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占奎
新課程實施以來,強調以“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為目標,要求每位教師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改革教法,堅持以人為本,重視學生自主性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倡學習生活中的數學,讓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環節,采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獨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在小組討論交流中,人人動腦動手,每個學生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收獲,感受成功的樂趣,從而激發創新興趣,培養創新能力。
一、創設情景,讓學生主動探究
在數學教學中,有許多“疑問”。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讓學生提出新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如草地上有18頭大牛,24頭小牛,大牛和小牛一共有多少頭?學生讀完題后,在個體和集體的合作下,提出了新的問題:大牛比小牛少了多少頭?小牛比大牛多了多少頭?再有多少頭大牛就和小牛一樣多?……強烈的問題意識,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二、激發興趣,培養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創造力的主要構成部分,培養創新思維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而創新意識的發展,依托于個性的充分發展。要發展學生的個性,就要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富于冒險心、好奇心、挑戰性、想象力。鼓勵學生多角度去理解問題,積極探索,努力為學生思維活動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間,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如在學習《分數的意義》時,為了強化學生對“若干份”“一份”和“幾份”的理解,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發展個性的平臺,并出示填分子、分母的填空題,讓學生自由填空并說明它所表示的意義。
三、創設交流情境,培養學習能力
課堂教學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能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參與學習的機會,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自我求知意識,發展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學習能力。在數學教學中,要經常引導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在操作中配合,在作業中互助”。例如在教《簡便計算》時,我出示25×32后,讓學生獨立嘗試練習,再分組合作,討論不同的解法,并進行分析、比較、歸納、概括,找出最簡捷的方法。
四、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培養創新習慣
數學本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學數學,要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最佳聯結點,并架起橋梁,讓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和素養,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學中,就可以模擬買賣貨物的情境,讓學生輪流做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游戲活動。在活動開始之前,要為每個學生準備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的人民幣共5元,讓學生來認識這些人民幣。在活動中要求:(1)每個人購買的商品中必須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所發給的錢,看誰買的東西多,買的東西好,買后要進行評比。活動后進行集體討論,讓每個學生都要說出自己買了哪幾樣商品,每樣商品多少錢(分別用分、角來表示)。通過活動,學生不但認識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l角=10分,會進行換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關系密切,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周圍,從而培養了學生喜愛數學的情感。在教學《相遇問題》時,我把講臺變舞臺,讓學生當演員,分別表演“相對、相向、相背而行;同時、不同時出發”的相遇問題的情景。這些表演生動真實,費時不多,使學生在“生活環境”中學習數學,激發了學生參與課程教學的積極性,鍛煉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在情趣與知識的交融中,讓課堂煥發出了生命的活力。
五、合理設計,感受成功的樂趣
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是學生前進的永久動力,也是喚起學生興趣的關鍵。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公式》時,我先讓學生自制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再充分利用教具,讓學生親自操作,在操作中點撥、引導學生思考,分組討論,歸納概括,掌握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時使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培養了創新能力。
總之,人類在不斷進步,知識在不斷地更新,尤其在科技、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新教材的使用,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發揚苦學、苦教的精神,積累大量的知識,創新更多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為祖國培養出更多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