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靜


[摘要] 目的 探討重癥監護室(ICU)護理中應用優質護理服務的風險規避作用。 方法 整群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該院ICU患者228例,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114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對比兩組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與護理滿意度。 結果 觀察組的風險事件發生率為2.63%,相比于對照組的14.91%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工作滿意度為95.61%,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3.33%(P<0.05)。 結論 在ICU護理中介入優質護理服務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規避護理風險事件,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優質護理;重癥監護室;護理風險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02(b)-015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igh-quality nursing on avoiding the nursing risks in the ICU. Methods 228 cases admitted in the ICU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5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114 cases in each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der of admissio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he high-quality nursing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risk events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risk events was much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2.63% vs 14.91%) (P<0.0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95.61% vs 83.33%) (P<0.05). Conclusion High-quality nursing applied to the nursing in the ICU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nursing and avoiding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risk events, so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High-quality nursing; Intensive care unit; Nursing risks
護理風險是指在護理過程中出現相關法律及法規允許范圍之外的威脅患者身心健康的事件,其貫穿于臨床護理全程中,一旦發生不僅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及臨床轉歸,還將影響醫務人員身心健康及醫院形象[1]。重癥監護室(ICU)由于集中了醫院各類主力醫療救治設備,且住ICU患者多為急危重癥患者,不安全因素較多,ICU成為醫院高護理風險科室之一。因此,在ICU日常護理中,開展高質、高效的護理模式,預防護理安全隱患的發生,確保患者獲得優質的護理服務,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是ICU護理的主要目標[2]。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間,該院在ICU日常護理中介入優質護理,并與既往常規護理(2013年1月—2014年1月)進行比較,探討和分析了ICU優質護理服務對規避護理風險的效果及實施要點,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該院ICU患者114例作為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2014年2月—2015年2月,ICU患者114例作為觀察組。觀察組中,男72例,女42例,年齡20~60歲,平均(41.26±1.69)歲;體重45~83 kg,平均(63.12±5.97)kg;原發疾病:24例腦出血,39例腦外傷,21例臟器功能衰竭,12例重癥休克、敗血癥或中毒,18例心肺復蘇。對照組中,男68例,女46例,年齡22~65歲,平均(40.45±2.05)歲;體重46~85 kg,平均(64.21±5.59)kg;原發疾病:22例腦出血,36例腦外傷,23例臟器功能衰竭,18例重癥休克、敗血癥或中毒,15例心肺復蘇。兩組的年齡、性別、體重、原發病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ICU常規護理模式,包括健康宣教、心理護理、ICU常規病情監護、遵醫囑護理、病癥防護等。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分析臨床護理經驗、結合ICU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制定并實施優質護理模式,具體方法如下。
①加強護理團隊建設。建立優質護理服務小組、護理風險監控小組等,根據ICU具體情況、患者情況制定專科護理操作規程、基礎護理操作規程以及應急處理預案等,同時制定相關責任制度及管理措施確保風險護理與優質護理貫穿于日常護理全程中。組織開展ICU風險相關知識、優質護理相關知識及專科護理知識及技術學習和培訓,全面提高優質護理服務水平、風險防控意識與能力。根據護理人員的職稱、職業水平、年資等組織開展分層次培訓,強化專科科室培訓,全面提高護理專業技能。
②轉變護理工作模式。根據ICU實際需求,合理調整人力資源,實施彈性排班制度。對于午間、晚間、節假日、突發事件以及工作量劇增等環節,隨時調配護理人員,確保護理工作的全面性、連續性和完整性,同時也可減輕護理人員的身心壓力。強化基礎護理的同時,凸顯人性化護理、全程護理,做到密切詢問患者、詳細查看病情、完善基礎護理、全程貫穿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全面提高患者的舒適度與滿意度。同時,堅持“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主動關心患者并為其提供服務,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
③優化護理流程。健全ICU護理管理制度,明確崗位職責并優化工作流程,建立ICU常見病護理流程、專科操作規范,例如CVP監護規范、呼吸機操作規范等,細化專科護理服務內容,從而為患者提供全程連續、專業、高效、優質、及時的護理服務。優化急救藥品及器材管理模式,根據ICU診療特點以及相關管理規范,準備好各項常用藥品,并由專人管理,在使用后及時補充或養護,確保ICU急救護理工作順利進行。優化護理文書書寫,即參照《護理文件書寫實施細則》并結合ICU特點設計護理文書表格并結合文字書寫,形成ICU專科護理記錄單,節約護理文書書寫時間、提高護理記錄書寫效率及準確率,為臨床護理爭取更多的時間及經歷。
④嚴格執行無菌規程。ICU留置管路較多、侵入性操作頻繁、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病情危重等,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具有重要意義。在臨床護理中,嚴格執行相關護理操作規程,切實落實消毒管理制度與無菌操作制度,加強病房消毒以及通風,對于預防或減少院內感染具有重要意義。
⑤持續質量改進。建立健全ICU護理質量評價標準,實施定期結合不定期質量監控,逐級反饋既存護理問題并督促整改,實現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加強對重點時段、環節及人員的監督檢查,切實落實核心管理制度,實現全方位、連續性質量管理與護理服務,確保每一個護理環節均一絲不茍。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例如院內感染、跌倒、墜床、燙傷、非刺激性拔管及壓瘡等。采用科室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估護理滿意度,評價內容包括護理技術、服務態度、健康宣教、住院環境、溝通技巧等,總評分100分,得分≥90分表示非常滿意,80-89分為基本滿意,70~79分為一般滿意,<70分為不滿意。計算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數據以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經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風險事件發生率
觀察組的風險事件發生率相比于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觀察組護理方案能夠減少或避免墜床、跌倒、院內感染等并發癥,改善臨床預后,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ICU開展優質護理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改善護患關系并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見表2。
3 討論
ICU是醫院急危重癥患者集中的科室,日常護理中潛在諸多的護理安全隱患,主要體現在、護理人員法律意識淡薄、護理人員自身綜合水平偏低(護理責任心不強、工作經驗不足、綜合水平低下以及操作技術部熟練)、病房無陪護、消毒隔離不到位、無菌操作不嚴、護患溝通不到位及護理人員人力資源不足等方面[3-4]。上述因素的存在,可導致護理工作繁重、護理人員高度緊張,容易發生護理差錯。
基于ICU護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認為轉變傳統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開展全方位、人性化、科學化和專業化的護理服務,對于降低ICU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優質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服務模式,其是在加強常規護理及整體護理的基礎上,強化人性化護理、規范化護理、安全性護理與集成護理,將傳統“疾病護理”轉變成為“生理-心理-社會”全面優質護理[5]。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理念,充分融合人性化護理的內涵以及臨床護理實踐經驗,探尋、開展科學性、可行性的護理服務并逐步推進護理質量改進,從而優化內部管理、優化護理流程、提高護理質量以及促進護患關系和諧等[6-7]。同時,開展優質護理服務要求具有綜合水平高的護理團隊 、嚴謹的護理細節以及監護整體的連續性護理,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和控制護理薄弱環節,規避護理風險[8]。通過加強團隊建設,切實落實“以患者為中心”的優質護理理念,更好地體現護理核心,提高護理團隊整體水平,進而提高整體護理質量。實施彈性護理排班制度,能夠強化護理薄弱環節護理,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同時,轉變傳統的護理工作模式也有利于緩解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使其更加投入臨床護理工作中,提高護理質量,更好地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9]。優化護理流程,可規范護理行為,避免因個人護理技術水平不足所致護理缺陷或護理不良事件。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則是預防醫源性感染的關鍵環節,也是醫院感染防控措施的重要內容。通過實施上述優化護理模式,并在日常護理工作中不斷改進,能夠持續提高護理服務質量,使得護理工作更加貼近臨床和患者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規避護理風險事件。該研究中,觀察組通過在ICU中開展優質護理,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僅為2.63%,較對照組常規護理后的14.91%顯著降低,且患者的滿意度高達95.6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33%,與張雋等[10]報道相似。
綜上所述,針對ICU護理特點及既存問題,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優化護理流程、規避護理風險,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瑋.優質護理在提高 ICU 患者生存質量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11):3220-3222.
[2] 吳曉華.優化ICU基礎護理流程在創建優質護理服務中的作用[J].現代養生(B),2014(1):154.
[3] 于春艷,張寧,江磊等.優質護理在ICU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4,24(7上旬刊):4057.
[4] 李良露,熊滿英.優質護理在ICU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4(8):99-101.
[5] 周金萍.ICU室開展優質護理的體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4(28):451.
[6] 戴雯,郭凱旋,唐宗娟等.ICU護理中優質護理的臨床體會[J].當代醫學,2015(9):118-119.
[7] 張永桂.淺談ICU開展優質護理服務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4(15):54-55.
[8] 高淑坤.優質護理在ICU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4(36):219-220.
[9] 邱麗紅.優化ICU基礎護理流程在創建優質護理服務中的作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7):590-592.
[10] 張雋.優質護理服務在規避ICU護理風險中的作用[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9):1701.
(收稿日期:201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