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柔性生產模式在企業的運作是基于一系列先進制造技術和方法的集成管理,如何將精益化(準時化)生產乃至靈捷制造等先進思想的管理精髓融會貫通地運用于企業生產經營中就成了一個頗具挑戰的課題。本文對柔性生產模式在企業中的運作提出一些看法,力求在全面推動柔性生產模式構建的過程中,應運用瓶頸管理方法,將有限的資源用在整個系統中最重要的地方(即瓶頸),以求達到最大的效益。
關鍵詞:柔性生產;全面質量管理;
柔性指的是按照成本效益原則,以“及時”的方式,對產品品種變化的適應能力。一般認為,為更好地響應市場需求的迅速變化,要求企業生產系統的管理對產品的品種與產量能做到快速而靈活的調整,就是所謂柔性化的要求。其實進一步而言,企業柔性的本質是對不可預測變化因素迅速重構的能力,以適應當代和未來的市場環境。
企業柔性同已有的制造設備柔性的狹義概念是不同的,它意味著員工、制造機器設備與儀器以及軟件三方面柔性的綜合。簡而言之,企業柔性不僅要求設備儀器有可變性,而且要求在系統中工作的人和軟件都有柔性;是從市場研究與規劃、設計與開發直到制造生產、市場營銷各個產品生產過程環節綜合可變性的表現;企業柔性指的是整體可變性,它是企業從組織管理到技術系統和支撐環境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快速重構能力的表現。
柔性生產模式是針對整個企業而言的。它在企業中的具體運作是基于一系列先進制造技術和方法的集成管理。上世紀70年代美國提出了計算機集成制造的概念后推動了企業集成管理的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而柔性生產模式下的一系列先進制造技術和管理方法在企業運用上的融合貫通,就是集成管理的典型代表。
全新的多元化的市場必將帶來企業生產模式的根本性變革。在金融信息化應用領域的耕耘歷程,客戶快速多變的個性化需求與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所形成的微利時代都給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巨大的挑戰,快速地將客戶的需求轉化為高品質、低成本、個性化的產品將是確立企業綜合競爭優勢的關鍵。
面對市場需求的迅速變化,傳統的企業運作模式必然面臨許多的問題。僅從生產的角度看,表現在:不適應市場變化,難以按市場要求組織多品種生產;生產計劃控制能力弱,以高庫存保證連續生產,難以降低成本;采用不能對市場進行靈敏反應的“推動”而非“拉動”的生產方式;生產管理手段非計算機化;市場不成熟,企業間缺乏明確和真正密切的協作,難以建立規范的業務往來關系,供貨及時性難以保證等等。建立高效率、高柔性和低成本的生產系統,進行多品種小批量的快速生產,滿足用戶需求成為生產企業的當務之急。柔性生產模式(需求——設計——制造——銷售與服務)的全面導入勢在必行。
下面僅就個人觀點對柔性生產模式在企業中的運作提出以下看法:
首先,應加強對全體員工的觀念培訓,深刻理解柔性生產的精髓,增強員工對新管理方式的承受能力與參與意識,尤其是需要管理層對柔性生產模式有深層把握。管理層的認識與決心是推行新管理模式成功的關鍵。
其次,企業的柔性需要實現企業員工、制造機器設備與儀器以及軟件(即組織管理)的整體柔性,以應對快速多元的市場需求。
第一,人員的柔性是核心。使企業內部形成和諧的合作氛圍,這是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的前提;加強對員工的技術培訓與繼續教育,讓更多的人員被組織在多功能交叉工作小組中工作,培養一專多能的具有創造性的多方面人才是柔性的要求;另外應建立合理高效的激勵手段,科學、公平的績效評估制度,來提高員工的積極性。
第二,制造機器設備的柔性是根本。為改變原有的剛性流水線不適應多種少量生產的狀況,應導入整機柔性生產線,采用可任意組合的制造單元,企業內部成立多部門組成的柔性推進小組,對工藝進行改進,并重點培養掌握多項生產技能的柔性生產多面手。
第三,軟件(即組織管理)的柔性是基礎。改變企業內部單純以職能部門為基礎的靜態組織管理,采用以擁有一定決策權的、面向項目任務的多功能交叉工作小組形式的動態組織結構是企業高效率、高柔性的需求。團隊(小組)工作方式是組織柔性的基本形式。
結合精益化(準時化)生產與靈捷制造的管理思想,企業在組織管理的柔性變革上應涉及產品實現的全過程:
1.市場響應與產品開發。對市場需求敏銳的洞察力,對客戶需求的深層把握,就要求市場部門要建立起與客戶互動的技術交流機制,并培養一批專家級的能提高整體解決方案的專業人才隊伍。面對多元的市場需求,確保產品質量、成本目標和用戶需求,縮短開發周期就成為研發平臺努力的方向。
2.供應與營銷管理。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兩端,建立比較順暢的物料供應和產品銷售體系,是實現企業精益、靈捷生產的關鍵。
3.生產計劃與庫存管理。應使供、產、銷之間得到均衡改善,逐步削減庫存資金,導入JIT管理思想。
另外,在質量管理上應真正地貫徹全面質量管理,全員參與;加大質量預防成本投入;開展QC小組活動,形成自下而上的質量改善氛圍。
企業的柔性化變革以及向管理極限挑戰的目標,并非一蹴而就。在全面推動柔性生產模式構建的過程中,應運用瓶頸管理方法,將有限的資源用在整個系統中最重要的地方(即瓶頸),以求達到最大的效益。
參考文獻:
[1]孫健.柔性化組織的管理理念[J].中國行政管理,2007(09)
[2]鄭必清,徐江華.淺談現代企業柔性化管理[J].現代商業,2007(14)
[3]馮明,尹明鑫,廖冰.企業管理元勝任力研究[J].科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05)
[4]劉毓.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組織結構研究[J].特區經濟,2003(07)
[5]羅來武,劉玉平,王勇.知識經濟與企業組織結構扁平化[J].經濟管理,2004(05)
作者簡介:
劉慶軍(1980.12- ),男,遼寧人,碩士,助理講師,銅川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