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從科斯在1937年提出“交易費用”概念以來,眾多學者開始從契約角度出發來研究企業組織制度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本文在梳理并述評各公司理論學派觀點的基礎上,展望了現代公司理論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公司理論;現代公司理論;文獻綜述
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公司所有者在市場上能找到優秀經理人,并對其能力充分了解;另一方面,能夠完全地對經理人努力程度進行衡量,并嚴格按照“按勞取酬”的原則進行利益分配。同時,公司能夠準確預測未來情況,并將各情況下利益分配體現在合同上,即存在完全合約,因此,只將公司看作是一個“黑箱”,也就不存在公司治理產權安排和制度設計。科斯(1937)對這種廠商理論進行了抨擊,并提出了“交易費用”概念,劃定了市場和企業的邊界,解釋了企業的本質。在科斯之后,有眾多學者在交易成本的基礎上加以拓展。
一、現代公司理論學派述評
1.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費用概念最早由科斯在1937年提出,科斯認為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是價格機制,而企業則通過計劃和權威來配置資源,這兩種方式可以相互替代,企業的作用在于降低交易費用。但他并未對此深入研究,也沒有對交易費用進行明確界定。其后,威廉姆森修正了經濟人假設,并指出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增加了交易費用。威廉姆森還將交易費用分為事前的交易費用和事后的交易費用。此外,威廉姆森(1980)指出交易的頻率、不確定性和資產的專用性是交易成本的3個主要維度。但他并沒有為交易費用的量化提供依據。阿爾欽和德姆塞斯(1972)并不贊同市場和企業間的相互替代關系,他們認為企業也是一種市場,企業內部勞資關系也是一種契約關系。張五常(1983)認為企業是一種高級的市場關系,即要素市場關系。
2.現代產權理論
現代產權理論的創始人科斯在1960年發表的“社會成本問題”論文中將交易成本的范圍擴大到整個社會,論述了產權對資源配置的影響,科斯認為在交易費用為零的情況下,產權無論如何界定,通過市場交易所達成的資源配置都是最優。在交易費用為正值的情況下,不同的權利安排會產生不同效率的資源配置。德姆塞茨(1989)認為產權是一種社會工具、他之所以有意義,就在于它是人們在與別人的交換中形成了合理的預期,產權的主要功能是實現外部性的內部化,從而降低交易成本。此外,費爾德(1986)重點研究了產權的排他性,考特和尤倫(1988)則論證了存在國家和法律的現實世界中產權存在的合理性。
3.委托—代理理論
委托—代理理論的產生源于伯利和米恩斯在1932年提出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命題。委托代理是指一個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代理人)根據委托人利益從事某些活動,并相應授予代理人某些決策權的契約關系(詹森和麥克林,1976)。羅斯在1973年首次提出了委托—代理問題。阿羅(1985)將委托代理問題分為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問題的產生是由于代理人的機會主義行為;而逆向選擇是由于信息不對稱。詹森和麥克林(1976)提出了代理成本的概念,并指出代理人的努力程度具有不完全性,從而產生了代理成本,包括委托人監督支出、代理人保證支出和剩余損失三部分。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目標偏差以及機會主義行為等問題,設計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便成了該理論的核心問題。
4.團隊生產理論
阿爾欽和德姆塞茨于1972年在“生產、信息費用與經濟組織”論文中提出了團隊生產理論。他們認為企業是一種典型的團隊生產,而團隊生產結果無法精確的衡量,因此,團隊生產就需要一個監督者,并擁有企業的剩余索取權,使其具有監督的積極性。霍爾姆斯特朗(1982)的研究表明促使團隊成員非合作博弈的納什均衡是帕累托均衡的有效途徑,即引入一個團隊之外的委托人作為剩余索取者,并由他來設計和執行團隊的激勵安排。這就揭示了委托人并不僅僅是監督者,而且是團隊激勵方案的設計并有效實施的組織者。按照團隊生產理論的觀點,外部效應的內部化是決定企業代替市場的根本原因。
5.企業能力理論
彭羅斯(1959)提出的企業成長理論的貢獻在于第一次將企業成長作為分析對象進行研究,突破了規模經濟對企業成長的理解,并創造性地提出了“成長經濟”概念,將企業成長的源泉聚焦于管理資源角度。沃納菲爾特在1984年首次提出并論述了企業內部資源對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戰略意義。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發表的文章“企業的核心能力”中率先提出“核心能力”概念。他們認為核心能力是組織中的積累性學識,特別是關于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派的學識。企業知識理論認為能夠產生競爭優勢的“獨特資源”正是企業所擁有的難以模仿的知識。因此資源基礎論和核心能力論最終都匯聚到了企業知識理論這一觀點。
二、現代公司理論的未來展望
近年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全新技術群落的快速發展與進步,企業網絡理論開始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Brass 等(2004)將網絡定義為節點的集合以及代表節點之間某種關系的集合。傳統的交易成本理論的研究對象只是單個企業,網絡理論將企業的邊界進一步擴大,關于網絡聯盟企業間的交易費用以及與市場的邊界將是未來研究的重點。企業網絡關系不僅使得資源共享,還可以通過網絡聲譽來降低網絡成員的機會主義行為。企業間網絡關系的發展拓寬管理理論和公司理論的思維方式,對現代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高程德.現代公司理論(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張維迎.西方企業理論的演進與最新發展[J].經濟研究,1994(11):70-81.
[3]R.H.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1937(4):386-405.
[4]R.H.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10):1-44.
作者簡介:
常遠(1991- ),男,漢族,吉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系,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