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

新課程改革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改課”,幾次在如皋聽課觀摩讓我有機會接觸到了“活動單導學”這種教學模式,并將其移植到了通州,帶進了我的課堂,在實踐中應用了該模式組織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從教學效果上來看,活動單導學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起到了一個兜底的功效,但是,筆者也在實踐中發現該模式存在著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本文首先分析問題,接著就如何應對談一談自己的思考.
一、“活動單導學”在教學應用存在的問題探析
1.教師觀念還較為落后,認識模糊
什么是活動單學案?
活動單學案是一份學習方案,凸顯導學功能,是鏈接三維教學目標和學習內容、學生已有知識和待學知識之間的橋梁.
但是,我們教師的觀念和認識還沒有能夠與之同步,導致教學效果與預想的有出入,主要有如下2個錯誤的觀念.
(1)教師普遍認為,習題應該是活動單的重頭戲,而且習題應該瞄準中考重點,目的是為了通過習題訓練讓學生熟能生巧.
(2)活動單注重學科知識內容,而對于知識背后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存在較大的缺失,這些隱性知識,活動單沒有能夠顯性呈現,導致導學功能的缺位.
2.活動單在教學出現了教學的異化現象
活動單導學的作用在于導學,是輔助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平臺,但是在長期的使用中,我發現教學的異化現象較為嚴重,主要集中在如下兩個方面:
(1)教材的價值邊緣化,有時我們有了活動單,拋棄了教材,或是對教材的挖掘不夠深入,這樣的做法本末倒置,而且對于學生的引導是有問題的,學生長期下來會認為教材沒用,不會主動地研讀教材.
(2)習題化的初中數學導學案讓諸多學生重陷題海,不是減負,反而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與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相違背.
3.統一化的活動單嚴重限制了師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
學生和老師都是個性鮮明的人,都有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如果我們的活動單統一化設置必然導致不同的學生的信息輸入和知識應用方向也趨于一致,我們的教學資料和解決問題的內容也是一致的,嚴重缺乏個性,不利于生成.
二、活動單導學視域下的初中數學教學建議
基于初中數學學科教材、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筆者認為在和學生一起借助于活動單組織學習和制作活動單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以教材為中心,適當補充學習材料
教材是課程專家們智慧的結晶,我們在活動單設計的過程中不可輕視了教材,但是教學的視角也應該適當廣一些,在教材的基礎上適當補充學習材料,有效激發學生初中數學學習的興趣.
例如,我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這部分內容時,在活動單上充分挖掘教材閱讀材料的內容,并以教材內容為基礎進行了適當的補充,在活動單上提供了笛卡爾與笛卡爾坐標系的一些故事.再例如,在講“無理數”的時候,我們可以引入“天體音樂”,在講“圓內接正多邊形”的時候,可以引入古代劉徽的“割圓術”向學生講解該內容,能夠讓學生在頗深的數學文化背景中,掌握數學知識的背景,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構建有效問題
在設計活動單的時候,應該將問題設計作為核心,在數學教學中實施活動單教學主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是思維的出發點,巧妙的設計問題,能夠為思維做鋪墊.
例如,在講解“一次函數”的時候,學教案上可以設置這樣情境:“一根蠟燭的長度是20 cm,點燃之后每十分鐘縮短4 cm”,教師可以根據這一情境提出問題:
(1)寫出蠟燭點燃后長度s (cm)與點燃時間t (min)的函數關系;
(2)該蠟燭可以點燃的時間是多長?
(3) 20分鐘之后蠟燭所剩的長度是多少?
學生拿到這樣的活動單,課前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問題引領學生將思維發散出來,提升自身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有效問題不僅僅要盤活學生的思維,還有一個重要的指向就是要引導學生注重教材內容的課本閱讀.
例如,中心對稱這節內容,我在活動單中設置了如下幾個問題引領學生自主閱讀教材.
課前導學:認真閱讀教材內容,思考如下幾個問題,便于課堂交流.
(1)理解中心對稱、中心對稱圖形的意義,并標出關鍵詞;
(2)結合中心對稱圖形的定義,判斷正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是否是中心對稱圖形,并說明理由;
(3)舉幾個中心對稱圖形的例子.
3.重建教學價值
以生為本,才能實現教學價值的最大化,對于初中數學教學亦是如此,我們的活動單導學應立足于學生的發展,充分體現學生數學學習的主體性,所設計的任務和思考題都應該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與討論.當然對于一門理科,我們的活動設計肯定會涉及到習題,但是筆者認為習題的設計應該連貫,應該問題化,讓學生感覺不到是在做題,而是在解決數學和生活中的問題,借此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達到減負增效的良好教學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活動單”教學在問題的設計上切忌設計太滿,要注意適當留白,讓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得到很好的滿足.
例如,一次函數圖象的教學,我的活動單中從學生的活動出發有如下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