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也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興趣是人們學習和探究的強大動力,對有興趣的事物,人們可以廢寢忘食.昆蟲學家法布爾為了研究昆蟲,專門建立了一個莊園,有時候一現察就是幾個小時,如果沒有對昆蟲的濃厚興趣,這是根本無法做到的事情.因此,在化學課程的教與學中,教師不應捆綁學生手腳,讓學生按照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方案進行,而要營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權利,讓學生去嘗試和發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驅力,進而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率,促使化學教學進入理想境界.
一、巧妙運用化學實驗,調動學生主動探索
例如,在講解溶液中物質分散的形式時,我會讓學生分組動手操作高錳酸鉀、食鹽、蔗糖、泥土和食用油在水中的分散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讓學生自己發現不同物質在水中分散的情況不同.然后,我配合播放高錳酸鉀、食鹽和蔗糖在水中逐漸消失的視頻,讓學生認識高錳酸鉀、食鹽和蔗糖在水中分散的微觀形式.通過這樣宏觀和微觀的雙重學習,學生能夠完整地歸納溶解的定義,形象地認識溶解的概念,牢固地記憶溶解的知識.
再如乳化實驗中,為了讓學生區分乳化與溶解,真正理解乳化的涵義,我會引導學生與之前的實驗現象進行對比:(1)油分散到水中;(2)油分散到汽油中;(3)油在洗潔精的作用下分散到水中.通過對比實驗,學生能清晰、直觀地發現乳化與溶解的區別,鞏固知識點的同時,也學習到了通過對比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外,在探究加快固體物質溶解速度的實驗中,我用生活中泡咖啡用的方糖來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實驗中設置對比項,控制變量.學生稍加思考,將生活經驗與實驗中的變量控制聯系起來,就能完成這項對比實驗.
二、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激發學生自主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做知識的“傳遞者”,而要做知識的“傳播者”.前者表演“獨角戲”,自我陶醉,滔滔不絕,可是學生昏昏沉沉,不知所云,因而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后者跟學生演“對手戲”,給學生時間,給課堂留白,調動學生學習熱情,關注學生接受情況,因而課堂效率高.這兩者之間的差別主要是由課堂中的提問環節帶來的.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完成教學目標.教師要緊扣教學內容設計多層次的問題,激發各個層次的學生自主思考,踴躍表達.學生通過自己的能力解決了問題,求知的欲望得到了滿足,學習的熱情就被調動起來了.
再如,在講解完懸濁液、乳濁液和溶液的定義之后,我會提出問題:溶液與懸濁液和乳濁液的本質區別是什么呢?以此來引導學生從定義出發,深入認識溶液的特征,讓學生對溶液的均一、穩定的特點和濁液的不均一、不穩定做出區分.之后,我又會設計如下幾個討論題供學生思考和小組討論:(1)蒸餾水是溶液嗎?(2)你認為溶液一定是無色的嗎?說說你見過的溶液的顏色?(3)物質只有分散到水中才能形成溶液嗎?(4)均一、穩定的液體一定是溶液嗎?學生們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表達交流、舉例說明,非常透徹地理解了“溶液的定義”這一知識點.
三、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靈活運用
化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化學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和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
例如,之前提到的泡咖啡實驗,我運用在課堂的導入環節.我用玻璃杯沖泡咖啡,請學生觀察方糖與咖啡分散到水中的情況.學生通過觀察老師沖泡咖啡,發現方糖與咖啡分散到水中的現象是不同的:方糖消失了,而咖啡不消失.然后,我再通過一組圖片,引導學生舉一些生活中不同的物質分散到水中的不同現象的例子,讓他們體會到化學就在我們身邊.
再如,在乳化知識點中,我會先讓學生觀看乳化原理的動畫視頻,讓學生理解乳化的微觀現象和原理.然后,我引導他們聯系生活實際,明白乳化就是我們生活中去污的依據.
四、科學開展課堂訓練,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除了知識儲備,思維能力對一個人思想的準度和深度也起著重要的影響.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和訓練學生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去發現事物的規律和聯系,不僅能夠提高解題能力,還能潛移默化地提高的思維能力,從而提高思維準度,加深思維深度.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精心篩選典型習題,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情況,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圍繞“溶液的概念和特征”,我設計以下課堂練習:
1.一杯完全溶解的糖水,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上面的比下面的甜B.下面的比上面甜
C.中間的最甜 D.各部分一樣甜
2.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植物油溶于水中形成均一、穩定的乳濁液
B.溶液是無色、均一、穩定的混合物
C.溶液是由一種物質和另一種物質組成的混合物
D.懸濁液、溶液、乳濁液都是混合物
這兩個習題由淺到深地考查學生對溶液“均一、穩定的混合物”這個概念的理解.學生通過去偽存真地辨別,深入淺出地思考,得出答案,而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對他們思維能力的訓練.
此外,搜集和篩選信息的能力也是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重要部分,我在課堂中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例如,在本節課我設置一個討論:牛奶是不是溶液?在學生產生分歧,爭執不下的時候,我在課堂上借助“百度”搜索引擎展開搜索:(1)牛奶是不是溶液?(2)牛奶為什么比較穩定、均一?(3)牛奶中的添加劑是什么?學生通過百度解答,明白了:牛奶不是溶液,而是乳濁液,牛奶中添加了乳化劑作為添加劑,所以性質比較穩定、均一.
總之,我在《物質在水中的分散》課堂教學中,秉承著“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巧妙運用化學實驗,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科學開展課堂訓練,學生興趣高漲、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