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好
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不僅僅只是簡單的知識積累,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學會做社會的人,以應對以后的學習、生活、工作和與人交往。而課堂是學生校園生活的基本構成,所以我們教學生做人,就要從課堂開始,在課堂上教會學生正確對人和合理處事。
一、在課前準備中滲透
針對學生“對他人有很強的依賴,不能也不想自己做事情”,我決定從小事做起,從課前準備開始滲透。
我從正面引導,教學生怎么做并做示范。開學第一天就我跟學生講清楚應該怎么做好課前準備,如:怎么擺好課本、筆記本、堂聽本、教輔材料、草稿本;筆盒怎么放;在預備鈴響起開始到正式上課這段時間怎么進行課前讀。
剛開始時每一節我都檢查學生的課前準備,直到他們慢慢形成習慣。當然,小學生情況反復,總會有忘記沒做好的時候。記得有一次,預備鈴響了,學生們都迅速回到座位準備好并進行課前讀,而有一個學生卻慢慢吞吞回到座位,桌面上所需的學習用品也沒有準備好。我知道習慣是慢慢養成的,所以我沒有生氣,但也沒打算放過這一教育契機。等正式鈴響起,所以學生準備上課時,我就對大家說:“聰明的同學會在下課時準備好學習用品再去玩,這樣他就可以節省課堂的時間用于學習更多的知識。真聰明!不過還有幾個同學還沒準備好,可能是忘了,但是我相信他們很快就改過來……”還沒說完,那位學生已經快速地拿出本子和筆盒。
通過這小小的課前準備,讓學生慢慢形成動手收拾、自已事情自己做的小習慣。
二、在聆聽中體驗
現在的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他們自我意識強,課堂上只顧自己發言,不管別人是不是在回答問題。學會做人首先要學會尊重別人、學會聆聽。在課堂上,我和學生定了發言規則:想發言請舉手;別人在發表意見時,安靜端坐,如果有不同看法,等同學說完再舉手。如若違反,當節課舉手不請他發言。
當然,每個學期還會舉行講故事或者新聞分享等活動。每節課請一位學生講故事或分享新聞。要求其他同學安靜認真聆聽,如果違反下節課請他講故事或分享新聞。
通過這樣的規定和活動,讓學生體驗怎么虛心聆聽,尊重他人。
三、在合作交流中成長
我們學做人首先就是學做社會的人,社會不單一個個體,她是由一個個個體組成的群體。我們身處其中,不得不和別人打交道,而我們學生的獨特生活背景卻讓多數學生都比較自我,不善于與人交往。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注意創造機會讓學生彼此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從中學會與人交往的能力。
在課堂上,我常會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小組交流、合作的環節。例如:課堂練習獨立思考完后小組交流各自的想法,取長補短完善問題解決的方法。又如:開展閱讀手抄報制作時,小組合作,分工完成……
這些微小的課堂細節看起來很普通,可是日積月累下來,學生慢慢學會如何和別人相處。
四、在活動中領悟
真正的德育觀念只能由個體在自我發展、自我建構的過程中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那就是要求孩子們從心靈深處、從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道德,而不是要求孩子們去死記硬背道德準則。組織學生討論學校或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讓孩子們發表看法,共同討論,自己去領悟和判斷對錯與是非,這比單純說教要有利得多。比如,我在上德育活動課《祝你生日快樂》時遇到“真情回報”這個活動環節,我問孩子們:“爸爸媽媽在我們成長過程中付出了那么多的辛勞,我們能為他們做什么呢?”有的孩子說:“媽媽上班很辛苦,我為媽媽到杯茶。”有的說:“早晨自己按時起床,不要媽媽來喊我。”還有的說:“我想替爸爸捶捶背。”有一個叫宋文的孩子說:“明天我要自己做早飯,讓媽媽多睡一會兒。”當時老師想孩子們能想到這些已經不容易了,就都給予了表揚。可是卻有一位同學將手高高舉起反駁說:“老師,宋文吹牛,他真的會做飯嗎?”一石激起千石浪,學生們都跟著討論開了,有的說我們要說能做到的事,做不到的事還說就是騙人,有的說:“他在說謊,說不定自己吃飯還要媽媽盛呢!”還有的說:“我們現在連鍋臺還夠不到呢,怎么做飯?”……宋文聽了同學們的批評都要哭了。我摸摸宋文的頭對著大家說:“這個孩子沒想說謊,他的確是想為媽媽做早飯,可是做飯對我們一年級小朋友來說有點難,現在還做不到,等我們長大點就可以做了,我們現在能為父母想到這些就已經是個好孩子了,希望同學們長大后按照自己現在說的去做,一定是個好孩子!”孩子們都點點頭,向宋文投以微笑。面向生活的德育課程需要我們教育者精心設計,精心又不經意,自然又不刻意,對孩子的教育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