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興衛

[摘要] 目的 研究全髖置換術治療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臨床效果。 方法 隨機選取該院2009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29例(33髖)作為觀察組,均采用全髖置換術治療,另選取于該院采取常規治療的29例(33髖)患者作為對照組,分別比較兩組患者的恢復優良率、Harris評分、疼痛評分、并發癥發生率。 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恢復優良率分別為91.2%和78.4%,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分別為(89.0±3.3)分和(70.9±2.6)分,疼痛評分分別為(37.4±2.2)分和(84.1±2.9)分,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0%和17.2%,結果顯示觀察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結論 全髖關節置換治療,效果顯著,是比較理想的治療方式。
[關鍵詞] 全髖置換術;髖關節發育不良;恢復情況
[中圖分類號] R68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02(b)-0102-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treatment of dysplasia of hip joint. Methods 29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ysplasia of hip joint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January 2015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33 hips) and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otal hip arthroplasty, 29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ysplasia of hip joint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at the same period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33 hips) and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method,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recovery, Harris score, pain score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recovery, Harris score, pain score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respectively 91.2%,(89.0±3.3)marks,(37.4±2.2)marks and 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78.4%,(70.9±2.6)marks,(84.1±2.9)marks and 17.2% in the control group , the clinical effec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reatment has an obvious effect and it is an ideal treatment method.
[Key words] Total hip arthroplasty; Dysplasia of hip joint; Recovery condition
先天性髓關節發育不良的患者由于髓臼發育缺陷會引起生物力學異常,長此以往,逐漸出現患髓疼痛、關節脫位以及雙下肢不等長等癥狀甚至出現脊柱/膝關節病變。目前,臨床上將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作為臨床治療多種髖關節病變的首選方法[1-2]。該研究隨機選取2009年1月—2015年1月該院收治的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58例(66髖)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其臨床效果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09年1月—2015年1月該院收治的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58例(66髖)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兩組,每組29例。
觀察組患者29例(33髖),其中,男5例(7髖),女24例(26髖),患者的年齡在33歲到6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1±3.2)歲。單側和雙側患者分別有24例和5例,按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Crowe分型標準[2],可見,Ⅰ型(股骨頭脫位程度在50%以下)、Ⅱ型(股骨頭脫位程度在50%到75%之間)、Ⅲ型(股骨頭脫位程度在50%到100%之間)和Ⅳ型(股骨頭完全脫位)分別有9髖、14髖、6髖和4髖。
對照患者29例(33髖),其中,男5例(8髖),女24例(25髖),患者的年齡在35歲到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4±3.6)歲。單側和雙側患者分別有23例和6例,按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Crowe分型標準[2],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分別有10髖、13髖、7髖和3髖。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患病位置、病理分型等方面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查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包括中醫保守理療,止痛藥口服止痛等。觀察組:所有患者均在術前進行髖關節CT掃描(除Crowe Ⅰ型),掃描的儀器為西門子公司生產的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螺旋CT掃描儀,明確其股骨頭、髖臼等的形態學特征以及相互位置關系,為手術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手術操作方式和假體等提供依據。注意,對于肢體短縮程度超過3 cm的患者,要求先進行一周的患肢骨牽引。
患者取側臥位,給予腰硬聯合麻醉,選擇經患髖的髖關節后外側作為手術入路,先將其攣縮關節囊、結締組織等切除后,根據術前檢查并確定的截骨線進行截骨(位于股骨小轉子上方)。分辨患髖髖臼的切跡、橫韌帶,了解其恥骨支、坐骨支的走向,明確真臼的位置、大小、方向、深淺,選擇垂直于骨盆的方向以小號臼挫緊貼髖臼橫韌帶,實施髖臼加深處理,不斷調整臼挫的方向、型號。讓患者保持外展40~45°,前傾15~25°的位置,于髖臼后壁施力,最大程度降低前壁磨損。對于Crowe Ⅲ型和Ⅳ型的患者,由于理論上的理想位置上放置髖臼假體無法實現完全骨包容的目的,因而可以通過較小臼杯、骨缺損區自體骨結構性植骨、高位重建髖關節中心、髖臼內側骨壁控制性骨折內陷成形術等多種方法實現頭臼間異常匹配關系的改善。
1.3 觀察指標和臨床效果評價
采用SAS疼痛評分標準評價兩組患者的疼痛情況,滿分為100分,由患者自行選擇疼痛程度,0分為無痛,100分為劇烈疼痛[3]。
其中髖關節功能的評價采用Harris評分[4],滿分100分,以術后評分在90分以上為優秀,以術后評分在80~89分之間為良好,以術后評分在70~79分之間為一般,以70分以下為差。
1.4 統計方法
相關數據均錄入SPSS 17.0統計學軟件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并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后的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疼痛評分、恢復優良率、并發癥發生率如下,觀察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對比結果見表1、表2。
3 討論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常見的髖關節疾病,發病機制在于髖臼無法完全覆蓋股骨頭,導致髖關節的生物力學受到破壞,髖關節機械磨損率和磨損程度加快。由于髖關節解剖結構的特殊性(如:髖臼側骨質較少、真臼淺小、假臼形成、股骨頸前傾角大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患者在實施全髖關節置換的過程中相對比較復雜,特別是對于脫位程度相對較高的患者(Crowe Ⅲ/Ⅳ型),不僅手術難度更大,而且手術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因而,在進行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如何根據患者的分型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法,如何有效重建髖關節的正常旋轉中心,促進下肢正常長度恢復是影響人工髖關節置換效果、使用壽命的重要因素。
該研究分別比較了全髖關節置換術和中醫保守理療、止痛藥口服等常規治療方法的臨床效果,包括患者治療后的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疼痛評分以及恢復優良率和并發癥發生率,可見相較于采用常規療法的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經治療后,所有患者的髖關節功能均得到顯著改善,Harris平均評分達到(89.0±3.3)分,且無一例患者出現嚴重并發癥,疼痛消失(疼痛評分僅為(37.4±2.2)分),治療效果理想,其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更是超過90%,這與焦慶豐等[8]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其對48例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患者實施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經3個月~8年的隨訪,患者的關節假體穩定,關節功能正常,雙下肢短縮均有明顯改善,Harris髖關節評分顯著提高,且未出現感染脫位神經損傷并發癥,安全性好。除此之外,劉偉等[5],楊勝武等[6],張衛紅等[7]的研究均有一致的結果。
綜上所述,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臨床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長路,劉曉民,劉萬林,等.全髖置換術治療髖關節發育不良并骨關節炎[J].實用骨科雜志,2014,20(6):551-553.
[2] 孫俊魁,王義生,李軍偉,等.全髖置換術治療髖關節發育不良伴骨關節炎34例報告[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 28(15):1374-1376.
[3] 于子陽,周建生.全髖置換術治療成人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24例[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5,40(1):34-35.
[4] 隋廣維.人工全髖置換術治療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臨床療效探討[J].中外醫療,2014,33(3):94-95.
[5] 劉偉,叢銳軍,李曉華,等.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外科,2013,33(6):429-433.
[6] 楊勝武,李悅,滕紅林,等.全髖置換術治療髖關節發育不良[J].臨床骨科雜志,2015,18(2):103-105.
[7] 張衛紅,龔春柱.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療效觀察[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3,21(3):204-206.
[8] 焦慶豐,王輝,張微,等.全髖置換術治療髖關節發育不良[J].臨床骨科雜志,2012,15(1):53-54.
(收稿日期:201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