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炯心
【摘 要】手工作文,就是以手工活動為載體開展的習作教學。在手工活動中可以多角度引導學生開展習作,通過對制作方法、活動經歷、作品聯想等點的不同關注,引導學生開展再現制作、交流故事、發散創編等不同角度的習作,為學生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打下基礎,也讓學生愛上手工作文。
【關鍵詞】手工作文 過程 交流 聯想
“手工作文”,顧名思義,就是以手工活動為載體開展的習作教學。《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部分對中年級習作提出了以下階段性的目標: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達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那么,在手工活動中應該從哪些角度引導學生開展習作,為習作提供一個有效的支架呢?
一、記錄過程,再現制作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這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關于“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建議”中很重要的一點。而手工活動的制作過程,對于習作素材資源而言是非常寶貴的,因為“經歷就是一筆財富。”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所獲得的感受與體驗是獨一無二的:有制作過程中遇到困難挫折時的緊張與難受,靈光乍現時的激動與興奮等獨特的心理體驗;有制作時細膩的動作;還會有作品完成過程中作品的不同形態等。這些資源都是學生獨特的生活經歷,而且這些資源轉化為習作素材時,也成為促進學生由“要我寫”向“我要寫”的過渡與升華的催化劑,學生在自己構建的真實的生活場景中,自然“有話可說”,自然也就樂于習作,在寫作時自然會融進自己的認識與理解,從而在表達內容與表達方式上獨具匠心,習作也就更具有獨特的個性。
在開展手工作文活動的過程中,開展這種結合主要是運用于第一次學習制作某類作品時,因為這時制作活動對學生而言是如此新鮮,也是如此陌生,他們要從零開始,從不會到會,這個時候獲得的心理體驗也將最豐富,而且印象也會最深。
在學習制作蛋殼娃娃時,我做了如下提示:蛋殼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樂趣。觀看視頻《蛋殼制作》之后,學習通過畫、貼等形式來完成自己喜歡的一個作品。并將自己的制作過程寫下來與同學分享,特別注意自己的心理變化、思考過程及動作操作要領等。
開展實踐以來,我先后引導學生開展了《蝴蝶飛飛》、《變廢為寶》等多種材料的手工活動,并引導學生開展相應的習作,將手工過程記敘下來。
二、關注交流,寫出故事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說話完全一樣。”作文的外延也應該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而學生在手工活動中,特別是在開展小組合作制作手工的活動和手工交流活動中自然會發生不少的趣事、囧事、傻事等。手工活動的生活不但有豐富性、真實性,更充滿了趣味性,這樣的生活體驗只要我們教師輕輕一點、一引,就可輕松打開學生的思路,引導他們捕捉到習作素材,表達的火花自然會變成濃烈的火焰,呈現出一篇篇優秀的手工故事。具體可以寫這幾方面的故事:
手工作品完成后,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是“作品交流欣賞”。在這個環節中,富有個性的作品不僅會促進制作水平的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也會得到發展。再加上學生交流過程中獨特的表情、動作、語言等,自然會給每個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為此,在交流后,及時將交流活動變成習作素材引導學生習作,也是手工與習作結合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名小男生在《可愛的小蜘蛛》中這樣的寫道:當老師拿起我制作的小蜘蛛時,大家都異口同聲地尖叫起來:“啊!太神奇啦!”于是,他們開始給我的蜘蛛取名字了,有取“長腿怪物”的,有取“細長蜘蛛”的,也有說“小眼睛”的……
三、引導聯想,發散創編
聯想與想象既是開啟寫作之門的一把鑰匙,又是放飛作文思路的羽翼,正如古人所說 “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可以幫助我們“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創作出精美的文章。同時,聯想與想象還可促進學生在手工過程中對作品中的每一個部分都產生濃烈的情感。在孩子們的眼里,這些作品不再是一個普通的、沒有生命的物品,而是賦予了思想與生命活力的動物、植物、人等。制作的過程也自然是故事創作更加完善與豐富的過程,在這樣的生命狀態下,學生自然會文思泉涌,習作也自然飽含童真童趣,充滿正能量,富有活力。
在“玩轉彩泥”活動中,我讓孩子們用彩泥制作一件海底世界的手工作品,并為它創編一個有意義的故事,注意展開想象,用擬人寫法把它寫活,運用環境、動作、表情描寫等把故事寫生動。
手工作文,以學生喜歡的手工活動為載體,讓作文更加貼近兒童的生活,讓手工活動這段獨特的生活體驗成為學生習作最寶貴的習作素材,也更加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這樣,通過對制作方法、活動經歷、作品聯想等點的不同關注,引導學生開展多角度的習作經歷,為學生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都打下了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洪玲,陳曉波主編.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小學語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3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