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俠
摘 要:要想達到葉圣陶老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是非要肯放手不可的。為此,教師一定要將學習的時間、空間留出來還給學習的主人——學生,而且要盡量多地留出一些時間,讓學生充分思維,在探討中發展自我。這樣教師也就做到了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關鍵詞:活動;參與;興趣;能力
一、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
教育學表明: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過程。從實質上來說,教學過程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個體的認識過程和發展過程。在這里,教師固然起著關鍵的作用,對學生的認識、思考能夠提供有效的指導和幫助,但更重要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不應該是機械被動地接受信息的機器,他們需要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和實際活動,將認識成果轉化為知識財富,將知識轉化為才能或思想,以此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認為:兒童生來就具有某些興趣、才能,教育就是促進兒童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的生長。他反對教師成為教學過程的主宰,宣稱“兒童是中心”。這就表明,作為一名教師,必須使教學以學生為學習的中心,從而使每一位學生處于自主的狀態。因此,教師所設計的每一個上課環節、每一個步驟一定要達到讓學生愛學、樂學的程度。例如,在學習詩歌單元時,學生對詩歌的起承轉合頗感興趣,一接觸,就禁不住口動起來,教師此時一定要抓住這一時機,鼓勵學生張開嘴,放聲朗讀,讓學生在做感興趣的事情當中獲得一種滿足,獲得情感的陶冶。要將學生視為學習的主人,除了培養興趣、激發求知欲之外,教師也需要將一顆真誠善良的心交給學生,將心比心,在循循善誘、春風化雨之中將學生帶入學習的樂園,讓學生沒有拘束、卑怯之感,能夠放松自己,能夠大膽地發表意見、說出看法,讓學生真正體驗到作為學習主人的樂趣與快慰。
二、活動教學的課堂離不開學生的親自實踐
活動教學區別于傳授式教學,它不是讓學生一味按照教師事先設計好的框框去填空、補缺,它所體現的是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思考,學生在親歷實踐當中獲得認知、掌握技能、歸納規律,并以此實現學生的發展。
從讓·皮亞杰的兒童認識發生論來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大膽采用“活動法”,切切實實地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善于動腦、動手、動口,加強主動參與、主動實踐的主體意識,并抓住一切可供學習的機會,使學生在各種有目的的活動中促進思維的發展。如,學習文言文時,對常見的一些文言現象(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教師也不必每節課都要特別強調,而是通過完成一組包含這些現象的練習,由學生自己發現、歸納。這樣做,學生既能積極投入,又可誘發對新舊知識的聯系,進而達到訓練知識的遷移能力。要知道,實踐出真知。
三、學生一定要嘗試并進行積極探索、主動探究
從教學實踐來說,努力地讓學生嘗試并進行積極探索、主動探究,能使學生潛在的創造性思維火花迸發出來,并成為創新的力量。學生在不斷地探究中運用智慧,發展智力,提高才能,培養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點滴成功帶來的莫大喜悅中,樹立必勝的信念,去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當學生感受到他自己的能力有所增強的時候,他們將能勇敢地面對一切,他們也能運用智慧去改造、去創造。
基于上述認識,我在任教班級開始指導學生嘗試“研究性學習”。一般地,以前后桌四人小組為單位,每組由學生選出一名組長(亦可輪換)。當老師提出共同討論學習的內容后,每個小組便主動、自覺地開始研究探討。一學期下來,不少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了,閱讀能力、分析水平也有所提高,就連以前不敢講話、怕講錯話的學生也能在組內甚至全班亮出自己的觀點。我想,這其實就意味著學生已經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現在,僅以學習《春夜喜雨》一課為例,簡單談談這種探究式的學習。首先,學生借助“預習提示”及課下注釋通讀全文,了解大意。遇有文字障礙,可在小組內解決,處理不了的,集中到班上由其他組學生或老師解決。這一步是打基礎。其次,學生研讀課文,分析此文的內容及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對重點詩句的分析作必要的提示,讓學生注意詩中的修辭方法,以使學生的研讀帶有可操作性。再次,學生匯報研討成果,教師或學生加以指正。這一步中的指正其實又帶有探討的性質。學生匯報之后教師出示“提綱設計”加以輔助、指導。最后,總結全文,統一認識。
在以上幾步中,第二步中的探討表現得較為積極、熱烈,教師也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加入他們的研究,這使課堂氣氛顯得比較寬松、暢快。學生敢問、敢說,教師樂于幫助,師生之間達成默契。總之,對這首詩的學習,采用的是教師指導點撥,學生研究探討的學習方式,從字詞到句,從內容到結構,幾乎全是學生自己習得的成果。
要想達到葉圣陶老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是非要肯放手不可的。為此,教師一定要將學習的時間、空間留出來還給學習的主人——學生,而且是盡量多留出一些,讓學生充分思維,在探討中發展自己。這樣教師也就做到了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