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福蘭
智慧是一種心態,一種感知,更是一種能力。筆者認為,智慧教學就是教師對自己的教與學生的學能夠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教師教學微智慧,也就是“小智慧”,一種微小而確實的智慧,往往反映著教師的教學水準,折射著教師的教學思想,是透視新課程理念的放大鏡。
一、坡度教學“微智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明確指出: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教學實踐表明,教學內容太難,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內容太容易,學生學起來會感到“沒意思”,挫傷學習積極性。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要出發,搭建合適的“腳手架”,設計有坡度的教學環節,使學生“跳一跳”能夠得著。
一位教師教學一上“第幾”時,設計了一個有坡度的教學環節。
1. 出示橫著排的小羊。
師:小羊們有危險了,你們愿意幫助它們嗎?據可靠消息,灰太狼偽裝成1只羊站在第4個,[板書:第(?搖?搖?搖)個]請你們幫忙把它找出來,哪只羊是灰太狼偽裝的?
生:是美羊羊。
師:你是怎么數的?
生:我是從左往右數的。
師:有道理,還有不同意見嗎?
生:是沸羊羊。
師:你是怎么數的?
生:我是從右往左數的。
師:都有道理,可到底是哪一只羊呢?為什么答案會不一樣呢?
生:我們不知道應該從哪邊往哪邊數的第4只羊。
師:要準確地確定位置,我們得先統一數的順序。
師:好在小羊們數的順序是統一的。我們來聽聽慢羊羊是怎么說的。
師:從左往右數,第4只羊就是灰太狼偽裝的,大家快把它找出來呀!是哪只?
2. 出示豎著排的小羊。
師:灰太狼又偽裝成小羊混在里面了。這次我們只有一次機會,必須一下子就能準確地找到它!同學們,你們得好好思考,要想一次就能準確地找到灰太狼,你們需要知道什么?
生:它在第幾個?怎么數的?
師:慢羊羊說,從前往后數,第2只羊是灰太狼,灰太狼偽裝成了哪只羊?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緊密。可小學生由于受到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的限制,看問題往往不全面。為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認真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抓住重點,把所學新知識,按學生的認知過程,用“微智慧”劃分為幾個“坡度”,學生才容易接受。以上教學,教師不僅僅停留在教學第幾,而是聯系了前面學過的知識——位置,把“第幾”和“位置”進行適當組合,把新舊知識進行延伸和發展,設計了兩個坡度環節,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獲。
二、價值提問“微智慧”
數學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的體現,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以課堂教學為媒介,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彰顯,凸顯學科的教學魅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于抓住兒童的這種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兒童自己不求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養出好的品質。”《課程標準》也要求教師從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確立教學目標要求。那么如何在教學中落實學生價值觀的達成,以“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的教學片段為例。
師:百分數家族里人丁興旺,有大有小,有的就活躍在我們身邊,有的潛藏在大家熟悉的成語里,盡管有這么多百分數,可人們往往只對某個或幾個百分數情有獨鐘。老師這里有10個百分數,請你猜一猜,老師喜歡哪些百分數?(出示:1%,25%,50%,90%,99%,100%,125.5%,180%,300%,1000%)
生:300%。
師:沒猜對。
生:1000%。
師:并不是數字越大老師就越喜歡。
生:100%。
師:猜對一個。那你知道老師為什么喜歡它嗎?
師:給你們一個提示——這與一個形容事物的美好程度的成語有關,那是?
生:十全十美。
師:講得很好,100%還與一個形容射擊命中率高的成語有關。
生:百發百中。
師:再猜,老師還喜歡哪個?
生:99%。
師:又猜對一個,知道原因嗎?
生:接近100%。
師:相差多少?
生:相差1%。
師:說到1%和99%,我們會想到一個公式——天才的成長公式。
生:天才=1%的智慧+99%的汗水。
師:你明白這個公式表達的含義嗎?
生:所謂的天才也只是1%的智慧,要想成功還需要加上99%的努力。
生:天才的成功還要付出99%的汗水,我們學習更需要努力。
教者采用猜數的形式和耐人尋味的提問相激,瞬間就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并將百分數與學生熟知的成語知識進行有機融合,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與其他學科、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將“天才的成長公式”引入課堂,讓學生受到了普通說教難以奏效的思想教育,得到情感認知方面的升華,這無疑是教師“微智慧”所在。
三、發展思維“微智慧”
《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階段。小學生因自身條件限制,數學知識經驗貧乏,思維較簡單。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充分證明,解題練習是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我們來看這樣一個教學片段。
二年級關于間隔的數學問題中有這樣一道題:王爺爺家住在六樓,他每上一層樓都要用2分鐘,他從一樓走到自己家要用幾分鐘?
題目一展示,生便表示自己能夠解決。
師:生,老師相信你會做這道題,但是現在老師先不讓你說。同學們四人小組里互相交流一下,說說自己的想法。五分鐘,開始!
話音剛落,全班激烈地討論了起來。生在其所在組里講得眉飛色舞,還在本子上畫圖說明。其他小組的學生也畫的畫、說的說、指的指,陸續找到了思考的路徑,方法好像還不止一種。
師:這一回,咱們就請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生:王大爺住在六樓,一樓不用爬,他只爬了五層,5乘2等于10分鐘。
師:同學們聽明白了嗎?和他想法一樣的請舉手。
大多數學生舉起了手。
生:老師,我跟生想的不一樣,我是用6乘2得12分鐘,12減2得10分鐘。因為一樓不用爬,就減去2分鐘。
師:同學們,生和生都想到了一樓不用爬。
在結束討論后,教師特意把起初不讓生回答的原因跟全班同學進行了交流,讓他們猜一猜教師的心思。
生:要是讓生先說,我們當中就有小朋友可能不會去思考了。
很明顯,學生已經猜透了教師的心思。在現行班級授課制下,教師組織的認知活動應該心系全班學生,為了讓全班學生都受益,如何合理地進行“一對一”和“一對多”的互動,就必須有所抉擇,不要讓個別“先知者”壞了大家共同發展思維的好事。有時候讓學生適當地知曉教師的用心良苦,更有助于學生的思考深刻和完美表現,也使得更多的學生能進入思維的風暴中磨礪思維功底。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安市西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