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攻堅階段,休閑農業逐漸發展并形成具有產業化市場形態的經濟模式,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具體舉措。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休閑農業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愈發明顯,休閑農業作為農業發展的新形態和一種全新的市場經濟載體,有效地滿足了消費者的休閑娛樂需求的同時,將低碳經濟和持續發展理念在農業生產中全面落實,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诖?,本文從休閑農業的概述為主要出發點,論述提升休閑農業經濟發展質量的必要性,分析休閑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對解決對策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索,旨在不斷提升休閑農業的經濟發展質量。
關鍵詞:休閑農業;經濟;發展質量;對策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項目“兩型社會進程中旅游產業生態化轉型升級研究——以長株潭地區為例”(編號:15C1347)
中共十八大報告對“三農”問題進行了全面化、系統化和理論化的闡述,將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內容作為黨和國家政府工作和改革的重要任務,在發展過程中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之路,加深農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為農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發展休閑農業作為我國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對加快農村經濟的現代化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和就業渠道和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下,如何提升休閑農業經濟發展質量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當務之急。
一、休閑農業的概述
休閑農業以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科學發展觀為主要指導思想,是通過農村現有的農業資源和相關的生產條件,以產業化發展形勢,集旅游、休閑觀光于一體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將市場導向機制引入農業生產,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合理開發和利用農業生產資源,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廣大有觀光者提供具有農村特色、生態化特征的休閑農業產品和服務,實現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者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休閑農業的將其模式進行劃分,分為連片開發模式、“農家樂”模式、農民與市民合作模式、產業帶動模式、村鎮旅游模式、休閑農場或觀光農園模式、科普教育模式和民族風情旅游模式等八種類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的逐漸擴大,休閑農業進入全面發展的歷史新時期,并在旅游業發展的推動和促進下,規模、范圍、功能均呈現擴大趨勢。
二、提升休閑農業經濟發展質量的必要性
提升休閑農業經濟發展質量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選擇,是貫徹和落實以人文本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區域協調發展理念要求黨和國家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提升休閑農業經濟發展質量是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貫穿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始終,將中共十八大精神在農村經濟發展建設和休閑農業集群產業化發展中進行全面落實,更加具有實效性、針對性和可行性。
提升休閑農業經濟發展質量是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合理配置農業生產資源的具體措施。目前,我國社會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經濟發展呈現新常態的發展趨勢,處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性階段,提升休閑農業經濟發展質量有利于延長農業生產產業鏈,休閑農業作為第三產業的新興服務類行業,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有利于實現第一、二產業向第一、二、三產業協發展轉變,使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休閑農業經濟發展質量,有利于使休閑農業在市場競爭中占有較大份額,提高市場競爭力,實現各產業優勢互補、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最終目的[2]。
提升休閑農業經濟發展質量是強化農業科技應用水平和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休閑農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在市場發展過程中對勞動力的市場需求量較大,需要技術人員、服務人員和農業生產者等相關人員的全面協助,有效地緩解了我國的就業壓力,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創造了充足的條件和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契機,休閑農業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使農民轉變了傳統的觀念,全面提高了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科學素養,加強了城鄉交流的互動性,另一方面是對我國農業文化內涵的深入發掘,是繼承和發揚我國農業文化的重要選擇。
三、休閑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休閑農業管理模式不健全
休閑農業經濟發展的管理模式不健全,休閑農業的產業化發展需要開發和利用大量的農業生產資源,由于缺乏規范化、科學化的管理模式,在開發過程中極易對生態資源造成破壞,不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污染現象嚴重,不利于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我國休閑農業一般是以家庭為主的小規模經濟發展為主要模式,各休閑農業管理者之間缺乏行之有效的發展規劃,溝通性和交流性較差,對休閑農業的根本認識不足,甚至存在模仿、拷貝其他休閑農業管理模式的現象,缺乏專業性的市場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案,可行性和實效性不強,難以在市場競爭中長遠發展,不利于休閑農業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
(二)休閑農業市場定位模糊
目前,我國大部分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前篇一律,缺乏針對性,休閑農業的特色化建設不明顯。休閑農業發展具有周期性的特點,根據市場需求分為淡季和旺季,休閑農業主要集中于節假日和雙休日,農業生產資源的使用效率和利用效率不高,極大地增加了休閑農業經營者的生產成本,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休閑農業的農業資源和休閑農業的承載力與接待力難以形成正比,導致多種資源浪費,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同時,休閑農業由于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成為眾多農業生產經營者爭先發展的產業,內容和形式缺乏新穎性,難以長期、有效地吸引了旅游消費者的眼光和注意力,休閑農業的品牌建設不足,無法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獨具特色的競爭優勢。
(三)休閑農業科學技術水平與農民文化水平結合力度不足
休閑農業的科學技術水平與農品的文化水平結合力度不足。一方面,農業生產經營者對于休閑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的認識不到位,在思想上沒有重視科學技術水平對休閑農業的推動作用,在實際的休閑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休閑農業的科學技術的創新力度不強,相關培育種植的技術中的科技含量不高,設備落后,對休閑農業經濟發展的質量產生了重要影響。另一方面,農民作為現階段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的主要管理者和經營者,依靠傳統的農業發展難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對于休閑農業的理論知識、科學技術掌握不足,農民的文化修養、環保意識和法制觀念有待提高。
四、提升休閑農業經濟發展質量的對策探索
(一)建立健全休閑農業產業化管理模式
提升休閑農業經濟發展質量,要建立健全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以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科學發展觀作為休閑農業資源開發和產業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制定科學化、系統化和規范化的休閑農業管理模式,將低碳發展理念與休閑農業產業化管理模式相結合,休閑農業管理者在以家庭為主的小規模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對休閑農業制定行之有效的發展規劃,加強個休閑農業管理者逐漸的交流協作,建立長期、有效的交流溝通機制,對休閑農業的發展知道那個專業化的管理方案,保證其可行性和實效性,立足于市場的長遠發展,為休閑農業經濟發展質量打下堅實基礎。同時,政府要加強對休閑農業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對休閑農業的發展趨勢和走向進行全面化的分析,為經營管理者提供相關的政策扶持,關注休閑農業各個環節的建設,就休閑農業發展過程匯總的交通、設施、投訴等環節設立專門化的管理機構,保證與休閑農業有關的相關法律法規的落實和可行,為其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
(二)對休閑農業進行全面化的市場定位
針對休閑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市場問題,要采取全面性、可行性的解決方案。首先,解決休閑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季節性和周期性問題,在農業生產工作深入落實的基礎上,根據地區市場發展需求采取措施對休閑農業進行相關內容的調整,在保證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的基礎上,為旅游消費者提供了更具特色化的休閑農業產品和服務,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資源的使用效率和利用效率,將休閑農業經營者的生產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是休閑農業的農業資源和其自身發展的承載力和接待力形成正比,更加有利于環境保護。其次,加強休閑農業內容和形式的創新,運用多種宣傳手段相結合的方式擴大休閑農業的影響范圍,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費者,充分利用自身發展過程中的獨特優勢進行合理開發,增加休閑農業的市場占有率,形成強烈的品牌效應,使得休閑農業的發展更加具有比較優勢,提高休閑農業的經濟發展質量。最后,休閑農業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要與低碳經濟緊密結合,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要采用節約化、循環化的發展設備,從真正意義上提升休閑農業經濟發展的質量。
(三)強化休閑農業科學技術水平與農民文化水平的結合力度
提高休閑農業的科學技術水平,加強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為休閑農業經濟發展質量提供重要的質量支持。一方面,充分發揮我國的信息、人才和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利用城市的輻射作用,大力開展休閑農業新品種的引進和農業培育種植技術的創新,成立專門化的休閑農業產品種植和培育基地,加強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和創新工作,依托我國重要的農業科研院校和科研所,通過合作、實習和試驗等方式,強化休閑農業科學技術水平。在休閑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過程中,要深入試驗和研究,將抽象的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具象的休閑農業產品,提高休閑農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優化產業結構,對資源進行合理優化配置。另一方面,全面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相關部門加強對農民的農業技能培訓,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為農民提供專業化、理論化的技術支持和培訓,國家和相關部門要加強對農民法制掛念的提高,全面提高農民的文化修養和環保意識,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休閑農業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過程中進行全面深入的落實,保證農業經濟發展質量提高的實效性。
結論
綜上所述,提升休閑農業經濟發展質量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作為第三產業的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在維護生態環境穩定的基礎上,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繁榮,農民在進行農業生產的前提下,將傳統農業生產向旅游化和娛樂化的休閑農業轉變,極大的延伸了農業生產的產業鏈,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在擴寬農村農民就業渠道的同時,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效益,帶動了農村和城市地區的協調發展,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林國華,曾玉榮,陳志峰,林樹文.實現海西休閑旅游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1,01:45-48.
[2]李舟.體驗經濟時代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策略[J].新疆農墾經濟,2014,03:18-20.
[3]孫妍.芻議休閑農業與經濟發展[J].經濟師,2010,08:73-74.
[4]馬點明,鄭曉云.基于低碳經濟的休閑農業發展路徑選擇[J].中外企業家,2014,05:13.
作者簡介:
王暉(1978.07- ),女,漢族,河北獻縣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旅游企業管理及生態旅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