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勇
【編者按】活動式作文是小學習作教學中的一種常見的方式,這種習作方式有哪些優缺點?怎樣因勢利導,克服其缺點,發揚其優點,進而提高活動式作文教學的效果,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本專輯報道一些在這方面頗有研究的教師的新做法、新體會、新經驗,以供讀者參考。
“活動式寫作”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活動作文”,將一次習作教學與兒童喜聞樂見的某項活動融合在一起。在活動中激發寫作興趣,在活動中生成寫作素材,在活動中傳授寫作知識和技能。“活動式寫作”由來已久,在《論語》中就有類似的教學片段,同時“活動”又與兒童游戲的天性一脈相承。因此,在當下的小學習作課堂中屢見不鮮,深受小學語文教師的推崇。但是理智地看,作為一種習作教學方式,它既有可取之處,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從被動走向主動:活動式寫作之“功”
一位四年級的語文教師發現近階段班上的學生非常喜歡玩“四驅車”,一下課,他們便拿著自己的賽車到教室外進行比試,直到上課鈴響,才戀戀不舍地回到教室,手忙腳亂地進行課前準備。她看在眼里,不動聲色。幾天以后,她宣布在班級舉行一次“四驅車”拼裝和大賽,學生歡呼雀躍,參與欲高漲。比賽結束后,她引導學生通過“快樂分享”的形式把參與的過程寫成一篇作文。在習作的交流中,佳作迭出,就連平時寫作有困難的學生也寫了400多字。
這是一次典型而成功的活動式習作教學。這個案例充分地彰顯出活動式教學的特征和優勢。
首先,讓寫作內容走出重復和單調。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一些寫作話題可謂“經久不衰”,例如“寫身邊的一個人”“記一件成功的事”“參觀一個地方”。像這樣的習作題目存在至今,當然有它的科學性,一方面它體現著寫作訓練的序列,從“人”到“物”,由“景”到“事”,分類分項,按照年級的要求螺旋上升;另一方面,話題的彈性較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熟悉的生活自由選擇材料,例如“寫身邊的人”,可以寫同齡人,可以寫年長的人;可以贊揚優秀品質,也可以批評缺點和不足。但是,對兒童來說,這些題目任務性遠遠大于情趣性,功利性大于愉悅性。“活動式寫作”就可以改變這一現狀。兒童每天就生活在各種活動之中,每個活動都是一份豐富的寫作資源,將兒童樂此不疲的活動引進習作教學,可以極大地豐厚習作教學課程,也可以充分改善習作教學呆板面貌,更可以讓兒童產生“從目的走向動機”的寫作心理需求。
其次,讓訓練方式走向鮮活和動感。兒童喜歡新鮮刺激的生活,而習作教學的方式卻基本是“你教我學”。這種教學與需求嚴重不對稱性,正暴露出當前習作教學的瓶頸——教學方式缺乏童趣。習作教學要走出這個“瓶頸”,就應當敞開寫作門,拓寬寫作路,把學生的鮮活動感的生活“注入”到教學中來。在家里,學生迷戀些什么?在學校里,學生喜歡玩什么?在學生的視野中,最近流行些什么?教師要做個有心人,要從平常的生活中、平凡的教學中,挖掘出學生喜聞樂見的寫作話題。有了鮮活動感的話題,指導學生寫作不再需要大張旗鼓地“激發動機”,只要把學生喜歡的活動進行“放大”——把活動引入課堂,進行“聚焦”——抓住典型場面重點引導。當寫作的話題“活”了、“動”了,習作教學在兒童眼里自然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成了一頓可口的大餐。當然,當下兒童在現代家庭格式和社會節奏的影響下,常態的生活面也比較窄小,這就需要教師千方百計地為他們創造鮮活的生活,營造動感的話題,比如,“合作添畫”“商標展評”“表演成語”“左手運動會”“葉貼展覽”等等。這些體現童年特征“動態”話題可以和教材中的寫作內容有機整合,也可以自成單元,自然有序地鋪展在小學習作訓練體系中,使每一次寫作活動都充滿童趣,都洋溢出勃勃的生機。
所以,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只要兒童親歷過的“活動”,在寫作時難度就會大大降低,即使平時寫作基本功很差的學生也能寫出四五百字,盡管語句有些“夾生”,但是活動的基本過程,活動中的愉悅心情還是能表達出來的。因此,“活動作文”的倡導者李白堅先生說:“活動作文能把絕大多數學生從被動作文、無可奈何作文甚至痛苦作文中解放出來,排解了消極的作文心理,使他們都能在歡天喜地的活動中感到生活的快樂,并寫出優秀的習作來。”
二、從趣味走向局礙:活動式寫作之“罪”
正因為活動作文具有一定的優越性,所以多數一線教師很歡迎,不少教師感慨:“教材中的習作內容那么無聊,要是能選活動習作來教,該多好呀!”許多公開教學場合和社會作文培訓機構,不約而同地讓“活動作文”擔綱主角。但是,在這些以“活動”為支持的習作教學中,兒童能寫了,是否就意味著教學的成功呢?
當我們再翻翻學生的習作,就會發現,寫得精彩的學生實在鳳毛麟角。在大多學生的習作中,側重活動過程的記敘,很少有生動的細節描寫。偶爾有寫得具體的地方,那也是千篇一律,基本上是例文影響的結果。在習作的結尾,似乎都有這樣一句話:“今天的活動實在太讓我開心了,希望以后老師多搞這樣的活動!”即便是兒童的感受,也如出一轍!
一方面,兒童對“活動”的關注遠遠超越寫作。在活動式寫作的課堂上,“活動”常常有兩個功能,一是激發兒童對寫作的興趣,二是為兒童創造寫作內容。可是對于兒童來說,他們常常沉醉的是“活動”,而較少體味“活動”之中可以作為重要寫作資源的具體細節。一旦活動結束,兒童的濃厚興趣就會隨之淡化。寫作是兒童的心靈的表達,是兒童自身的事情,如果總是借助外在的“活動”來刺激,那絕不是習作教學的“陽關大道”。因此,我們要重視兒童寫作興趣的激發,但是又不能唯興趣是從,應當把更多的精力轉移到兒童的習作意識的培養上,這才是提升兒童習作素養的正道。
而這還不是最為關鍵的。倡導“活動式寫作”的學者和教師邏輯起點是:如今的小學生由于課業負擔繁重,常常奔走在家庭和學校之間,生活單調,習作內容匱乏,如果在課堂上不給他們提供一些習作素材,他們根本寫不出像樣的文章。可事實上并非如此,生活在當下的兒童,并不是沒有生活,而是生活太精彩了,只是教師缺少發現。安靜的課堂上,竊竊私語的自習課上,擁擠的樓道間,匆忙小便的廁所里,嘰嘰喳喳的餐廳中,整整齊齊的路隊上,這些看似尋常的場所,故事的“暗流”卻波濤洶涌。在故事的高潮處,可以是一陣哄笑,可以是一個會心的眼神,可以是一件文具落地的聲響。而這些鮮活而真切的故事常常處于隱匿狀態,教師無從知曉,兒童熟視無睹,長期以來,一直被排除在教學視野之外,難以躋身習作教學的話題。杭州師范大學葉黎明博士曾一語中的:“棄學生的生活經驗于不顧,專門在寫作課上為寫作而活動,猶如放棄身邊的清泉于不顧,特意到樹葉上采集露水喝一樣……使學生誤以為自己的生活是不足以入文的。”
三、由共性走向個性:活動式寫作之“路”
“活動式寫作”要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現象,就必須改善活動組織,解放兒童感官,巧用活動資源,千方百計地將兒童的言語共性引向言語個性。
其一,讓活動走出“唯一”。游戲活動并不是不可以進入習作教學,它可以作為情境,引導兒童盡快融入教學當中去;它可以作為兒童教學的“引子”,以此喚醒兒童更加豐富的“相似生活”;它可以作為教學組織形式,讓兒童興味盎然地參與言語訓練環節。比如寫比賽活動,教師可以組織一次“拔河比賽”,通過具體的活動情景,讓兒童了解“活動場面”寫作方法,并借助這種方法去寫作“足球比賽”“吹泡泡大賽”等諸如此類的活動場面。但是,如果將此作為“唯一”習作內容橫貫教學過程,勢必阻隔兒童真實的生活向寫作的流淌;如果以此作為“唯一”的教學手段激發兒童的寫作興趣,勢必造成如果在習作課上不開展游戲活動,兒童就無話可寫,教學就難以為繼。因此,葉黎明博士進一步說:“如果游戲活動的目的不是指向培養博大深厚的寫作主體,僅僅是一種促進兒童寫作的‘糖衣,是一種連同感情和興趣等服務于作文的手段,那么,我可以毫不客氣地說,這是一種‘偽生活式的作文教學,它并不能使作文與生活聯姻,反而變相地脫離生活。”
其二,讓活動充滿“創造”。要讓兒童寫出豐盈而個性的文字,就需要讓兒童擁有豐富而有意義的精神生活,外化到習作教學中,那就是讓兒童活動充盈著創造的“活性因子”。在設計活動中,應當創設多種視角和緯度,讓兒童活動由單維走向多維,由平面走向立體;在活動組織中,應當給予兒童選擇的自由:選擇自愿的合作成員,選擇自主的活動內容,選擇自在的活動形式;在活動實施中,竭力解放兒童的感官和肢體,讓他們不僅做習作活動的參與者、操作者,更要做習作活動的開發者、創造者,倡導有創意地玩,鼓勵玩出花樣,玩得與眾不同!在筆者執教的“合作添畫賽”“商標展評會”“草莓拼盤秀”等活動類習作指導課中,就充分體現了這一原則,“合作添畫”“商標設計”“拼盤制作”,都是小組為單位,將創意、活動、表達融會貫通,人人動腦,個個動手,兒童的體驗自然豐盈起來,兒童的言語表達也必然跟著異彩紛呈起來!
要讓兒童的言語充滿個性,就要讓兒童擁有活動的權力。只有自由的活動才會有創造的靈感,只有自由的精神才會有創造的愉悅,只有創造的愉悅,才會有具體而靈動的文字!
走向兒童的“活動式寫作”,就是要營造適合兒童的“活動本性”的教學生活,通過具體的“活動”讓兒童的感官回歸到生活狀態,通過活動以豐盈兒童的習作體驗,通過活動為習作教學搭建起一個動感開闊的平臺,通過活動在師生之間構筑起共同的言語世界。需要強調的是“活動”內在于習作教學之中,基于教師引領之下的,是以言語為載體的,是與習作教學過程同構共生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上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