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媛媛


概念圖是一種結構化和網絡化的結構圖,它打破了純文字和數據籠統式的信息表征方式,借助于概念圖輔助教學可以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右半腦功能,有效調動學生頭腦中的原有認知表象,提高學生思維的發散度.那么,概念圖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應該怎么用才能有效呢?本文結合初中化學教學實踐該話題進行實證性的分析,望對初中生化學學習的實效性有所幫助.
一、引導學生認識概念圖
概念圖主導下的初中化學教學,認識概念圖和繪制概念圖是重要的抓手.那么,什么是概念圖?筆者認為“概念圖”的概念如果直接拋給學生,學生看不到其學習價值,為了引導學生認識概念圖,我們在教學的初始階段可以采用對比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感受.例如對于“空氣的組成”提供如圖1所示的概念圖和非概念圖形式.
通過圖1中的2組信息有序和無序的對比,學生不僅認識到了什么是概念圖,而且明晰了概念圖在初中化學學習中的價值,繼而在學習過程中自主繪制概念圖整理化學知識的興趣得以增強.
二、幫助學生建立概念圖
對概念圖有所認識和了解后,如何建立概念圖呢?幫助學生建立概念圖應注重如下幾個方面的引導:
1.以自己熟悉的知識領域為突破口
概念圖首先必須頭腦中有這些知識,對于初學建立概念圖的初中學生而言,選擇的化學知識應該是熟悉的,如果知識都不熟悉為了圖的形式,效果未必好,當然,一旦上手了會建立概念圖了,要爭取將每節課學到的知識、實驗、化學思想方法以概念圖的形式進行歸類和呈現.
2.理清確定關鍵性的概念及其等級
概念圖是有層次性和有序的,為了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概念圖,應該引導學生對知識內容涉及到的關鍵性的概念進行挑選并一一羅列,注意分析各個概念的等級與順序,當然在具體的概念圖構建的過程中順序是可以進行調整和修正的,學生在排列和調整的過程中實際上對概念的理解會進一步加深,以后在知識應用過程中思維也變的有序,能夠促進概念、方法的檢索和問題的解決.
3.建構框架與連接
在找到了熟悉的知識領域和關鍵性概念后,分析清楚了層次,接下來就應該是建構框架和將多個概念進行連接繪制成概念圖,當然,隨著學生認知的深化和學習的進一步深入,學生對概念的認識會進一步豐滿,此時應該在原有概念圖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豐富和修正,讓知識的完整性、邏輯性更強一些.
例如,“溶液的形成”我們可以根據上面幾個方面的引導策略,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如圖2所示的概念圖,提高學生認識的完整性.
將概念圖應用到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呢?
1.知識的結構化
根據前面的分析,概念圖將化學知識的層次結構和關聯都呈現出來了,在學生頭腦中留下具有組織性的化學知識,學習變得不再零散,而具有結構化,化學知識有了自有結構,讓學生的化學學習變得更為輕松.尤其是到了復習階段,從遺忘規律來看,學生前面的化學知識學習都是零碎的,加上目前中考的模式,化學與物理合卷,而且僅僅只有60分,學生對化學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及語數外和物理,所以更容易導致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識缺乏全面性,知識理解上的缺失自然導致知識應用上的困難,借助于概念圖,能夠給學生呈現完整的知識模塊和體系,有利于復習的整體性效果.
2.習題課的教學價值
概念圖除了與新授課結合以外,在教學過程中與復習課、習題課相結合也是最為常見的使用方式,借助于概念圖不僅僅可以浮現出學生腦海里的知識框架,還能驅動學生解題的思維和正確的方法,整套解題所用到的思路和方法凸顯出來,大大降低了學生在解決化學問題過程中存在的認知負荷.在習題課上,例題是重要的知識學習與應用的載體,有了概念圖,我們教師在命制習題和例題的時候就有了方向性,概念圖在習題課上幫助學生分析例題中的化學信息,再由其層次性出發理順解決化學問題的合理的程序,在解題過程中將知識與方法再添到概念圖中去,不僅僅實現了知識的有效回顧和內化,還實現了知識和方法間的串聯,提高了學生解決此類化學問題的能力.
3.促進交流與反思
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自我學習反思的過程,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的交流往往偏向于文本的方式和口頭的互動,不夠直觀,也較為籠統,往往表達上不是非常簡潔,如果采用師生、生生一起構建概念圖的形式進行交流,那么,互動與交流就顯得直觀、簡潔而且容易凸顯出重點概念,有利于師生關系的進一步凝集.
當然,制作概念圖的過程是對前面學習到的概念、知識、規律再一次反思和重組,最終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如圖3所示),學生的思維嚴密性和認知缺陷在制作過程中得以凸顯,尤其是在概念圖的進一步優化和調整的過程中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情感均獲得了發展.
到了初三才出現的化學,讓很多學生的學習出現了困擾,因為前面沒有學習的基礎,又由于后面還有中考,有很多師生都在思考如何將化學學習和復習折合到一塊,減少學生化學知識學習的遺忘了,提高學習的整體性,筆者也正是處于以上思考才在課堂中嘗試著用概念圖,當然這里面還有很多值得深挖的東西,掛一漏萬,一期拋磚引玉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