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飛 李麗 劉瑤
【摘要】目的:探討清熱利濕法治療濕熱蘊結型克羅恩病的臨床療效,為治療克羅恩病提供新方法。
方法: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成都市新都區中醫醫院就診的克羅恩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試驗兩個小組。對照組18例,治療組27例,對照組口服潑尼松龍40 mg/d,潑尼松龍療效不佳者加用硫嘌呤每日2.0 mg/kg;緩解后改用美沙拉嗪維持1.5 g/d ,有感染者加用抗生素環丙沙星每日15 mg/kg。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清熱利濕中藥,100ml。治療4周后,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緩解情況(腹痛程度、腹瀉次數、便血情況、并發癥)、簡化CADI評分、不良反應。SPSS18.0 用于數據統計分析。
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較,實驗組的腹痛消失時間(13.42天比10.1天,P<0.05)及大便次數減少時間(5.94天比3.52天,P<0.05)均縮短。而便血消失時間兩組不存在差異。同時實驗組的簡化CADI評分的下降幅度高于對照組(7.59比5.01)。
結論:濕熱利濕法可用于治療濕熱蘊結型克羅恩病。
【關鍵詞】克羅恩病;中藥;中西醫結合治療法
Abstract Crohns disease(CD) is an inflammatory disease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nk that CD is caused by Shi. So we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removal the Re and Shi regimen in treating CD. We enrolled 30 patients with CD, who were inpatients of Xind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cluded 18 patien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cluded 27 patients. We found that the time of stomachache disappear(10.1 vs.13.42, P<0.05) and time of diarrhea remission(3.52 vs.5.94, P<0.05) were shorter in experimental group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ime of hematochezia disappear. At the meantime, we found the decrease of mini CADI score was more in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control group. In conclusion, removal the Re and Shi regimen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in treating CD.
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種病因尚不明確的慢性非特異性肉芽腫性腸道疾病。病變可侵及消化道任何部位,以末段回腸和鄰近結腸多見,病變呈呈節段性或跳躍性分布。臨床以腹痛、腹瀉、腹塊、瘺管形成和腸梗阻為特點,可伴有發熱、乏力、厭食、營養障礙等全身表現以及關節、皮膚、眼、口腔黏膜等腸外損害。本病是公認的難治性疾病。本病在歐美多見,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診斷技術的提高,我國的發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本病確切的發病機制不明,現代醫學治療亦頗為棘手。
中醫研究中多認為該病與“腸僻”、“腹痛”、“痢疾”、“便血”、“泄瀉”等病有相關性[1],多由于感受外邪或飲食不節或過度勞損或情志失調所致。四川地處盆地,易感濕邪,濕熱內蘊,損傷脾胃,日久傷腎,脾腎虧虛,腎虛不能溫煦脾陽,脾胃升降失職,濕從內生,形成惡性循環,致使該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成為難治性疾病之一[2]。
本研究探討清熱利濕法治療濕熱蘊結型克羅恩病的臨床療效,以期待為治療克羅恩病提供新的方法。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病例均來自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成都市新都區中醫醫院治療的年齡范圍18-70歲的克羅恩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試驗組兩個小組,治療組27例,對照組18例。兩組病例在年齡、體重等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1.2納入標準
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間于成都市新都區中醫醫院治療的年齡范圍18-70歲的克羅恩患者。
1.3排除標準:
①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內分泌疾病或消化道出血患者;②中藥過敏或不能堅持服藥者;③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有出血傾向者。④腹腔臟器存在嚴重感染,合并其他嚴重并發癥者,如惡性腫瘤。⑤合并有妊娠、哺乳的女性。
1.4方法
對照組口服潑尼松龍40 mg/d,潑尼松龍療效不佳者加用硫嘌呤每日2.0 mg/kg;緩解后改用美沙拉嗪維持1.5 g/d ,有感染者加用抗生素環丙沙星每日15 mg/kg。治療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清熱利濕中藥(黃連、黃芩、敗醬草、藿香、馬齒莧、白芍、生地、蒼術、薏苡仁、厚樸等),每日1劑,水煎服,100ml,一日三次。2組均治療4周,觀察兩組治療4周后的臨床療效。
1.5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腹痛程度、腹瀉次數、便血情況、并發癥)、簡化CADI評分、不良反應。
1.6統計方法
應用 SPSS18.0 統計處理軟件,計量資料用(χ ± s )表示 , 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 檢驗。
2結果
2.1臨床癥狀
治療組患者腹痛消失時間、大便次數減少時間較對照組短,有統計學意義( P < 0.05 ),但治療組患者在便血消失時間較對照組,P>0.05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簡化CADI評分
治療組簡化CADI評分的治療后較前下降7.59±1.00,對照組簡化CADI評分的治療較前下降5.01±0.86,差異有顯著性(P<0.05)。組間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
2.3 并發癥
治療組,1例患者出現惡心嘔吐,對癥治療后癥狀消失。
3討論
西醫認為克羅恩病大致由遺傳、感染、免疫、環境因素所致,治療方式包括:一般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干細胞移植治療。克羅恩病起病緩慢,反復發作,主要癥狀腹瀉腹痛,反復發作,伴有腹部腫塊、梗阻、腸瘺、肛門病變、反復口腔潰瘍。
中醫傳統醫學認為克羅恩病感受外邪或飲食不節或過度勞損或情志失調所致,四川地處盆地,易感濕邪,濕熱內蘊,損傷脾胃,日久傷腎,脾腎虧虛,腎虛不能溫煦脾陽,脾胃升降失職,濕從內生,形成惡性循環,致使該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故本研究采用清熱利濕中藥治療。黃連,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味大苦,性大寒,善清熱利濕,專治中焦受邪為治療濕熱泄瀉經典藥物[3]。《本草備藥》記載:“入心瀉火,鎮肝涼血,燥濕開郁、解渴,治腸僻瀉痢……”黃芩,歸心肺膽大腸經,味苦,性苦寒,善瀉實火,除濕熱,止血,《神龍本草經》記載:“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現代研究其有抗菌作用,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葡萄球菌、溶血性璉球菌等有抑制作用[4]。敗醬草其性味辛、苦、微寒,善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現代研究可消除局部炎癥,改善病變部位微循環,促進潰瘍修復的作用[5]。藿香歸脾胃肺經,性辛,有芳香化濁,和中止嘔之功效,促進潰瘍修復[6-8]。馬齒莧,歸心肝脾大腸經,味酸甘,性寒,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證類本草》評其“主治血痢……”,為血痢要藥。白芍,歸肝脾經,味酸苦,性微寒,善疏肝緩急止痛,《神農本草經》中云“治邪氣腹痛”,本方用其止腹痛,止血。生地歸肝腎心經,性甘寒,具有清熱涼血、益陰生津之功效。蒼術,入脾經,味大苦,性大寒,善祛濕健脾,被《本草征要》評為“濕家要劑”。薏苡仁歸脾胃經,可益脾滲濕,使濕熱從下而去,《本草新編》:“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適用之”[9-11]。厚樸,歸脾胃肺大腸經,味苦性溫,善寬中理氣,《名醫別錄》中記載“厚樸,主溫中,益氣,消痰,下氣,治霍亂及腹痛,脹滿,胃中冷逆,胸中嘔逆不止,瀉痢……”本方用厚樸,用其寬中理氣治療克羅恩病。
本研究探討清熱利濕法治療濕熱蘊結型克羅恩病,可見其臨床療效,根據中醫的辨證論治精髓,辨病辯證相結合,中西并舉,取長補短,為提高治療克羅恩病提供新的方法。
【參考文獻】
[1].趙延華, 趙智強. 略論克羅恩病的中醫認識.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4(05):410-2.
[2]何家鳴,陳延. 克羅恩病的中醫研究進展[J]. 中醫藥學報,2012,04:141-144.
[3]楊舒,王新月,楊雪,景姍,朱陵群,王碩仁. 黃芪桔梗湯及黃芪黃連湯對克羅恩病大鼠肺與結腸ICAM-1蛋白及mRNA的影響[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09:1227-1232.
[4]張瑜,武斌,許建衛. 黃芩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 醫學綜述,2013,06:1091-1093.
[5]張一芳. 敗醬草研究進展[J]. 中藥材,2009,01:148-152.
[6]吳友根,郭巧生,鄭煥強. 廣藿香本草及引種歷史考證的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2007,20:2114-2117+2181.
[7]任守忠,靳德軍,張俊清,劉明生. 廣藿香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中國現代中藥,2006,08:27-29.
[8]陳海明. 廣藿香酮對實驗性胃潰瘍保護作用及藥代動力學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5.
[9]陳炎明,陳靜,侴桂新. 蒼術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04:95-98.
[10]趙愛梅. 蒼術的藥理作用研究[J]. 光明中醫,2009,01: 181-182.
[11]趙子劍,肖勝男,趙永新,張恩戶. 蒼術藥理作用的文獻再評價[J]. 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1,07:607-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