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康英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了“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并且在階段目標中明確提出小學階段學生誦讀優秀詩文不少于160篇(段)。因此,古詩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比較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古詩中所描寫的景物事件、人物與學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離,學生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內涵和寫作風格。以下是筆者在十多年的語文教學中,總結出的古詩詞教學策略。
一、自主學習
(一)配樂吟唱,傳承經典
一般學習古詩均要求背誦,古詩的節奏感很適合瞬時記憶,對于長時記憶較難保持。在教學中,我嘗試讓學生用吟唱、表演的方式來幫助記憶。如教學《乞巧》時,我采用了吟唱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乞巧
1=G 2/4
2 3 6 1 | 2 3 1 | 6 1 2 3 | 2 6 1 |
七夕 今宵 看碧 霄, 牽牛 織 女 渡 河 橋。
6 1 2 3 | 1 2 3 | 2 3 6 1 | 2 3 1 | |
家 家 乞 巧 望 秋 月, 穿 盡 紅 絲 幾萬 條。
又如在教學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時,為了讓學生在理解詞意的基礎上感受到了田園景色的美,我選用了著名歌星王菲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音樂,配上這首詞,唱起來瑯瑯上口,學生頓時來勁,唱得十分投入。
(二)古今融合,創新經典
古詩詞用詞考究、寓意深刻,其創作均有特定的歷史背景,要學生真切體會作者情感并產生共鳴,有一定的難度。因為筆者一直喜歡寫現代詩,便有了用現代詩的語言來改寫古詩的想法,使古詩與現代詩同時呈現,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比如,教師先示范改寫杜牧的《秋夕》:
秋 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秋 夜
(現代詩)
在深秋的夜里,宮中點亮了燭臺,
白色的光輝照著畫屏,冷冷淡淡,
燭光中,宮女們拿著夏夜的綾羅小扇,
輕輕地撲打那殘存的螢火蟲。
看看天街,那夜色啊,
卻如秋水般清冷,
望望牽牛,織女星,
他們還分離在天街的兩邊……
然后,讓學生嘗試改寫林杰的《乞巧》。
(三)讀寫結合,創編經典
詩是語言藝術,好的詩詞都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 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想象詩景、感悟詩情,讀寫訓練是很好的方法。例如在學習完《清平樂·村居》后,我設計了以下讀寫練習:
讀著 (詩句),我仿佛看到(聽到) 我感受到了 。
巧妙設計補白點,既能讓學生在練習中提高書面表達能力,又能使學生在練筆中進一步感悟作者詩詞創作的意圖,感悟詩詞中的言外之意。
二、主導提升
(一)細品生疑悟詩意
中國的詩詞,都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這個“思”字是大有學問的。詩人在創作古詩時,有特定的時代背景,教師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就會抑制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乍看,是首寫景詩。細品之下,學生就會產生疑問:這么冷的天,湖面都結冰了,這位老翁怎么釣魚,他釣的是什么呢?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實這首詩寫的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孤傲的情感,抒發政治上的失意和苦悶,是首寓意深刻的詩。
(二)主題組詩樂積累
相同或相近主題的古詩,集中組合,實施組詩教學,使學生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大量接觸主題相關的古詩,感受詩人的情懷,學習詩人不同的寫作風格和表達方式。根據人教版現行教材,古詩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大類。
(1)自然風光:如《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等。
(2)思鄉之情:如《靜夜思》《秋思》《夜書所見》《泊船瓜州》等。
(3)鄉村生活:如《村居》《鄉村四月》《牧童》等。
(4)節日風俗:如《元日》《清明》《乞巧》《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古詩主題教學的建構,不局限于文本所提供的詩歌。本人在教學張籍《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就采用了組詩推進的方式,集中講授思鄉類古詩。即在學生品讀完《秋思》后,帶出孟郊的《歸信吟》:“淚墨灑為書,將寄萬里親。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并讓學生對比體會:在詩人孟郊的眼中,鄉愁是眼淚和墨水書寫的家書;在詩人張籍的眼中,因見秋風而意萬重,看似尋常的“又開封”,卻道出了詩人那無法言喻的思鄉情愁。主題組詩教學,有助于學生通過同一主題不同詩人的作品來領悟古詩詞的深刻內涵。
(三)前后作品巧對比
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不同經歷,決定了詩作風格的迥然不同。將詩人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對比誦讀,有助于學生了解古詩詞中深刻的含義。如李白《獨坐敬亭山》,如果孤立去看,很難理解其中含義。但對照其受奸人陷害后寫的《贈從弟》:“一朝辭病歸江海,疇昔相知幾人在?”才能理解到《獨坐敬亭山》乃憤世嫉俗之語。又如在學習辛棄疾《清平樂·村居》時,我首先讓學生閱讀了許多辛棄疾早期的作品,像《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等名作豪放而悲壯,就和《清平樂·村居》的清新明麗形成鮮明的對比。學生在對比中細細品味出:戎馬一生的辛棄疾,此時此刻更加被簡單和諧的農家生活畫面所陶醉。
三、科學建構
我在進行古詩教學時一般分三步走:課前要閱讀、收集大量與本詩有關的資料,包括寫作背景、詩人簡介等;課中創設情境、自主感悟;課后引導學生收集同一題材的古詩,傳誦提升。如學完孟郊的《游子吟》,收集其他思鄉、思親的詩;學完《贈汪倫》,收集送別詩;學完《元日》,收集描寫節日習俗的古詩……學生通過 “一篇帶多篇”的方式進行課外拓展閱讀,積累到一定的數量,品味詩歌的能力自然一步步提高。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我還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參與開發建設古詩主題性學習網站——詩意童年專題學習網站,內容包括《尋找節日的詩情》《田園山水詩集》等。當學生開始沉醉詩中時,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去創作詩文、開詩歌賞析會等。學生從學詩、誦詩、賞詩到作詩,在傳承和發揚這些經典文化的同時,經歷了一種生命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