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微信公眾平臺的廣泛運用,侵權問題也隨之而來。文章從微信公眾平臺版主、粉絲和提供者三方主體入手,認定了各方侵權的情形,并對法律免責事由在微信公眾平臺侵權中的適用做出新的解釋,最后,提出各方應當在參與微信公眾平臺時提高著作權意識,約束自己的行為。同時,政府也應該盡快完善相關規定,對移動互聯網的侵權行為做出合理規制。
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版主;微信公眾平臺粉絲;微信公眾平臺提供者;侵權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微信公眾平臺成為繼微博之后最火爆的自媒體。微信公眾平臺作為新出現的技術充分結合了微博等多種社交媒體的優點,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創新,這使得微信公眾平臺除了具有和其他自媒體類似的分享、轉發、快速傳播等優勢外,也有自己的特點:第一,微信用戶要接收微信公眾平臺的消息必須關注該微信公眾號,未經關注是不可能接收到其推送的消息;第二,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的消息十分準確,如果關注了該微信公眾平臺,則一定會收到它推送的消息。微信公眾平臺的這些特點導致其侵權問題與傳統侵權不同。本文從微信公眾平臺侵權行為的認定入手,通過分析微信公眾平臺責任承擔,試圖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一、微信公眾平臺侵權行為的認定
《著作權法》保護的客體是作品,依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作品應同時具備新穎性和可復制性兩個要素。微信公眾平臺版主所發布的內容無論原創還是轉載,一般都是圍繞該公眾平臺主題的圖文和音像資料。若是原創或者合法轉載都能收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一)微信公眾號版主群發的行為
微信公眾平臺發布消息的方式與傳統互聯網不同,但是其本質仍然是通過互聯網(即手機無線網絡)對作品進行傳播。另外,只要公眾號粉絲關注了該微信公眾平臺就能隨時通過網絡獲得該公眾平臺的消息。因此,微信公眾平臺的傳播行為屬于“信息網絡傳播行為”,根據微信公眾平臺所推送內容的不同對其行為進行不同的認定。
首先,如果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的內容本身不是互聯網作品,而是來源于報刊、圖書等,那么此類公眾平臺一定侵犯了作者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其次,如果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的內容本身是互聯網作品,則需要分情況討論:第一,微信公眾平臺版主未經著作權人同意就對作品進行了整理和摘錄,如果版主在內容的選擇和編排上具有獨創性和可復制性,那么版主對推送的作品享有匯編權。反之,則侵犯著作權人信息網絡傳播權;第二,微信公眾平臺版主未經著作權人同意但在轉載時注明了作品來源,根據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的規定,這種行為侵犯了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第三,微信公眾平臺版主未經著作權人同意且在轉載時未注明作品來源,不僅侵犯了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也侵犯了著作權人的署名權。
(二)微信公眾號粉絲轉發的行為
根據網絡著作權的基本理論,微信公眾號粉絲通過網絡向其他用戶發送(分享給好友或朋友圈)作品的行為構成復制行為。另外,粉絲每分享一次作品在法律上都構成一次網絡傳播行為。因此,微信公眾號粉絲的分享行為侵犯了著作權人的復制權和網絡傳播權。
(三)微信公眾平臺提供者的行為
要求微信公眾平臺提供者對版主發布內容進行一一審查時不合理的,而提供者本身也并不直接參與信息的交流,因此,微信公眾平臺的提供者幾乎無法直接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實施侵權行為,故而,無法構成直接侵權行為的主體。但是,當微信公眾平臺提供者滿足“通知刪除規則”和“紅旗規則”的情況下,可能會構成不作為的間接侵權。
二、微信公眾平臺侵權責任的承擔
微信公眾平臺侵權是傳統民商事侵權行為在互聯網時代的體現,在承擔責任方面有其自身的特點。
(一)微信公眾平臺版主和粉絲侵權責任的承擔
對微信公眾平臺版主和粉絲侵權責任的承擔主要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賠償損失、賠禮道歉。這三種責任的承擔方式可以合并使用,也可以單獨使用。
首先,在微信公眾平臺侵權案件中停止侵害具有緊迫性。因為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呈爆炸式傳播,在這種情形下停止信息的繼續傳播更有現實意義。其次,對受害人進行損失賠償是承擔侵權責任最基本的方式,但是,在微信公眾平臺侵權案件中要同時兼顧公眾的知情權和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的需求,在賠償數額上有一定的考量。最后,傳統的賠禮道歉分為口頭道歉和書面道歉,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侵權的特殊性來看,在網絡上道歉也成為一種新的趨勢,這在對著作權人的利益保護和實現更佳的賠禮道歉的效果而言都有積極的意義。
(二)微信公眾平臺提供者侵權責任的承擔
現在互聯網的發展使著作權人無法對其作品享有控制權,處于世界各地的任何人只要“輕敲鍵盤或者鼠標”就能對作品進行傳播,實施侵權行為。這不僅使作品的復制和傳播變得廉價,也使通過控制作品傳播來激勵作者創作的傳統激勵模式失效。在這種情況下,要求作品傳播過程中的其他參與者承擔責任更為合理。我國《侵權法》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收到著作權人通知或者應當知道某行為侵犯他人著作權時未采取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與網絡用戶一起承擔連帶責任。微信公眾平臺的侵權可以參照此條實施。
(三)微信公眾平臺侵權的法定免責事由
對著作權人而言,無法控制自己作品的流向就失去了附著在作品上的利益;對社會大眾而言,信息免費的快速流動會帶來新一輪的創作。為了平衡二者的利益,對著作權人的權利進行限制,規定免責事由是十分必要的。
1.合理使用。根據前文所述,微信公眾平臺的版主除了對作品進行摘錄和整合形成新的匯編作品不侵犯著作權外,其他的兩種行為都侵犯了著作權人的權利;微信公眾平臺的粉絲為了學習、研究而對作品進行收藏屬于合理使用的范疇,不構成侵權,但是,將作品分享給朋友或者在朋友圈傳播,這種行為是否可以主張合理使用有待商榷。
2.法定許可。在互聯網環境下尋找著作權人成本高昂,而法定許可本來就意在促進作品的傳播,因此,將原本發表在網絡上的作品視為作者默認其他人可以先行使用自己的作品再向作者支付報酬是有一定現實意義的。
三、微信公眾平臺合法運行的路徑
因為舉證難、著作權人意識不到位、侵權主體難以確定等因素很多權利人選擇用和解的方式解決該侵權糾紛,維權的主動性普遍不高。為了維護微信公眾平臺合法有序的運行,各方主體都應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著作權人
著作權人應當提高自己的維權意識,通過法定的程序主張自己的利益。通常有以下三種方式:第一,著作權人要求侵權行為方賠禮道歉、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第二,著作權人向微信公眾平臺的提供者發出侵權通知,要求其盡快刪除侵權內容;第三,著作權人向法院提起訴訟,通過司法途徑解決該侵權糾紛。
(二)微信公眾平臺版主和粉絲
對微信公眾平臺的版主來說,使用他人的文章應當為作者署名,并且不擅自改動他人作品。對微信公眾平臺的粉絲來說,一旦發現微信公眾號侵權應當及時的向版主反應,版主收到消息后應當及時刪除或者向著作權人申請使用許可。微信公眾平臺的本質并不在于推送消息而在于和粉絲的互動,因此,充分運用這一平臺能有效地減少侵權行為的發生。
(三)微信公眾平臺提供者
目前,微信公眾平臺提供者騰訊公司出臺了《微信公眾平臺服務協議》,在進行公眾賬號的注冊時,默認注冊者同意該《協議》的條款,通過契約明確約束公眾平臺的侵權行為。此外,騰訊公司也可以設立侵權投訴平臺,一旦發現有侵犯著作權人權利的行為,應當立即將該作品屏蔽或者刪除。
(四)政府
移動互聯網屬于新興產品,微信公眾平臺只是其中一個產品,我國對互聯網的立法并不系統,且已落后于現在的發展速度。立法是最基礎但最有效的方法,政府應當盡快完善我國互聯網法律體系。
結語
微信公眾平臺版主、粉絲和提供者都可能存在侵犯他人著作權的風險,而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的使用條件比較苛刻,因此,各方應當在參與微信公眾平臺時提高著作權意識,約束自己的行為。同時,政府也應該盡快完善相關規定,對移動互聯網的侵權行為出合理規制。
參考文獻:
[1]易玉,寧佳.微信著作權法律保護[J].經濟與法,2015,6(4):218.
[2]鄭穎.微信公眾平臺著作權侵權行為的認定和責任承擔[J].懷化學院學報,2015,6(6):76.
[3]王遷.知識產權法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4]孫曼曼.新媒體侵權責任問題探析——以微信傳播中的侵權責任為視角[J].新聞與法,2014,12(1):89.
[5]范玉吉,張成.微信公眾轉載侵權問題探析[J].新聞與法,2015,13(70):73.
[6]徐偉.網絡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理論基礎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3.
作者簡介:
高雅(1990.07- ),女,太原科技大學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