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擴大國內消費需求,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中,最終消費對我國經濟影響的最深遠。遼寧省實現消費結構趨向合理化,應從提高收入水平,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制定合理的消費政策三方面入手。
【關鍵詞】消費結構 合理化 產業結構 消費政策
遼寧省消費結構的合理化應從提高收入水平和優化產品結構兩個基本途徑著手,從此向消費結構所涉及的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層次展開。
一、提高收入水平,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經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H.錢納里等人進行的實證研究表明,在人均GDP為1000美元左右時,世界各國居民消費占GDP的份額一般為61%,比國際水平低14個百分點。消費率過低使消費結構升級受到嚴重的需求約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收入問題。
我省應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提高廣大居民的收入水平,尤其是提高農民和城鎮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在消費傾向既定的情況下,居民實際收入水平直接決定消費支出水平,而廣大居民的消費支出水平又直接決定消費結構。只有當收入水平提高時,才能突破原來的界限,實現消費結構升級。為此應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要建立新型的平等交換的工農關系,加快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確立保護農業和資源的配置傾向于農業發展的戰略;建立保證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機制,穩定農產品價格,建立合理的比價關系,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努力促使農業產業化,發展鄉鎮企業,形成產、加、銷有機結合與相互促進的機制,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及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第二,提高城市低收入階層的收入,縮小城市內部收入分配的差距。要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步伐,實施再就業工程,建立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對低收入人口社會救濟的法律法規制度,逐步形成規范有序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二、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
在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產業結構成仙了扭曲狀態,進而影響到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
第一,合理調整農業內部結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消費品的很大部分直接或間接來自農業。農業內部結構如何,對消費結構有著重大的影響。合理調整農業結構,是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1.合理調整種植業內部結構。一方面,要繼續保持糧食的穩定增長;另一方面,要加速發展大豆等糧食作物的生產,改變單一的糧食生產結構。發展大豆生產,提高大豆消費在食物消費中的比重,用植物蛋白補充動物蛋白之不足,這對促進食物消費結構合理化,是很有作用的。同時,要加速發展飼料的生產,動物性食物的轉換需要飼料,發展飼料生產,可以轉化更多的肉禽蛋奶產品。
2.加速發展畜牧業,合理調整畜牧業內部結構。長期以來,我國畜牧業生產落后,草食動物發展緩慢。必須調整畜牧業內部結構,大力發展草食動物,如牛、羊、禽的生產。與豬肉相比,牛、羊、禽的飼料轉化率較高,蛋白質含量也高得多。我國要充分利用我國的地理優勢,草原面積廣大,發展草食動物,發展飼料轉化率比較高的動物食物,增加動物性食物的可供量。這就能大大促進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改善,促進食物消費結構合理化。
3.加速發展水產業。我國的水產資源豐富,目前淡水面積只利用了55%,產量也不高。海水可養殖面積也只利用了35%。因此,水產業的發展還大有潛力。我們應利用各種水域,特別要充分利用江河、水池和近水海面,發展水產品,提高養殖技術,提高水產品產量。
第二,合理調整輕工業內部結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輕工業發展較快,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結構不合理,產量質量不高。因此,要著力于內部結構的調整。
1.加速發展食品工業,調整食品工業內部結構。食品工業的發展,不僅可以擴大可食資源的范圍,提高食物資源的利用率,而且可以通過采用加工技術減少營養損失并多方面提取營養,還可以擴大飼料的來源,有利于發展畜牧業。我們要充分利用我國農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食品加工業,特別是注重深度加工,發展營養食品、保健食品、醫療食品和方便食品。
2.合理調整紡織工業內部結構。要適應人們穿著消費的變化趨勢,調整紡織業內部結構。特別是注重發展毛紡、麻紡、絲織、化纖等行業,發展中高檔服裝加工,要在花色、品種、式樣、質量上下功夫。還應該注重人口結構的變化,如老年人的數量在增加,需求也呈現多樣化。重點放在結構調整方面,這樣才能促進紡織業的穩步發展,又能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3.合理調整生活用品的生產結構。我國人口多、消費水平的差別較大,特別是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差別,會帶來用品消費的差別。我們要考慮大多數人的用品需求,但也要考慮較少部分高收入居民的需求,還要考慮用品消費的發展趨勢。一方面,要穩定發展一般日用品的生產,穩步發展中、低檔用品的生產。另一方面,要大力開拓新產品,廣泛運用國內外先進技術,大力發展新用品、高新技術用品、保健用品和文化用品。
4.大力發展室內裝飾材料和裝飾用品。這方面的需求將會大大增加,這對改善居民環境、提高居住水平關系很大。
第三,加速發展文化教育、旅游和生活服務化。人們的消費是為了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知識、信息和技術的追求在增長,為適應人們的需求變化,這些方面應大力發展。要發展各類教育事業和文化事業,使知識商品化、市場化,開發精神產品及其互補品,如電腦等;發展旅游業及其相關產業,注重開發生態旅游事業;穩步發展生活服務業,如商業、飲食、醫療等;擴寬新的服務領域,如清潔衛生,洗滌,種植花卉等。
此外,還應適應消費品生產結構的變化,調整重工業內部結構和基礎結構。重工業內部結構的調整為消費品的生產提供技術手段、材料和設備;基礎行業也要適應消費結構、消費品生產結構的變化。例如,基礎設施的建設就影響交通、旅游和居住環境。重工業部門和基礎部門,從長遠影響人們生活,影響消費結構。
三、制定合理的消費政策
消費結構的合理化需要政府實施相應的政策才能有效運行。因此,政府應科學地調整消費政策,并主要突出以下政策導向:
第一,穩定局面預期心理的政策。要積極慎重地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注意把握居民的承受力,引導居民樹立對未來收入、生活福利水平增長的正常預期;要解決好城市下崗職工的生活保障和在就業工作。通過這種政策的制定,使居民處理好當前消費與未來消費的關系。
第二,增加農民實際收入政策。要制定合理的收購價格政策和價格補貼政策,穩定農業生產。要進一步發展鄉鎮企業,引導農民進行產業化經營,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打工,增加非農村收入。要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制止亂收費和亂攤派。通過這種政策的實施,使農民的收入能夠穩定增加,逐步彌合城鄉的消費斷層。
第三,引導消費的政策。要按照消費結構升級的狀況,對不同的地區的不同消費者群進行不同程度的引導,通過該消費概念,進行消費示范和實施消費信貸等方法,對不同的消費品消費進行引導。還要制定擴展農村消費市場的政策,制定調節社會購買力的政策,實施消費可持續性增長的環境保護政策等。通過這些政策的制定合理引導居民追求吃與穿的質量,合理引導居民對住房、文化教育、工業消費品、交通通信等的消費需求。
參考文獻
[1]陳燕武.消費經濟學—基于經濟計量學視角.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0.
[2]姜彩芬,余國揚,李新家,符莎莉.消費經濟學.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9.
[3](美)古扎拉蒂,波特著經濟計量學精要原書(第4版);張濤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6.
[4]姜作用.2009年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遼寧人民出版社.
[5]張曉峒.應用數量經濟學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3.
[6]姜彩芬,余國揚,李新家,符莎莉.消費經濟學[M].第一版.北京.中國經濟出版,2009.
[7]榮曉華.消費者行為學[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8]郭亞軍.中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及其影響因素分析[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9]高鐵梅.《計量分析方法與建模一EViews應用及實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張繼哲(1961-),男,漢族,遼寧沈陽人,任職于沈陽廣播電視大學財經學院,研究方向:統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