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濤
〔摘要〕在民族器樂教學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中西音樂史等課程的知識內容,教師應將這些課程的內容與民族器樂演奏這門課程融合在一起,加強各相關課程教學內容的聯系與交叉,清除各類知識之間的界限,讓學生掌握理解和靈活運用音樂理論知識,提高解決技術、技巧問題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民族器樂器樂教學
普通高校的民族器樂演奏在音樂學科中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要想培養出適應時代、滿足社會需求的器樂演奏人才,首先要有一個系統科學的教學理念作為指導。然而,普通高校民族器樂專業的教學仍然是沿襲音樂學院的教學模式,片面強調專業性,這種教學理念在影響并指導著民族器樂教學,某些因素制約了它的發展,亟待進行革新與發展。
一、民族器樂演奏專業的教學現狀
民族器樂演奏課程與音樂理論課程的割裂。民族器樂演奏課程是一門相對獨立但不孤立的課程,民族器樂演奏課與多種音樂理論課是緊密聯系的,理論課應對器樂演奏專業起著支撐與輔助的作用,它應根據民族器樂演奏課程的實際要求有針對性的開設與教學。然而,現今大部分院校的理論課并未對器樂演奏課程起到最好的輔助效果,它的開設與教學往往是面向所有方向(聲樂、器樂、鍵盤等)的學生,而不是分專業分課程有針對性、目的性的開設與教學,這使得民族器樂演奏變成了一門相對獨立的課程,沒有了相關課程的緊密聯系,對學生的學習進步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民族器樂教學忽視五線譜的練習與教學。當今,普通高校的民族器樂專業教材大都為簡譜版的練習曲與作品,只有一些少量的近現代作品為五線譜版本,此情況造成了民族器樂專業的學生對五線譜版本的練習曲或樂曲視奏遲鈍的現象,在日常練習中進展速度緩慢,影響了課程的進度,也不利于學生對其他理論課的學習,更不利于該專業與國內外器樂教學接軌和面向國際化的發展。
一專而不多能。目前,大部分音樂院校器樂專業的學生大都只是學習一種樂器,這雖“專”但并不一定符合當今社會的某些用人要求,不利于學生的就業與培養多元化思考的能力,也不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多能”的需求,這種教育模式制約了學生的發展潛力。
無創編作品的能力。普通高校的民族器樂專業學生往往只是學習教材上固有的作品,很少有創編的能力,他們不能利用某些音樂素材進行改編、創作作品,這使得學生的學習墨守陳規,影響了學生創作能力的發展,也影響了學生科研能力的發展。
“學院派”的學習模式。民族器樂演奏專業的教學往往是“學院派”的教學方式,很少能把民間的器樂演奏家、音樂家請進來,也很少能讓學生走出去,出現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藝術傳承現象,使得本專業的教學不能汲取民間的營養,不能吸收民間的優秀音樂,不利于學生音樂修養的完善。
二、民族器樂演奏專業的教學對策
民族器樂演奏課程與音樂理論課程的學科綜合。長期以來,我國普通高校的民族器樂演奏課的理論課程與其他音樂專業方向的課程是混合同上的,這種集合設置容易忽略某些課程或學科之間的聯系,造成了理論與技巧課程的割裂和孤立。在民族器樂教學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中西音樂史、視唱練耳、曲式和聲、作品寫作等課程的知識內容,所以理論課的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將這些知識進行整合,將這些理論課程的內容與民族器樂演奏這門課程融合在一起,加強各相關課程教學內容的聯系與交叉,清除各類知識之間的界限,按專業方向講授其針對性強的理論知識,讓學生掌握理解和靈活運用音樂理論知識,提高解決技術、技巧問題的綜合能力。比如,在某些現代民族器樂作品中往往涉及到許多變化音,出現增四度音程,一般的視唱練耳課程中對此音程訓練較少,而如果兩類課程的有機綜合,則可提前進行某些音程的特殊訓練,而這將對器樂演奏的學習起著有力的支撐作用。
民族器樂演奏授課采用五線譜教學。目前,全國普通高校的民族器樂專業大都用簡譜教學,如此長時間發展,學生僅靠樂理、視唱練耳、曲式和聲等課程的線譜練習,往往練習數量較少,較為生疏,不能達到在自己樂器上熟練視奏的程度,也不能達到熟練運用的效果,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民族器樂現代作品(現代作品大都是線譜)、民樂重奏、民樂合奏等課程的學習與進步,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畢業后某些崗位招聘所要求的線譜視奏、演奏,所以我們的授課應采用線譜和簡譜的雙重教學,對學生的五線譜訓練常規化,以達到提高學生的視奏能力與專業演奏能力的目的,也有利于本課程與世界先進教育接軌。
第二器樂演奏課程的開設。普通高校音樂專業學生的演奏水平往往不及音樂學院的學生水平,有些甚至相差較遠,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就業根本不占優勢,很被動,所以針對此情況,為了順應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本趨勢,拓寬器樂教學的種類,培養出具有多方面能力和綜合素質高的“一專多能”的音樂教育復合型人才,我們應該修改培養方案,增加第二器樂演奏課程,使學生可以更多地學習器樂演奏,掌握另一種樂器的演奏能力,開拓學生的知識廣度,從而有利于學生的就業與發展。
器樂創編課程的開設。普通高校民族器樂專業的學生有一定的演奏技能,但無創作和科研的能力,院校中往往也沒有開設這種課程,一是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二因學生不愿學習教材上的某些陳舊作品造成厭學狀態。我們的器樂創編課程是培養學生能利用世界優秀的、經典的、廣受大眾喜愛的民歌、流行歌曲,吸取它們的音樂元素進行改編、創作,再融入本器樂的技巧使之成為器樂作品。這樣,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創作動力,再者提高了學生們的樂器學習興趣,還增加了學生較為寬泛的就業渠道,這種人才培養也正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需求。
重視器樂重奏與合奏課的教學。我們對民族器樂重奏課與合奏課應給予足夠的重視,課程在教師的指導下,讓每一位器樂學生參與重奏課和合奏課的學習,學生通過參與重奏課(幾人組)的訓練來提高視奏、協作能力,為大樂隊的合奏奠定基礎,解決重奏、合奏訓練中的各種問題,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還可以鍛煉學生的組織、排練和指揮能力。
聘請民間器樂演奏家。無論是普通高校的民族器樂專業學生還是音樂學院的學生往往被社會稱之為“學院派”,這是因為學生們的藝術修養缺少民間音樂的“根”,他們沒有掌握民間器樂音樂最質樸、最傳統的藝術。而與之相對的“民間派”,有些民間器樂演奏家受地方風土人情、人文傳統的熏陶,具有很深的藝術造詣,民間樂曲的挖掘整理和繼承發展,都離不開這些民間藝人的辛勤勞動,他們是民間器樂得以展示和流傳的主體。所以我們要聘請一些優秀的民間器樂演奏家來院講學或讓學生走出去采風、學習,使學生從一些民間器樂演奏家身上尋“根”,學習他們的演奏藝術,汲取民間音樂的養分,了解、學習民間音樂最深層的音樂知識,以增加自身音樂素養,完善自己。
對于普通高校的民族器樂教學,我們認真分析了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自身的探索與總結,不斷發展民族器樂教學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新的教學理念,針對學生們的實際情況,采取了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豐富了教學內容。我們為全國普通高校民族器樂教學率先示范開拓新的教學思路,為盡快適應國際音樂教育的趨勢而革新,為培養“一專多能”符合當今社會需求的人才而不斷努力。
(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1]張巖.論多元化教學方式在高師器樂教學中的滲透[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刊, 2009.06.
[2]龐榮.高師器樂教學理念的現狀分析與研究[J].藝術教育,2009.01.
[3]龐榮、黃洪焱.從后現代課程觀看高師器樂教學中的創新性培養[J].音樂創作,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