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榕
[摘 要] 政治知識和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化教育有助于營造學習環境,拓展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引導學生理解政治理論,運用生活化場景導入課堂,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設置生活化問題、開展生活化實踐,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知識,經過思考和分析,提煉出文本中的知識要點,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關鍵詞] 高中政治;生活化教育;興趣
《高中政治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掌握政治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選擇、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以及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經過思考和分析,逐步掌握學習規律,形成系統的認識和理解。生活化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借助熟悉的生活現象和生活場景來探索知識、總結規律,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生活化教育的內涵
生活化教育,指教師借助生活中的現象和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使學生發現蘊含在生活中的政治知識。探究生活中的現象,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轉變學習模式,分析生活現象中的規律,實現自主探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生活中的事例是很好的教育資源,只要教師善于發現,一定能夠從中尋求到智慧的寶藏。生活化教育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知識,經過思考和分析,提煉出文本中的知識要點,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二、生活化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作用
一是有助于營造學習環境。教師善于選擇生活中有趣的事例,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中提煉出規律,營造輕松、親切的氛圍,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框架。這些生活化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學習的基礎,他們會在這些現象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形成深刻的感悟和體會。二是有助于拓展學習任務。生活中的現象對于學生來說再熟悉不過了。教師在政治教學中,要善于借助已有的知識幫助學生掌握新的知識,通過生活中的現象闡釋理論知識點,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探索,拓寬學習視野。三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是一個萬花筒,斑斕的色彩吸引著充滿好奇心的學生。將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課堂教學,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三、生活化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
(一)生活化場景導入
生活化的知識縮短了書本知識與學習者認知之間的距離,消除學習者望而生畏的心理。教師在政治教學中,可以通過生活化的導入來吸引學生關注課堂,活躍課堂氛圍。教師設置生活化的導入,無形中將學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課堂上,使學生認真探究、積極分析。有效的課堂導入能夠瞬間吸引學生眼球,對于提高課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借助生活中的現象引入課堂,避免了學生對新知識產生陌生感和恐懼感,有利于學生順利學習新課。例如在學習“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一課時,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現三個鏡頭:
鏡頭一:展現幾張奧運會比賽項目的圖片。(旁白:正式列入奧運會的體育運動項目有二十多種,而沒有列入奧運會的就更多了。)
鏡頭二:風格迥異的建筑藝術杰作遍布世界各地,展現出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如故宮、泰姬陵、巴特農神廟……
鏡頭三:世界各地的人們使用不同文字作為文化的基本載體,如漢字、英文字母等。
教師運用這些生活中的畫面和鏡頭來導入課堂,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目光被課堂緊緊吸引。在學生注意力相對集中的時候,教師提出本課重點學習內容: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通過對不同體育運動項目、建筑藝術、語言文字的觀察和思考,學生對于文化多樣性形成了初步認識。
(二)創設生活化情境
斯賓塞曾經說過:“硬塞知識的辦法經常引起人對書籍的厭惡;這樣就無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養的那種自學能力,反而會使這種能力不斷地退步。”生活是高中政治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領域。教師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在課堂上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置身于生活中,形成學習主動性。這種情境會給學生一種輕松、自由的感覺,學生不會感到知識是硬塞給他們的。生活是現實的,學校教育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致力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上創設生活化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開闊思路,展開積極的探究和思考。
例如在學習“我國政府受人民的監督”一課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權力的行使需要監督”這一點,筆者提到了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這個欄目多年來備受人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為公民行使監督權提供了敏銳的“眼睛”,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經《焦點訪談》曝光后得到了有效的解決。通過這個事例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為什么《焦點訪談》備受眾人關注?還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對政府權力進行監督?生活化的情境克服了傳統“填鴨式”教學的弊端,把課堂的著力點放到了學生身上,驅使學生主動去“學”,從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向著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學生融入到生活中發現問題,通過分析探究解決問題,提高處理問題的敏銳度。
(三)設置生活化問題
華羅庚曾經說過:“把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退成最簡單最原始的問題,把這最簡單最原始的問題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來一個飛躍上升。”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思考問題的重要性。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卻也不是生活的簡單還原。實際上,教育高于生活,教育的內容和活動是對生活的提煉,是對生活的超越。在政治教學中,教師通過設置生活化的問題給學生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探究。問題是探究的導火索,它明確了學習的方向,使學生圍繞著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學生運用生活中的常識對問題進行判斷,運用自己的邏輯思維來進行推理,從而提高問題分析能力,促進學習能力的提高。
對問題的思考反映出了學習的實質。如教師借助生活中的現象來提出問題:“雙十一”購物狂歡節,不少商家推出了“購500元商品返還280元購物券”的活動,很多消費者為了獲得購物券而湊足500元商品。購物狂歡后,一些消費者發現許多“湊單”購買的商品并不是自己需要的。教師拋出問題:這些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屬于什么行為?學生自主思考,自由討論,得出以下結論:這是一種非理性購買行為。消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但在商家推出的“滿500就送”的活動中,一些消費者為了湊單而購買不需要的商品,背離了理性消費的原則。生活化的問題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調動學生從多角度去分析問題。
(四)開展生活化實踐
教育過程也是生活過程。教育是個體生命歷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開展生活化的實踐,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探究。生活化實踐使學生在課堂上既動腦又動手,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在課堂中要指導學生動手操作。
例如,教師給出以下材料:自拍是很多人在生活中經常做的事。自拍桿是一種自拍工具,使用者只需將手機或相機固定在伸縮桿上,就能實現多角度自拍,因其靈活方便的特點迅速成為風靡世界的“自拍神器”。但這種“神器”在法國凡爾賽宮、羅馬斗獸場等景點遭到禁用。這是為什么?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使用自拍桿的經歷談談自拍桿遭禁用的原因。學生通過實際使用后發現:在狹窄空間內使用“自拍神器”會給藏品和觀眾的安全帶來威脅。通過對同一個事物正反兩方面的分析,學生明白了矛盾是辯證統一的。這種教學方法把政治學習和生活聯系起來,促進學生運用政治理論分析和判斷問題,實現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履偉.超越學科知識 建構課程思維——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9,(1).
[2]楊洪芳,肖清彥.論思想政治課教師的缺失[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9,(Z1).
[3]汪鳳炎.德化的生活——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論探索與應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高德勝.生活德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