偏離方向;郵政儲蓄以及保險公司主營個人零售金融業務,將大量農村儲蓄資金轉存人民銀行,導致農村資金大量外流。資金外流加劇了農村金融資源稀缺,阻礙了農村經濟發展,拉大了城鄉收入差距。
(四)城鄉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
新疆城鄉居民在福利、就業、人口遷徙等方面存在著制度差異。2013年新疆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五大保險參保人數為1373.58萬人,城鎮居民中有163.80萬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而近60%的農民沒有享受到社會保障救助,仍以家庭自保為主、親友互助為輔,很多家庭出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
三、 縮小新疆城鄉收入差距的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
新疆農村人口中少數民族居多,受落后思想影響,不少人認為“外出務工掙錢丟面子”,這是制約新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新疆應堅持繼續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始終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始終把改革開放作為促進發展的強大動力,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把加強民族團結作為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始終把維護穩定作為發展的基本前提,著力把中央關于新疆工作的重大部署轉化成為謀劃發展的正確思路、促進發展的政策措施、領導發展的實際能力,才能推動新疆經濟實現更大規模、更高水平的發展。
(二)加大對農業的政策傾斜力度
近年來,新疆大力推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隨著“工業反哺農業,以城市支持農村”政策的實施,農村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新疆應加大對農業的政策傾斜力度,在增加“三農”投入的同時進一步落實“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制定并嚴格執行對農民的糧食收購價外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積極探索建立符合新疆實際的農業補貼機制,加強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拓展轉移支付途徑。
(三)加快農村金融改革步伐
首先,要完善農村資金回流機制。各級銀行應將在農村地區吸收的存款按一定比例用于農村信貸投資,確保農村投融資總額逐年增加。其次,要完善農業投資體制,遵循“誰投資、誰受益、誰負責”的原則,加強農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可對資金實力雄厚的農業企業進行改造,鼓勵農業企業廣開籌資渠道。
(四)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
一是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村合作醫療體系,提高農民醫療補助標準。同時,建立健全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銜接配套的農村醫療救助和以商業醫療保險為補充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二是將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實到實處,逐步擴大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
[參考文獻]
[1]新疆統計年鑒[Z].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2]宋慧玲.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原因的統計分析[J].統計觀察,2008(9).
[3]陳云,王浩.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成因研究綜述[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3(1).
[4]贠菲菲,薛蒙林.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問題分析[J].河南社會科學,2014 (3).
[5]王翔,張瑛.和諧社會視閾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問題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1 (6).
[6]白素霞,蔣同明.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問題探討[J].宏觀經濟管理,2013(1).
(責任編輯:馬琳 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