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上流傳了數條關于鹽的傳說:一說,中國甲狀腺癌、甲減病人暴增,跟強制在食鹽中加碘酸鉀有關……吃了這么多年的鹽,加碘鹽與甲狀腺癌關系大不大,又該如何健康吃鹽呢?
高發病率≠高死亡率
近年來,甲狀腺癌發病率急速攀升。根據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統計,2008年上海城市男性甲狀腺癌的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五點八三人,女性發病率高達十萬分之二十一點二人,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已經躍升至女性易發腫瘤的第五位。
這些可怕的數字確實令人膽戰心驚。但事實并非如此。調查的數據同時顯示出甲狀腺癌“溫和”的一面,在過去50年甲狀腺癌的發生率雖然增長了3倍,但是其死亡率卻保持平穩。這一切得益于檢查手段的提高、手術技術的改善和較全面的術后治療及管理。早期發現甲狀腺癌仍然是提高其治愈率的關鍵手段。
其實,從眾多高發的腫瘤諸如肺癌、大腸癌、乳腺癌、肝癌中來看,早期甲狀腺腫瘤的患者治愈率可達90%以上,患者10年的生存率明顯高于其他種類的腫瘤。如今,臨床醫生發現95%的甲狀腺癌患者是惡性度較低的分化型甲狀腺癌。如果經過及時規范的手術治療,很多患者的壽命與正常人沒有區別,生活質量也不會受到影響
加碘鹽能不能吃
甲狀腺癌是近20年來增長速度最快的實體惡性腫瘤,近年來,關于甲狀腺癌上升是否跟碘過量有關,一直存在爭議。網上一篇《中國甲狀腺病人暴增,原來跟這個有關!觸目驚心!》的文章,將矛頭直接指向加碘鹽。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預防和治療碘缺乏病,全世界普遍實施食鹽碘化政策。我國自1995年開始實施USI(全民食鹽加碘),1996年在全國實現食鹽碘化,各地碘缺乏病得到有效控制。
雖然有爭議,但醫學界認為,甲狀腺癌發病率的上升,跟癌癥的檢查手段和診斷水平的提高有一定關系,很多亞臨床癥狀的甲狀腺疾病被提早發現。目前,碘過量導致甲狀腺癌增加的說法,目前并沒有直接依據。如果按傳言所說,中國的食鹽因為添加碘酸鉀,導致人群攝入碘超標,并不能解釋為何美國、韓國等國家的甲狀腺癌也在增長。
甲狀腺癌的致病因素目前尚不確定,放射線、碘過量、基因遺傳、不良情緒、激素水平等都可能是甲狀腺癌發病的誘因。“甲狀腺癌增多與食鹽碘攝入過量沒有必然聯系,兩者之間的推論依據并不充分,補碘的益處遠大于碘過量引起的風險,所以市民們完全不必為吃鹽而過于擔心。”
專家介紹,碘超標與碘缺乏都有危害,國際權威學術組織于2001年首次提出了碘過量的定義(尿碘大于300微克/L),認為碘過量或可導致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腦發育受損、自身免疫甲狀腺病和乳頭狀甲狀腺癌的發病率顯著增加。而碘攝入量過低易引起孕婦死胎、自然流產和早產,還會影響嬰幼兒腦發育,嚴重的碘缺乏會得“大脖子病”,在醫學上叫地方性甲狀腺腫。
正常人要避免碘不足和碘過量的兩個極端。比如,生活在華北地區的人們,由于水中碘的含量很少,此地區的人們應該多注意碘的攝入,避免“大脖子病”的發生。而沿海城市的人們因為食物中本來就不缺碘,因此可以適當減少碘的攝入。孕婦則需要在懷孕期多攝入一些含碘的食物,因碘對于胎兒的甲狀腺細胞發育有著重要的作用。
無碘鹽是在食鹽中不含碘化物的食用鹽,市面上的無碘鹽是針對一些不適合食用碘鹽的人群供應的,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炎等甲狀腺疾病患者中的少數人,因治療需要遵醫囑可不食用或少食用碘鹽。高碘地區,如海邊居民食用海產品較多,而海產品含碘量高。在食物碘源充足的情況下,可選擇無碘鹽。普通市民不應該在沒有醫生指導的情況下隨意食用無碘鹽。擔心碘攝入過量的市民,可以從減少食物加鹽量來控制碘的攝入。如果對自身的碘營養狀況存在疑慮,可以到疾控中心或各大醫院進行尿碘監測。
“恐癌”心理不可取
演員王麗云16年前就曾經被甲狀腺疾病“打擾”了一下。她說,自己看電視時無意中摸了一下脖子,感覺一個像花生粒大小的包,檢查后確診為甲狀腺冷結節。因為害怕,很快她就做了手術,結果證明這個結節不是惡性的。
隨著超聲醫學事業的不斷發展,一些直徑僅有幾毫米的甲狀腺小結節也無處“藏身”。當人們手揣著被診斷為“小結節”的報告時,心中還是不免一緊。多數人都期望通過“一刀切”的方式,遠離疾病的侵擾。這種“恐癌”心理在門診患者中到處可見。
其實,甲狀腺結節是一種常見的甲狀腺病。甲狀腺上的結節分為炎性、良性和惡性三種,在未明確其性質以前統稱為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結節分多發性和單發性,一般來說甲狀腺結節多數是良性。
盡管如此,在如今甲狀腺癌爆棚的年代,在臨床上仍可以看到不少復發、轉移以至于奪取患者生命的甲狀腺癌。
臨床上甲狀腺腫瘤以乳頭狀癌、髓樣癌多見,通常發病早期不疼不癢,沒有任何癥狀。等患者出現吞咽困難、胸悶、呼吸困難等癥狀時,癌細胞基本已侵犯到了食管、氣管等相鄰臟器。
其實,得甲狀腺癌并不可怕,關鍵在于及早發現,及時治療。早期篩查甲狀腺癌只需每年體檢時增加甲狀腺彩超即可,既經濟又實惠,臨床診斷率高。一旦發現,早期手術治療效果也很好,不會影響患者的生存壽命和生活質量。
(作者系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醫藥衛生專業委員會委員、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