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利兵
【摘要】經濟全球化加劇的時代,企業形式日益表現為多樣化。不論國家性質如何,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企業已逐漸形成固定依賴。對此,本文以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為研究對象,就其發展背景、主要業務展開論述,并結合實際提出推動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有序發展的策略,以期為我國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發展提供助力。
【關鍵詞】銀行體系 金融業務 供應鏈金融 電子化
一、引言
現實中,銀行針對融資業務服務的發展起步期尚短,大多還處于摸索期,信貸市場上,各商業銀行摩拳擦掌,設計適合中小企業信貸市場的融資金融產品及其方案,并開始嘗試讓更多的利益相關者參與進來,實現雙贏。為此,“供應鏈金融”應運而生。它基于產業供應鏈,充分滿足工業經濟需求,所提供的金融服務更有效。
二、供應鏈金融的發展背景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競爭加劇。最初,供應鏈融資業務對象即為中小企業金融市場。一直以來,傳統銀行信貸文化都沖突于中小企業發展現狀,供應鏈融資使中小企業順利融資成為可能。在探討上下游產銷資金流及物流后,供應鏈金融的“自償性”特質終被發現,成為銀行加大其產品研發的理由。后來,多種產品相繼問世。深圳發展銀行于2006年率先提出“系統性供應鏈融資”理念,“廣發銀行”的“物流銀行”理念緊隨其后。在它們的帶動下,其他商業銀行的供應鏈融資業務陸續展開,陸續推出名異實同的各類業務。
三、當前銀行供應鏈金融的主推業務
(一)保兌倉業務
這一業務是銀行以核心廠商和經銷商的供銷關系為前提,面向經銷商所開展的授信業務之一。銀行同意經銷商的融資申請,并專款專用于支付核心廠商預付款,銀行再以經銷商的保證金為依據,簽發等額的《提貨通知單》,見到《提貨通知單》后,核心廠商發貨給經銷商,待其銷貨后再續存保證金,再由銀行簽發《提貨通知單》,核心廠商再見“單”發貨,周而復始,到保證金額達銀行貸款額時止。
(二)應收賬款質押業務
此項業務的開展需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借款人確實出具應收賬款預期收益進行擔保;二是確實在中國人民銀行的“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公示系統”中辦理了質押登記手續。通常,應收賬款發生不多而單筆額度可觀時,較適合選擇這種方式;而“應收賬款質押循環授信”即以借款人某一時段內穩定且連續的應收賬款額為依據,對其應收賬款質押的最高授信額進行核定。
(三)存貨與倉單質押業務
存貨質押業務以客戶可自由換貨與否作為劃分依據,“存貨質押”分兩種類型:一是“總量控制”、二是“靜態質押”;其中,“總量控制”即客戶在監管庫保有最低庫存貨物價值,便可享有辦理貨物出入口的自由,但須基于一定前提。而倉單質押業務,在倉單有“普通”和“標準”之分,不論是在客戶營銷還是在授信審批,還是放款操作上,“倉單質押”近乎趨同于“存貨質押”,但二者也存在本質區別,通常銀行掌控的只有倉單憑證,而對貨物倉儲情況了解不深,因此會高標準要求倉儲公司承擔違約償付。
(四)商業承兌匯票保貼業務
即預審貼現額內,銀行承諾針對某些承兌人承兌的商業匯票辦理貼現,也就是給予承兌人保貼額。不論是票據承兌人還是票據持有人都可申請“商票保貼額”。以業務種類作為區別標準,“商票保貼額”有兩種:一是“給予貼現人商匯保貼額”、二是“給予承兌人商票保貼額”。
四、推動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有序發展的策略
(一)建立規范化債項授信管理機制
銀行在對企業進行授信審查時,不管是準入標準,還是信用風險都不應作為重點,而應將“債項授信審查”視為核心。同時,銀行有必要基于供應鏈金融特征頒布專項授信指導意見,而下屬各分行應基于自身實際修訂實施細則。此外,還應基于貿易融資視角對供應鏈金融進行正確定位,實現“差別授信”。需要注意的是,在供應鏈金融授信風險評估中,除借款企業主體外,還應考慮側重債項指標的債項風險,信貸審批人員應將更多權重賦予債項評價。
(二)提升供應鏈融資產品的質量
銀行可同上級“信貸管理部門”聯合出臺《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管理辦法》。具體在業務實踐中,營銷部門、審查部門一方面應對應收賬款符合規定與否進行審查;不應忽視應收賬款質量審查,質押標的選擇易回收的應收賬款是再好不過。同時,關注質押合同操作風險,在應收賬款質押辦理時,應與質押人簽訂標準的《權利質押合同》,且合同中必須明確應收賬款范圍和內容。而在強化掌控質押應收賬款、辦理應收賬款質押時,業務員應取得《承諾函》,借此對付款人形成約束。需要注意,應收賬款質押是否生效主要在于是否辦理了應收賬款質押登記,且其合法性如何。為規避操作風險,銀行應成立分行供應鏈金融操作中心,避免單一或獨立操作存放貨,以集中監控價格。而對營銷機構而言,則應將精力集中于客戶營銷,以規模經濟效應來規避操作風險。
(三)創設電子化供應鏈金融平臺
目前,發達國家銀行金融業信息系統功能已完善,已具備專門電子交易支付平臺,公眾可獲得相應公共信息,我國臺灣地區的“產業維他命計劃”就是典型。因此,國內銀行可充分利用電子金融服務工具,以部分電子商務平臺為媒介,加強銀企合作,搭建供應鏈金融電子化平臺,使“在線物流金融”、“供應鏈金融”獲得再發展機遇。因為物流金融操作更規范,快遞配送等新型物流業態介入也有利于新型快遞業物流金融發展,當“電子結算”、“代收貨款”等新形勢參與到電子化供應鏈金融平臺構建,銀行供應鏈金融產品則將獲得更高競爭地位。
五、結語
發展至今,我國供應鏈融資組織整體表現為松散態勢,核心企業并未緊密聯系成員企業,發展較好的只有鋼鐵和汽車行業,其他行業涉獵不多。而西方則已整合供應鏈業務為綜合服務產品,比如物流管理、融資支持、資金結算,等等。相較之下,我國供應鏈產品豐富度明顯不足,幾乎都著眼于信貸融資,再加上法律、信用環境缺失,使供應鏈融資外部環境非同一般,風險無法估量。為防范風險,“第三方監管”幾乎存在于所有的供應鏈融資中。基于前文可知,建立規范化債項授信管理機制、提升供應鏈融資產品的質量、創設電子化供應鏈金融平臺等一系列措施對于加強銀行業供應鏈金融管理,助力社會整體經濟增長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王小玲.供應鏈金融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J].科技創業月刊,2013(06).
[2]曹慶中.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17).
[3]師儒梅.供應鏈金融中銀行與中小企業收益分析[J].時代金融,2013(03).
[4]熊麗娟.淺議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的風控及發展[J].時代金融,2013(06).