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蕾
摘 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圍繞“數學問題”這一主題,尋求切實可行的解題策略,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學習、生活實踐,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靈活地理解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能合理地應用問題。這樣在從問題提出、解決及應用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
關鍵詞:數學;策略;角度;數學問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下面我們根據課標簡單談談如何引導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
一、引導學生從提問的角度思考問題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不但能提高學生智力的開發、思維的拓展,而且還能讓學生學習從被動變為主動,從而真正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素質。那么,我們怎樣去引導學生呢?
1.讓學生敢提問
教師應該尊重每個學生,并且通過自己的言行、態度,給學生一個個安全、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實現自主提出問題的學習行為。
比如,上課時,一位學生對語文老師提出的“四萬萬同胞”中的“四萬萬”提出了疑問。這位教師不但不怪他,反而表揚了他積極提問。隨后講解“四萬萬”就是“四億”概念,并且在這個基礎上講“為什么用四萬萬而不用四億”。這樣,不但獲得了良好教學效果,而且使提問學生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培養了學生敢提問的決心。
2.設置情景,激發提問
生活情境中有許許多多的數學問題。教師如果能抓住焦點,從學生熟悉的事物等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相信一定能夠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學習時,可以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你媽媽讓你去買兩箱酸奶,那時你會思考哪些問題?這個時候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思考:每箱酸奶要多少錢,要帶多少錢去?這樣,學生會提出各方面的問題。然后教師通過提問等各種方法,結合生活解決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自主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思考問題。
3.引導學生反思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反思,是學生以自己的學習過程作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的行為、決策以及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經常引導學生對本堂課所涉及的數學問題進行自覺反思,逐漸明確哪些問題是有價值的,哪些問題是無關緊要的,使以后提問更貼近所學數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生善于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
二、引導學生創新解決問題
教師要鼓勵學生去自主探究。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留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探究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見解以及感受。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到,每一個人對問題的理解都不同,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事實證明,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有許多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操作探究來獲得答案。比如,有的學生問的“圓柱體上下兩個底面的面積相等嗎?”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不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討論研究用什么方法可以驗證圓柱體的兩個底面是否相等,這樣可以使學生通過量、剪、疊等多種方法,進行積極的討論、探索,得出“把上下兩個底面剪下疊起來,是否完全重合”;“量上下兩個底面的直徑、半徑、周長,是否相等”;“上下兩個底面的對稱軸是否相等”等多種檢驗方法,并從中得出“圓柱上下兩個底面面積相等”這一結論。這樣使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動眼,解決問題等學習過程,使其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三、引導學生合理應用知識的意識
比如,在課堂上學習了價格計算、長度、面積、體積、容積等測定、統計等知識后,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去實際操作,并且引導學生將其應用到生活中。比如,可以讓學生一起去測量教室的長、寬,測一測自己的爸爸和媽媽的體重以及身高,算一下經常吃的大米的價格等。
又如,在學生學習了“利息、利率”等概念以后,讓學生計算媽媽如果把這月領到的2000元的工資存到銀行,定期存三年,那么三年后,媽媽能取到多少錢?
像這些問題,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非常貼近,這樣可以讓學生體驗到所學知識的作用,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結合學習、生活實踐,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靈活地理解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使學生能夠合理應用。相信學生的數學知識就是在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探究問題、不斷地解決問題、不斷地應用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發展。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