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曉丹
“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海洋,培養(yǎng)能力的圣地。”那么,教師應該怎樣運用好課堂這一大舞臺呢?現結合我所任教的低年級數學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情境創(chuàng)設,讓學生激起欲望
由于低年級學生生理和心理年齡較小,他們知識的積累與智能的發(fā)展,多在無意識下完成,因此興趣和好奇就成了他們認知活動的載體。作為教師,特別是低年級的老師,在進行教學時,就應迎合學生的特點,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經常會根據教材的內容,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這樣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了學習的環(huán)境。同時,情境中所包含的一些數學問題,也容易激發(fā)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比較數的大小”這一內容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小朋友們,你們都到商店里買過東西吧!每逢學校開學之際,復讀機便成了許多同學需要購買的學習用品之一。下面是第一人民商場和商業(yè)大廈金正815型復讀機的價格,如果你想買一臺這樣的復讀機,你會選擇在哪家商場購買呢?為什么?
通過這一現實情境,喚醒了學生已有的購物經驗,激發(fā)起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氛圍營造,讓學生增強自信
人生的積極態(tài)度是“貴在參與”,學習更不例外。在教學中,我經常會使用一些激勵的話語,讓學生始終處于愉快的學習情境中,積極參與數學學習。如鼓勵學生:“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做得很出色”“看誰做得又對又快”“這次我們比一比,看誰能得第一”……教師不僅要善于運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tài)度、熱情的贊語,讓學生感到老師時刻在關注著他;同時還要善于運用語言的藝術及時做出積極正面的評價,即不管結果怎樣,首先對于學生積極的學習行為表示高興、驕傲、自豪——“你回答得真好”“聽了你的回答老師很高興”……對于結果不完全對的——“你努力想了,說得差不多了”“你說對了一半,再好好想想”……對于結果不正確的,教師也絕不可訓斥或貶低,而要委婉地說明——“你動腦了,再聽聽別的小朋友的意見,好嗎?”對與眾不同的觀點、做法,則應調動全體學生為之喝彩。
三、媒體演示,讓學生理解新知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多媒體演示能化靜為動,引起學生的注意,這樣有利于學生多種感官協同作用,從而培養(yǎng)學生靈活的思維。
例如:在教學時與分的關系時,運用多媒體的動畫效果,可以清楚地看到時針和分針的動態(tài)過程:時針和分針同時轉動,時針走了一大格(也就是1時),分針走了一圈(也就是60分)后同時停下。這樣,學生很快理解并得出1時=60分的結論,掌握了要點。
四、實踐參與,讓學生發(fā)展能力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親身體驗和理解“余數為什么要比除數小”這一要點,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內容:把20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幾根,還剩幾根?讓4人為一組進行小組合作,1人用學具操作,1人把分的過程記錄填表,2人寫出除法算式表示每次分的結果。
操作活動后組織學生觀察、思考并討論:把余數和除數進行比較,有什么發(fā)現?
經過這樣的探索過程,學生判斷得出:前5個分法不合理,因為沒有分完,還能繼續(xù)分下去;而第7個分法,要分的總數是20根,卻分去了21根,顯然不合情理;所以只有第6個分法是對的,這一次剩下2根確實不能再分成一份了。也就是說,這些算式中,只有20÷3=6……2是正確的。通過這一探索過程,使學生明白了“余數不能比除數大”的道理,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懷疑、批判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
五、競賽提供,讓學生享受成功
在教學中,適當地運用競賽,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欲望,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并在競賽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成功的喜悅。
例如:在教學完“乘和除”這部分內容后,我在班上開展了一次“算24點”的競賽活動。讓每位學生準備A~9九張撲克牌(把A看作1),以4人小組為單位,每次拿出3~4張牌,用加、減、乘或除計算牌上的數,先算出得數24的可以拿到一顆星。比一比誰拿到的星最多!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動腦思考。在緊張的競賽活動中,學生不僅很好地掌握了加、減、乘、除的有關知識,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總之在課堂上,教師運用有效的策略,因勢利導,讓學生在愉快積極的狀態(tài)下既掌握了本領又活躍了思維,課堂教學因此而煥發(fā)出無窮的生命活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云盤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