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編者按】專業建設是職業院校建設和發展的核心,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依托,決定著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體現了職業院校的辦學實力與辦學水平。職業院校要取得長足發展,專業建設是最重要的一環。金華市技師學院舉辦2016年專業建設論壇,從頂層設計到品牌專業,領導、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思想碰撞的火花頻頻閃現,為專業建設出謀劃策之聲不絕于耳。
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出“新常態”這一概念。同年11月9日,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主席首次全面闡述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三大特點,即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轉為中高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成為主體;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面對新常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職業院校專業建設發展需要保持定力,科學謀劃,主動作為,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轉型升級為主線,不斷構筑新優勢,推進新跨越。2016年1月9日上午,金華市技師學院召開2016年業建設論壇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年會,為學院專業建設與經濟新常態同步、在傳承中創新開了好頭、布了好局。
頂層設計:把握核心要素,建設與監測并重
對于經濟新常態下品牌專業的傳承與創新,金華市技師學院院長周金?有著自己的理念和思考。在論壇揭幕儀式的歡迎詞中,周院長明確指出,2016年,金華市技師學院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進一步推進專業建設的改革與創新。這一理念是對經濟新常態三大特點的解讀與回應,也為學院專業建設頂層設計染上了一層絢麗的底色。
對于浙江省而言,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同國家經濟發展一樣,呈現出多“變”的特征:經濟增速放緩成為常態,發展換擋將成為區域經濟未來發展的長期主題;經濟轉型升級成為主導,產業結構正在邁向服務經濟引領的新階段,增長動力正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上來;區域經濟一體化融合發展,經濟發展生態化成為路徑選擇……
面對種種變化,職業院校專業建設頂層設計的思考需要繼續深入,找尋明確的目標和思路。在專業建設轉型升級過程中,什么是其核心競爭力?各個專業需要通過何種途徑促進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此類問題針對的是專業建設頂層設計的基本架構。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助理、黨委委員丁明軍教授梳理指出,專業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包括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硬件內容主要包括專業師資團隊、實踐教學基地、科研與技術服務能力、區位優勢等;軟件內容主要包括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管理制度等。專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需要“立足三個維度、推進三個高端、保障三個有效”。
完善的檢測和評價體系是專業發展的可靠保障。專業建設內涵豐富之后,如何對專業建設成果進行科學合理的檢測和評價是擺在職業院校面前的難題。金華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特級教師朱孝平博士另辟蹊徑,從科學的視角提出了評價專業建設的方法。朱教授認為,學習投入、學習體驗和學習產出是專業建設中的核心變量。通過對這三個變量的監測,反思教育、教學與管理,進而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環境、教師培養和課程建設三方面內容,能夠促進專業建設質量有效提升。
品牌專業:新常態提出新要求,新思路踐行新舉措
面對經濟新常態,學院專業建設必須堅持頂層設計與底層創新相結合,以更大的勇氣、更有力的舉措實現各個專業的跨越式發展。當天下午,金華市技師學院十一大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年會在各分會場舉行。學院領導、系(部)主任分別出席了相關專業年會。其中,剛剛被確認為浙江省品牌專業的室內設計專業年會現場討論異常激烈。專業教師和企業代表的諸多言論擲地有聲,引人深思。
“平臺+模塊”的課程設置
何為設計行業的“新常態”?現階段的城市更新和設計更新為設計者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隨著經濟增長速度放慢以及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設計行業的發展目標從原先的增量發展,逐步轉向存量市場的開發。設計行業的業務模式進一步向專業化、個性化、體驗感發展,強調創新與科技的融入。除此之外,生態觀念也是新常態下設計行業的核心理念,僅僅以造型取勝的產品不再吃香。設計行業的新常態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文化修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反映在課程體系構建上,需要增強課程設置的豐富性和層次感。
對此,金華市萬家利裝飾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燕能建議,在課程設置上,室內設計專業可以采取“平臺+模塊”的設置模式。“平臺”包括公共基礎平臺和崗位發展平臺。前者強調職業素質與綜合職業能力培養,起到夯實基礎、“結構承重”作用;后者突出面向主要就業崗位(崗位群、產業鏈)的職業通用技術技能教育,著眼于為學生發展后勁奠定基礎,提高學生職業遷移能力,發揮拓寬口徑、增強適應性的功效。“模塊”包括專業特定技術模塊和專業拓展模塊。專業特定技術模塊定位于就業適應性定向教育,解決首崗適應問題;專業拓展模塊則服務于學生專業技能的深化。由此,形成“公共課程組(必修)+專業群大類課程組(必修)+專業特定技術課程組(分流限選)+專業拓展課程組(選修)”的開放動態的課程體系結構。
“自主管理+結對子”的實習模式
金華市技師學院室內設計專業采用“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學主體包括學生、企業、學校。該模式以職業為導向,充分利用學校內外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把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和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校外工作有機結合,貫穿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校內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據專業教學的要求參與各種以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學習活動,在校外根據市場的需求以“職業人”的身份參加與所學專業相關聯的實際工作。
隨著工學結合的不斷推進,學校應該更加注重發揮企業的主觀能動性,讓企業深入參與到人才培養當中來。通過企業提供的實踐平臺,讓學生通過輪崗的方式實現頂崗實習。金華市明家裝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盧森軍提出,在實習過程中,企業應專門成立“實習處”,將學生分為三批:新實習生、老實習生和已經實習結束走上工作崗位的“原實習生”。通過原實習生負責指導、老實習生帶新實習生的形式,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學習。在此過程中,企業老總及部門負責人與學生結對子,在向學生講解市場需求的同時分享自己成功的經驗和教訓,幫助學生順利度過實習迷茫期,使他們更好更快成長。工學結合的深入開展,需要校企雙方尋找共同的利益點,才能達到學生、學校、企業三方共贏的目標。
“興趣班+工作室”的教學方法
經濟新常態下,室內設計專業的知識更新速度相當快,室內設計風格兩三年就會有變化,裝飾裝潢材料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包括室內藝術設計所使用的工具軟件也會更新版本。因此,對于室內設計專業來說,教學的根本不僅在于讓學生學會多少知識,掌握多少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如審美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等。
為此,金華市裝飾裝修協會會長童衛鋒指出,對室內藝術設計專業來說,除了企業提供的平臺以外,“興趣班”乃至“工作室”也是重要的人才培養平臺。學校應該積極鼓勵室內藝術設計專業開設“學生工作室”“名師工作室”等,勇于開拓創新,讓“工作室”按照企業管理模式運行;允許“工作室”自負盈虧,或者學校補貼部分費用;允許“工作室”進行商業化運轉,產生經濟效益。讓學生通過“工作室”這一重要的平臺參與創作與交流。學生在工作室當中負責一份工作,參與項目設計從調研、設計、修改到最終施工的全過程,這種收獲是課堂學習所不能比擬的。
再回首——2015年的金華市技師學院
2015年金華市技師學院專業建設成績主要集中在六個方面。
一是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增加到11個,室內設計專業被確認為浙江省品牌專業,新增合作企業22家。
二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各具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力為本、雙證融合”的課程體系、“工學一體、學教做評合一”的教學模式更加完善。
三是嘗試開發移動交互式數字教材,“以教學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模式轉變。
四是師資隊伍建設成效顯著:新增省級專業帶頭人4名,市級專業帶頭人1名,校級專業帶頭人5名,高級技師10名,技師6名,雙師型教師4名。
五是教科研成果穩步提升:完成專業題庫5個、省級以上課題13項、技師研修課題3項、校企合作技術開發項目5項,教師獲得專利5項、在省級以上專業期刊發表論文45篇,學生獲全國職業院校焊接技術項目一等獎、省級技能比賽一等獎有6個、入選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浙江省集訓隊5人。
六是公共實訓基地的公益性、共享性、示范性增強:全年完成技能鑒定5300人(其中高級工以上2300余人),為各類省、市、企業技能競賽免費提供場地、器材、技術支持及各項服務,承辦浙江省高校招生機械類職業技能操作考試,免費向中職學校師生開放實訓,接待調研考察、參觀學習45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