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海珊
潮汕英歌是廣泛流傳于潮汕地區的一種融合舞蹈、戲曲、武術于一體的民間廣場游藝舞蹈,其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潮汕英歌走進學校形體課堂,讓學生在學習英歌的過程中接觸、鑒賞、感受、學習、表現潮汕音樂、英歌舞蹈、人物造型等,不僅有利于潮汕文化的傳承,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健美水平,促進身體健康。
一、走進身邊的藝術,了解、欣賞潮汕英歌舞
英歌舞是一種古老的舞蹈,以前一般是在農村的節慶時日,為了祭祀神靈祈求神靈保佑,才會有英歌舞表演。近年來,隨著英歌舞被錄入“非遺”名單,地方政府和各界人士大力宣傳和保護民間藝術,英歌舞也漸漸走進潮汕民眾的生活。在一些以“潮汕文化”為主題的活動中,英歌舞以它獨特的形態走進人們的視線,潮汕的孩子們也慢慢地接受并且喜歡上了這種家鄉文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某一學科產生興趣,可以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學習潮汕英歌也不外如此。因此,在開展潮汕英歌走進形體課堂的初始階段,我們并不著急告訴學生什么,而是讓學生自己帶著問題,或上網、或采訪、或觀演、或實踐調查,并把了解到的資料記錄到“調查問卷”上,然后,把了解到的“英歌”帶到課堂上來與老師同學分享。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與英歌有了親密的接觸,了解到了英歌的趣味生動,學習有了主動性,自然就激發起學習英歌的興趣。
二、從小學生實際出發,學習傳統,推陳出新
傳統潮汕英歌表演形式一般分為“前棚”“中棚”“后棚”,演員身著古代武士裝扮,臉上涂抹臉譜,手持棒槌進行舞蹈。表演隊分左右兩隊,縱隊向前行進,變換出各種各樣的舞蹈隊形,如雙龍出海、金龍穿水、半月蓮、八字雙金線等;舞者通過敲擊短槌,擊錘的手法有夾槌、甩槌、撩擊槌、上擊槌、十字滑槌、斜插槌等;腳下的基本步法有大弓步、小弓步、戰馬步、金雞獨立、提顛步、蹉跳步、碎步等。
小學形體課堂,面向的是每一個學生,教學目標定位應該是讓全體學生在潮汕英歌的學習中了解家鄉藝術文化、得到形體的鍛煉、塑造和提升,而不是要訓練一支專業的英歌舞隊。如果照搬以上傳統的槌法、舞步和隊形等學習方法,暫且不說學生是否能達到這些高難度動作的要求,在學習過程中就很可能會因為動作的高難度產生枯燥乏味,從而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因此,應該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水平,在保持潮汕英歌的基本元素和民族特點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選擇適合小學生實際水平的動作進行教學,讓學生們在親身體驗潮汕英歌的樂趣中去感知、領悟、表達和表現。
英歌的短槌是英歌舞的“靈魂”,通過短槌的擊打和舞動,能把英歌的豪邁氣勢表現出來,所以,英歌進入形體課堂,人手一對英歌短槌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針對形體課程的教學目標,有必要對傳統英歌做出調整和簡化,使之更適合學校形體課堂上的教學,讓英歌在保留其基本元素的基礎上,更適合面向全體學生,并為學生的形體姿態塑形服務。如槌法的“單槌花”“雙槌花”“沖槌”“背槌”“擊槌”等;舞步的“踏步”“弓步”“碎步”等;隊形的“雙龍出海”“兩人交換”等,既讓孩子們在形體課堂感受、學習到英歌文化,又鍛煉了形體,有效地借助潮汕英歌這一載體,達到了訓練形體的目標。
三、立足形體課堂,成立學校英歌舞隊
由于個性差異,每個學生對于音樂節奏感、動作協調感、對藝術熱愛程度等均有不同。于是,在日常的形體課堂上面向全體教授,立足形體課堂,并在此基礎上,發掘、培養音樂節奏感強、動作協調性高的學生,成立學校英歌舞隊,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空間。
學校英歌隊的訓練、編排和表演也應該有別于傳統英歌,我們在傳統英歌的基礎上加入了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趣味性和表演性。在臉譜妝容上,去掉了傳統英歌的頭飾和掛須,在孩子們本就天真無邪的臉上化上濃眉大眼,增添陽剛之氣;或者讓學生戴上他們喜愛的卡通人物的臉譜進行表演,增加其趣味性。在動作創作上,保留雙手持短槌的形式,在傳統的英歌上做了簡化、更改或延長,使之更適合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舞臺表演。在隊形上,選擇性地采用了傳統英歌的一些隊形,也加上了舞蹈表演的一些構圖和隊形,使舞臺畫面更加豐富,更加凸顯英歌的氣勢美。同時,在表演過程,學生們相互的合作、隊列間的交換配合以及錯落有致的圖形展示,更彰顯學生們通力合作的交往能力和團隊精神。在學校現場表演時,我們還讓英歌隊的小演員們穿插在小觀眾中做造型,與全場學生互動,臺上臺下一起歡快地進行英歌舞蹈,愉悅的情緒、默契的團隊合作以及磅礴的氣勢讓學生們深有感受和體驗,起到很好的現場效果。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