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曙虹
[摘 要] 師生對話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是師生之間進行有效互動的重要途徑。在“學為中心”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正確認識師生對話對于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價值,要站在兒童學習數學的視角上優化師生對話,從而引導學生進行高效的數學學習。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對話;誤區;對策
師生對話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是師生之間進行有效互動的重要途徑。實施新課程以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從理念到實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作為課堂教學的本質——師生對話,卻沒有引起廣大教師的注意。在“學為中心”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正確認識師生對話對于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價值,要站在兒童學習數學的視角上優化師生對話,從而引導學生進行高效的數學學習。
一、小學數學師生對話存在的問題
(一)拘泥預設
小學數學教學特別注重生成性,以此張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生命活力。小學數學課堂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充滿生命活力的系統。但是,這也給數學教師掌控數學課堂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會拘泥于預先設計的教學方案,而錯失了課堂上學生的生成性教學資源,從而也錯失了生成精彩的對話。
【案例】 一位教師在教學“找規律”時,給學生呈現了以下題目。
1.△○□△○□…( )
2.○○○□○○○□…( )
3.△△△○○△△△○○…( )
教師先讓學生說一說這三個題目的規律,再來推測第16個圖形是什么。課堂上,有這樣的生成:
生:第一題的第16個圖形應該是△。因為在這個題目中,可以看成△○□三個圖形為一組,15個圖形可以分成5組,第16個剛好是△。
生:第二題第16個圖形應該是□。在這個題目中,○○○□四個圖形依次出現,16里面有4個4,所以第16個圖形是□。
生:第三題第16個圖形應該是△。這個題目是△△△○○一組,15個圖形剛好是三組,所以第16個圖形是△。
這一些學生的發言都在教師的預設之中,所以教師都及時地進行了表揚和鼓勵。這時,突然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如果在這三個題目中的第一題的最前面加上一個□。那么,規律就變了,第16個圖形也就不是△形了。”這個問題出乎教師的意料,教師此時只是簡單的問了一句:“同學們,你們覺得他講得到道理嗎?”全班學生回答:“沒有?!苯處熢賹δ且晃粚W生說:“題目是不能改的,今后可要注意了。”發言的那一位學生便低著頭坐了下去。
以上案例中,當課堂上出現了學生的意外之聲時,教師采取的做法是進行回避。其實,這一位學生的發言是很有價值的,教師正是因為沒有抓住這一話題的價值,導致了課堂精彩對話的錯失。
(二)缺乏平等
交往平等體現在課堂對話中就是師生、生生之間在學習過程中的平等對話。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平等對話體現在教師要能夠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數學學習,要給學生一個平等交流的機會。但是,一些教師卻無意識地在心理上抑制了“平等”,而這一種所謂的“平等”卻只限在教師自己許可的范圍內。
【案例】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片段
一位教師在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出示了機器貓小叮當,小叮當的手里拿著19朵小紅花。
師:同學們,小叮當看到我們學習學得這么認真,也要跟我們一起來學習。小叮當可是一名好學生,它在學習中得了很多小紅花。來!我們一起來數一數。
學生跟著課件一起來數小紅花。他們很順利地從1數到了10。此時,課件演示第11朵打了問號。
師:同學們,你們剛才從1數到10數得很好。再往下數就是比10還大的數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11~20各數的認識”。(板書課題)學了這一節課后,我們再幫助小叮當把小紅花數完,好不好?
生:好!
接下來,教師為了幫助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建立計數單位“十”,讓學生拿出信封里的小棒數一數,一共有多少根(學生的信封里都裝有12根小棒)。
以上案例中,教師創設的情境確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學生在這個情境中進行數數時,數到10教師就喊停了。因為教師害怕學生數出11、12,會給自己的課前預設帶來干擾。在教師的預設中,學生只能數10以內的數,這是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因此,11、12對于他們來說是新知識,所以教師怕在學生口中出現新知識,于是把話題引到了另一個地方。教師在此時喊停,其實是抑制了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平等對話,表面上看似很合理,卻不合情。
二、小學數學師生對話的優化方法
在“學為中心”的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尊重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要善于從以下三方面優化課堂對話。
(一)以生為本——讓師生對話生成化
“學為中心”的課堂強調的核心理念是“以生為本”。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視角上進行師生對話。
【案例】 “比較數的大小”教學片段
課堂伊始,教師給學生呈現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班級里要舉行“好學生”評價,老師規定誰平時得到的學習星多誰就可以評上“好學生”。淘氣得到了23顆學習星,小紅得到了27顆學習星,誰應該被評為“好學生”呢?
生:小紅。
師:為什么?你可以想一個辦法讓人一眼就看出誰的學習星多嗎?
生:把兩個人的學習星畫下來比一比就知道了。
師:我來不及畫,有這么多學習星。
生:老師,我來得及畫。
生1:您看,小紅比淘氣多4顆學習星。
師:一顆一顆畫也太累了,有沒有更簡單的畫法?
生2:他們的學習星都比20顆多。所以在畫的時候畫一條線就表示20顆。淘氣的學習星是一條線還要畫3顆,小紅的學習星是一條線多7顆星,這樣比一比一目了然。
生3:老師,我還有另一種想法……
以上案例中,教師是基于學生實際的數學學習情況進行師生對話的,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空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從而對“數的大小”比較方法進行自主探索。
(二)故裝糊涂——讓師生對話平等化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高效師生互動的前提是師生之間關系的平等化。因此,教師要善于通過“故裝糊涂”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入思考,讓學生在數學思考的過程中完成對數學新知的自主化構建。
【案例】 “左右”教學片段
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左右的相對性,教師給學生出示了以下情境:淘氣正在靠右上樓梯,這時笑笑正好從轉角處走出要下樓梯。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笑笑應該走樓梯的哪一邊?
生1:笑笑應該走樓梯的右邊。
師:淘氣應該走在樓梯的右邊吧,上下樓梯都要靠右行呀。
生2:不是的,淘氣應該走另一邊。
師:那淘氣不是靠左邊走了?
生3:淘氣是上樓梯要跟笑笑反一反。
這樣的師生對話是平等的,因此學生和教師站在了同一個學習平臺上,他們為了能夠“教懂”老師,就會進行積極的數學思考。
(三)反客為主——讓師生對話高效化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我表現心理特別強,特別想在老師面前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因此,教師要善于反客為主,從而促進師生對話的高效化。
【案例】 “最小公倍數”教學片段
“最小公倍數”一課教學情境是這樣呈現的:王師傅和李師傅在不同的單位工作。王師傅是連續上3天后休息一天,李師傅是連續上5天后休息一天。7月2日他們同時休息。那么他們下一次同時休息是什么時候?
生:我們看一下7月份的日歷就可以了。
師:怎么看呢?老師也不知道,誰能夠教一教老師?
生:王師傅和李師傅在7月17日同時休息。
師:你是如何知道他們在這樣一天休息的?
生指著日歷,分別指出王師傅和李師傅的休息日,并找出了其中重合的一天,便是7月17日。
接著,其他同學也紛紛的講了自己的方法。筆者順勢導入“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這個案例,正是因為采取了“反客為主”的策略,讓學生在師生對話中教老師,所以有效地促進了課堂教學的高效化。
優化師生對話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基礎,教師要本著促進學生發展的觀念,充分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體驗,在此基礎上進行師生對話的優化,從而構建出靈動、和諧的數學課堂。
責任編輯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