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亦男 劉璐 李莎莎 王雪祺 趙聰
摘要:綠色小額信貸作為一種推動扶貧及綠色產業發展的有效措施,在我國已初步應用,但信貸供給方由于自身發展局限和綠色小額信貸體系制度不健全等多方面問題導致綠色小額信貸的發展得不到有效支持和推動。針對上述問題,本文立足作為信貸供給方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從其機構自身和政府部門兩個角度提出相關政策建議,以期對推動河北省綠色小額信貸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綠色小額信貸;政策性金融;政策建議
基金項目:2015年河北金融學院大學生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政策性金融支持綠色小額信貸發展研究——基于張家口地區調研數據的分析(課題編號:DXSKYY2015009);2016年度河北省黨委講師團課題:精準扶貧視角下河北省綠色小額信貸發展對策研究 (課題編號:2016024);2015年保定市科技局課題(課題編號:15zr060)一、綠色小額信貸的內涵和意義
綠色小額信貸一般意義上是指將扶貧、綠色生態與經濟活動相結合,通過引導小額信貸領域的經濟活動,促使扶貧、綠色生態與信貸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其中主要包括清潔能源的開發,生產及合理利用,將低碳減排理念和技術應用到小額信貸領域。綠色小額信貸概念的正式確立要追溯到小額信貸,鑒于國外研究人員從減少貧困和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做出的研究,因此綠色小額信貸在改善低收入者生活水平的同時,促進對生態的維護,激勵資源的可持續管理。
綠色小額信貸作為一種有效的扶貧和環保手段,仍處于起步階段,其發展尚未成熟,但對生態環境和經濟的促進作用已十分明顯。在目前的發展過程中,雖然還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但卻不能因此而否認綠色小額信貸的時代發展趨勢。這就需要從地區具體實際情況出發,不斷創新,積極探索新的綠色小額信貸發展模式,促進扶貧、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推動地區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將綠色小額信貸作為處理環境問題的工具之一,已經存在很多可借鑒的方面,包括向小微企業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推廣綠色產品和技術。綠色小額貸款以可持續環保的貸款行為,兼顧金融與環保,構建綠色經濟。通過綠色小額信貸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小型企業革命,通過市場化解決方案創造一個更舒適、公正的生態經濟環境,實現生態農業與綠色金融的雙贏發展。
根據黨的十八大報告確立“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提出“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而我國已經將環境保護問題提升到戰略高度,這更為綠色小額信貸的可行性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二、河北省綠色小額信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宣傳力度小,農民對其認識不高
通過實地調研,我們發現只有2.44%的農戶對綠色小額信貸十分了解,22.31%的農戶比較了解,不清楚綠色小額信貸的占比75.66%,農村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健全、金融機構業務范圍局限、金融產品創新有限、宣傳力度不大等問題都影響農民對綠色小額信貸的認識程度。
(二)從正規金融機構融資難
正規性金融機構都是以營利性為目的的企業,綠色小額信貸要求低息無息的援助性和扶貧性不能吸引正規金融機構參與放款,在客觀條件下,農村處于欠發達地區,正規金融機構進入綠色小額信貸領域只會使其陷入虧損境地,因此其在在小額資金借貸方面的支持力度嚴重不足,仍舊需要進一步發展。
(三)小額信貸公司利率偏高
數據表明,大部分農民獲得小額信貸資金的利率集中在6%-10%,這個利率水平對于貧困農民來說是比較高的。而0%-3%的真正意義上的低息只占到11.11%。小額信貸公司滿足綠色小額信貸的“小額”要求,但其仍是追逐利潤的企業,不提供無償性與援助性的貸款,無法實現扶貧與綠色的結合,其較高的利率使得大部分農民因無法按時還款而不敢申請貸款,綠色小額信貸需求在小額信貸公司難以得到滿足。
(四)政策性金融機構缺位
旨在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性金融機構農業發展銀行主要面向大型公司和企業或者農村聯合性組織提供信貸資金支持,對農民個人的信貸資金力度較小,在扶貧和保障金融弱勢群體平等的信貸資金支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使得農戶綠色小額信貸需求的解決存在很大困難。
(五)融資體系尚未建立
金融機構中對于綠色小額信貸的發展需求沒有提起足夠的重視,面對眾多農戶的綠色小額信貸需求,缺少相關專門的貸款業務及專業的工作人員來滿足。
針對融資體系,我們對信貸機構的工作人員進行了采訪,了解到,我國目前的融資種類相對單一,并不能滿足當前綠色農業發展的需要。現階段,我國只有綠色小額信貸同時促進扶貧與環保發展,小微企業與有資金需求的農戶可以通過向銀行申請環保項目的貸款,利用貸款資金發展低碳經濟項目,操作簡單便捷,適合小微企業與農戶。
三、促進政策性金融支持綠色小額信貸的建議
(一)政策性金融機構角度
1.創新信貸產品,促進投資多元化,拓寬融資渠道
政策性金融機構要深入農村地區開展農村信貸情況調研,切實了解農戶的綠色信貸需求,針對不同農戶需求開發基于實際情況特色的綠色小額信貸產品。
政策性金融機構要積極開展該地區農業及相關綠色產業發展狀況情況調研,密切關注農村經濟及農業發展動態,為創新綠色小額信貸產品做好宏觀基礎鋪墊。
政策性金融機構應積極借鑒國外優秀合理的發展經驗,培養、利用優秀人才,研發適合我國農戶的綠色小額信貸產品,創新業務發展方式,進而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融資可能性,指導農戶投資,鼓勵農戶進行綠色信貸,促進農民經濟健康發展。
2.加強綠色小額信貸產品的宣傳及介紹,增加民眾認知度
金融機構要積極開展綠色小額信貸知識宣講會、綠色小額信貸知識下鄉等多形式的宣傳活動,深入農村宣傳綠色小額信貸知識及政策,全面介紹國家綠色小額信貸政策的優惠措施和對農村綠色經濟發展的扶助舉措。
積極宣傳政策性金融機構對綠色小額信貸的優惠措施,加大機構信貸產品的宣傳力度,結合農戶實際介紹相適應的綠色小額信貸產品,加強民眾對相關產品及政策的認知度,提高綠色小額信貸的普及程度。
3.降低市場準入門檻
由于農戶貸款額度低,群體大,管理相對困難,管理成本高,以往政策性金融機構貸款金額較大,致力于服務整個農村經濟,主要針對大型機構企業提供信貸服務,而不面向農戶個人及小微企業提供小額信貸。
推動政策性金融機構對綠色小額信貸的支持就要適度調整和放寬對貧困人群提供綠色小額信貸的準入政策,降低進入門檻,強化監管約束,構建多元化市場準入監管法律制度和嚴格的市場準入監管法律制度,能夠增強綠色小額信貸對小微企業和農戶的幫扶作用,同時要注意嚴格制約的適度性,避免過于嚴格的限制導致綠色小額信貸主體發展受阻。
4.制定綠色小額信貸標準化體系,提高信貸操作流程可行性
標準化體系的缺失直接影響我國綠色小額信貸的實際操作,推動綠色小額信貸體系建設可以借鑒國際上比較成熟的綠色信貸準則——“赤道原則”。第一,政策性金融機構內部成立專業的綠色小額信貸業務團隊,建立具有獨立處理資格的小額信貸審批通道監督綠色小額信貸的執行。第二,對綠色小額信貸的服務對象按不同標準進行歸類,制定更適合地區實際的綠色小額信貸操作細則。第三,對借款人環境信息進行強制披露,對相關信息進行公開公示,接受社會的監督。
具體操作體系參考如下:政策性金融機構依據專業人才和技術成立專業綠色小額信貸部門,結合地區實際經濟狀況建立相關信貸機制和操作方法,深入農村地區開展信貸操作。
由于綠色小額信貸發展多以農戶或小微企業為資金需求對象,因此小額信貸中心可以以農村村委會為依托,開展建立農戶信貸檔案工作,并將與貸款相關的資料宣傳頁發放到有信貸需求的農戶手中,使群眾了解綠色小額信貸的辦理步驟和方式。在授信過程中,充分征求村委會或村民代表意見,確保信貸公開、公正。根據具體農村地區的經濟結構布局,確立該地區農業發展核心方向,以該方向為重點支持對象,建立特色信貸機制。期間信貸業務負責人主動深入轄區重點農戶、村委會調查了解農戶信用狀況;深入工商部門了解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注冊信息。實地調查,真實了解客戶自有資金情況、信用程度及貸款資金用途等,為小額信貸工作的深入開展創造條件。
5.加強建立專門的綠色小額信貸業務,完善機構設施及人員配置
依據綠色小額信貸的標準化體系建設,政策性金融機構應該規范綠色小額信貸操作程序和管理制度,建立專門的綠色小額信貸業務,加大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力度,吸引優秀人才,改善機構硬件及軟件設施,從而提高服務效率,形成高效便民的借貸機構。
6.積極開展部門間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機制
開展綠色小額信貸模式建設,其中關鍵的部分就是要處理好綠色產業和污染產業的矛盾關系。要大力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努力解決污染產業,這就需要綠色小額信貸部門與環保部門的共同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好經濟發展與環境惡化的矛盾關系。各部門之間可以相互利用彼此的優勢,相互監督、共同合作,推動綠色小額信貸的開展和實施,同時實現經濟和環境雙贏。這種合作關系主要是在開展綠色小額信貸的政策性金融機構、致力于環境保護的環保部門及部分政府扶貧相關部門之間,加強機構部門之間的聯系,建立部門間的特殊運營通道,加強部門間的配合度,提高綠色小額信貸的實施效率,在維護環境綠色發展的同時推動綠色小額信貸的建設完善。
(二)政府部門角度
綠色小額信貸的開展離不開政府的有效配合,政府部門可以利用其特殊職能和作用加強對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為其推進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1.為政策性金融機構及農戶雙方搭建信息交流平臺,推動信息共享及時、有效發展,降低信息交流成本,提高信貸服務效率
基于農戶對政府部門的了解程度高于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特點,政府部門可以利用自身機構優勢,充當信息傳播中介平臺,綜合利用電信、電子郵箱、網站公告等多種方式,建立農戶綠色小額信貸需求收集反應機制,有效收集農戶綠色小額信貸需求信息,另一方面將政策性金融機構創新、優質的信貸產品向農戶宣傳介紹,即以政府機構為中心平臺,促進信息交流共享。
2.創新綠色小額信貸激勵機制
綠色小額信貸的激勵機制是指提高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積極性的激勵措施,進而推動綠色小額信貸業務的開展。政策性金融機構通過各個途徑的調研,綜合各種因素設計出適合本地區農戶和小微企業發展特點的綠色小額信貸產品,并建立專門機構開展此業務。當地政府部門應采取實質性的獎勵措施,對綠色小額信貸業務開展良好并且為本地帶來較大生態經濟效益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實施獎勵,就此形成長期機制,帶動政策性金融機構在開展綠色小額信貸層面的積極性。
3.健全金融信貸法制建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綠色小額信貸發展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政府通過政策性銀行等金融機構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將綠色小額信貸納入政策性銀行信貸體系進行推廣,將小額信貸與環境保護、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幫助貧困地區脫貧與環境修復。綠色小額信貸政策的法律化就是國家將一些科學、成熟的政策上升為法律的過程。在綠色小額信貸法律化方面,增強綠色小額信貸的法律強制執行力。完善修改《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規,對借款人對環境的保護及其他要求進行明確規定。
參考文獻:
[1]王曙光,喬郁.農村金融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67.
[2]王卉彤,環境金融:金融貸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07,(Z1):87-88.
[3]胡蓉.國際綠色小額信貸的發展經驗以及對我國的啟示.中國證券期貨,2013.
[4]張燕,龐標丹,侯娟.綠色小額信貸:低碳農業的政策性金融支持路徑探析[J].武漢金融,2011(2):32-35.
作者簡介:
張亦男(1994- ),河北金融學院金融系學生;
劉璐(1994- ),河北金融學院金融系學生;
李莎莎(1995- ),河北金融學院金融系學生;
王雪祺(1986- ),河北金融學院金融系助教,研究方向:農村金融;
趙聰(1988- ),河北金融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數量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